中日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周忠蜀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師 羅菲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 王新良
孩子發燒是每個家長都會經歷的考驗,你做對了,就能少讓孩子吃苦頭,而一旦做錯,後果就……
尤其是民間流傳著多個「孩子發燒時的習慣做法」,更是讓無數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不知道該不該相信,今天我們就來揭露孩子發燒時的10個真相!
錯!要不要退燒,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和發燒症狀來考慮。
1-3歲的孩子:
如果沒有基礎疾病,除發燒外,精神狀態好,也沒有其他表現,這時選擇不退燒其實更好,多休息、多喝水,加快體內代謝廢物排出,先觀察兩天,觀察病情變化,再決定是否就醫。一旦發燒超過3天不退,或服用退燒藥後仍不好時應及時就醫。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一則發燒時人體代謝活躍,更快產生抵抗力,病毒繁殖反而更容易被抑制;二則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
4歲以上的孩子:
如果發燒後感到難受,就應該積極退燒。這個年齡的孩子,細菌感染佔比開始增加,靠自身抵抗力很難短時間內控制病情,儘快就醫有助於及時判斷病情,選擇藥物。
錯!高熱不等於病情嚴重。
嬰幼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波動大,很多時候高熱不和病情平行。應當觀察患兒的伴隨症狀。例如有的患兒高熱至39.5℃,但精神好,胃口好,四肢末端暖,沒有抽搐等表現,這種患兒也不必太著急。
相反有的患兒體溫38℃,但精神差,胃口不好,睡眠中有驚醒的表現,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最好及早就醫。
錯!應該先分清患兒是體溫上升階段還是退熱階段。即使患兒體溫同是38.5℃,也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如果患兒體溫38.5℃,伴有惡寒或寒戰,手腳末端不暖或冰涼,提示患兒體溫還要繼續上升,應當注意保暖,但要避免裡三層外三層的包裹。
第二種,如果患兒體溫38.5℃,有少許汗出,手腳暖和或發熱明顯,提示患兒處於退熱期,應當注意散熱,不能捂;散熱的同時要注意肚子的保暖,可以搭一層薄毯。
大錯特錯!
嬰幼兒皮膚嬌嫩,酒精易被吸收;酒精不但刺激皮膚,還會吸收表皮大量水分;酒精還會擴張血管,蒸發時帶走大量熱量,散熱過快,反而會使寶寶不適。因此酒精退熱不適合嬰幼兒,要慎用。
錯!發燒本身並不會對腦子造成損傷,造成損傷的往往是引起發燒的其他疾病,如腦膜炎,損傷了腦神經細胞。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發燒會燒壞腦子,是因為一些病毒、細菌等感染會引起發熱,而這些感染,除了發燒外,同樣可以引起腦炎、腦膜炎導致損傷腦部,甚至會引起神經系統的後遺症。所以不是發燒的錯。
另外,造成腦損傷,也不一定就要發熱。像低血糖、中毒、代謝性疾病等不一定有發熱,但也會引起腦損傷,因此,靠體溫來判斷是否會造成腦部的傷害也是不科學的。
錯!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有一個具體標準——38.5℃
何時吃退燒藥?高於38.5℃:可以選擇退燒藥。目前孩子常用、有效,副作用相對小的藥物是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兩者機理不一樣,代謝途徑和副作用都不同,也不存在哪個更好的問題。但其他藥物,如阿司匹林、雙氯芬酸還有尼美舒利,目前並不適合給孩子服用。
低於38.5℃:也就是低熱狀態,不需要藥物退熱。如果你一定要把孩子的體溫降到正常才算安心,那麼物理降溫是可以用的,包括減少衣被、溫水擦洗、冰塊敷等。(物理降溫只能降低體表溫度,並不能真正降低體內溫度,過度物理降溫,孩子反而更不舒服)
錯!1+1有時候不等於2!
物理降溫怎麼起作用?物理降溫則是直接通過體表蒸發、輻射等方法,帶走熱量來降溫的。而藥物是通過發汗來退熱。
如果用冰塊敷、擦酒精、溫水浴等辦法降低了體溫,孩子就沒法出汗,不出汗藥效就出不來,藥物就白服了(也不是白服,毒副作用依然會有)。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服退燒藥後1-2小時內,要通過喝熱水等辦法讓孩子發汗。甚至可以服藥後直接進入桑拿間,只要一出汗,大多數情況下體溫就降低了。其他沒有服退燒藥的時間,用各種辦法加快散熱,降低體表溫度。
錯!
熱性驚厥是患兒體溫上升過快引起的,主要是要及早發現,可先予以物理降溫,如中藥外燻洗,並同時口服羚羊角中成藥等預防。並且當體溫大於38.5℃時可以適當使用退熱藥。
可以開空調,但應注意保持室內通風,且建議28℃以上;同時要注意清潔空調出風口,避免出風口對著患兒吹。
第一,有熱性驚厥,也就是發熱抽風病史的孩子,要儘早採用各種方法積極退熱。
第二,小於4個月的嬰兒,儘量不使用退燒藥,而採用物理降溫,主要是由於「小不點」們肝腎功能較弱,容易出現藥物毒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