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心經》的來歷,是玄奘大師西行求法途中,走到益州(今四川)遇到一個身染疾病的僧人,玄奘法師看到病僧行走困難,關心地上前詢問。
病僧與玄奘大師有幾句對話。這段對話,載入了史冊,被視為《心經》不可思議的來源出處。
病僧得知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志願堅決,感慨的說到:「為法忘軀,甚為稀有」。然後為玄奘法師談起西行路上的種種艱難。原文寫到:「波深弱水。胡風起處。動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時對荒兵之落葉。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樹掛猿猱。境多魑魅。層巒疊於蔥嶺。縈似帶雪之白雲。群木蔟於鷲峰聳參天之碧嶠。逞途多難。」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九死一生、有去難回。
困難說完,病僧最後說道:「我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師若受持,可保來往」。說完,就親口授予玄奘法師。等到玄奘法師嫻熟於心,病僧卻在天剛微亮時,不見了蹤影。後面再西行路上,玄奘法師遇到諸多艱苦險境,每每遇到困境,就會念誦《心經》四十九遍,沒有一次不顯靈驗。例如:迷路了,會有奇人指示道路;沙漠行走缺水了,會有甘泉湧現。就這樣,玄奘依靠《心經》般若之力,如願抵達印度。
更為奇特的是,到達那爛陀寺後,玄奘法師見到佛經著述如此豐富,歡喜的圍繞禮敬。玄奘轉了幾圈,忽然看到了益州時的病僧。病僧舉止端莊的說道:「路途艱難、阻隔重重,你能平安的到達,皆因三世諸佛心要法門的力量,有經文的護佑,路途多加順暢,完成了你取經的心願(滿爾所願),我乃觀世音菩薩。說完,騰空飛升、祥雲籠罩。」玄奘感嘆道:此經甚為靈驗,仰仗甚深般若之力,定能了生脫死,消除三障,世人若勤加誦持念,必能體悟般若理體,獲得無量福德。
以上這段敘述出處,來自《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為玄奘法師高徒窺基法師著。序文自唐朝戰亂後,遺失不見,在近百年發現的敦煌莫高窟中,發現了這段序文,後人摘錄流傳,今人才知曉《心經》的出處。
由此可見,《心經》是三世諸佛心要法門,是由觀音菩薩親自授予玄奘法師,法師也藉由經文的力量,順利的抵達印度。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法師一生修持《心經》,憶念不忘,翻譯的經典優美順暢,《般若心經》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