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想讓分享童謠,今天丹媽終於把這個專題給整理好了。
身居一個詩詞大國,坐擁詩歌搖籃寶庫的我們,說到詩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對孩子來說,從小念詩詞,感受古文化之精華,習得語感,未嘗不好。
但長年灌之以「之乎者也」或長篇累牘地古詩詞,難保孩子不厭倦。尤其是當他們對自己所讀的東西,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所云時。
丹媽建議,不妨也給孩子換換口味,給孩子讀一讀童謠。
如果說長篇累牘的古詩詞,給孩子餵下去是「大補營養」,那麼童謠就是他們的「小零食」,是童年不可或缺的調味劑。
仔細去了解童謠,你會發現,它既有詩的顏值,也有詩的才華。
如果給童謠分類,你會發現它是如此的豐富多彩。
它可以是繞口令,比如:
一位爺爺他姓顧
一位爺爺他姓顧,上街打醋又買布。
買了布,打了醋,回頭看見鷹抓兔。
放下布,擱下醋,上前去追鷹和兔,
飛了鷹,跑了兔。打翻醋,醋溼布。
這樣的繞口令,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不僅講述了一個故事,還能讓孩子在念童謠的過程中,提高吐字辨音的能力,口齒變得清楚,練就一副伶牙俐齒。
也可以是謎語,比如:
紫色樹,刺兒扎,
紫色樹上開紫花。
開了紫花結紫果,
紫果熟了盛芝麻。
這首童謠語言生動,朗朗上口,緊扣秧、花、果實都是紫色的特點,道出了茄子的秘密。孩子猜到答案的那一刻,一定是興奮的,像發現一個驚天大秘密一樣。
還可以是某種科普,比如動物科普:
螞蟻搬蟲蟲
小螞蟻,搬蟲蟲,
一個搬,搬不動,
兩個搬,掀條縫,
三個搬,動一動,
四個五個六七個,
大家一起搬進洞。
工整的句式和超強的韻律感,拉扯出螞蟻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搬「食物」的畫面。
再如植物科普:
野牽牛
金波
野牽牛,爬高樓,
高樓高,爬樹梢;
樹梢長,爬東牆,
東牆滑,爬籬笆;
籬笆細,不敢爬,
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噠滴滴噠!
嘀噠滴滴噠!
這種充滿韻律的「科普」,運用了頂真的手法,讓整首童謠隨韻接合,環環相扣。
當然還有其他類別,但不論是哪種童謠,都和上面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或像詩一樣押韻,或與詩一樣句式工整,還有詩沒有的靈動、童趣。
一直覺得,父母輸入的方法,決定著孩子接受的程度。
給孩子讀童謠,也需要掌握方法。丹媽建議——
☟ 趣為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趣的東西,也難以吸引孩子的。所以,不要抓著一首童謠就強硬灌輸,選有趣的念給孩子聽。
比如容易吸引孩子的動物童謠——
老虎學爬樹
小松鼠,教老虎,
學什麼?學爬樹。
記得教上樹,
忘了教下樹,
害得老虎下不了樹,
抱緊樹幹大聲哭。
原來威震四方的老虎也有辦不到的事兒吶。抱著樹大哭的老虎,真讓人忍俊不禁。
再看看這兩首——
花貓照鏡子
小花貓,喵喵叫,
不洗臉,把鏡照,
左邊照,右邊照,
埋怨鏡子髒,
氣得鬍子翹。
一隻自編自導照鏡子的小花貓形象躍然紙上。
小鴕鳥
小鴕鳥,脾氣怪,
奶奶喊他他不睬。
腦袋鑽進沙堆裡,
嘴裡喊著:「我不在!」
小鴕鳥的拒絕讓人覺得又氣又好笑。這樣的舉動,孩子不也有嗎?在小鴕鳥身上找到共鳴的他們,一定會羞澀笑起來吧?
上面這幾首童謠,都很押韻,內容輕便簡快,又朗朗上口,孩子能感受到音韻美,也能培養樂感。
☟ 點燃孩子的想像力。
童謠光有趣還不夠,能激起孩子想像力,更得孩子喜愛。
比如這首:
紅氣球,綠氣球
紅氣球,綠氣球,
長長尾巴圓圓頭,
好像只只花蝌蚪,
跟著個個小朋友,
小朋友,一鬆手,
蝌蚪就向天空走。
再如這首:
雞 蛋
◇李少白
雞蛋白,
雞蛋黃,
白雲抱個小太陽。
讀完,蝌蚪飛上天和白雲擁抱太陽的畫面,立馬映入眼帘。
像這樣把「氣球-蝌蚪」「蛋白+蛋黃—白雲+太陽」關聯起來,能不斷吊足孩子的胃口,為他們打開想像的出口與空間。
這,不正是培養孩子想像力的好方式嗎?
☟ 讓孩子習得知識。
孩子生來就對外界有探索欲。
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科普型童謠,就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慾」。
短小精悍的童謠裡,也可能蘊藏著不容我們小覷的知識。
比如這首:
地球圓圓
◇錢萬成
地球圓圓,
愛轉圈圈。
地球自己轉,
一圈是一天。
圍著太陽轉,
一圈是一年。
年年月月轉,
永遠轉不完。
地球自轉與公轉這個知識點,完全不用老師敲黑板了。孩子在輕鬆愉快的誦讀中就能瞭然於心。
再看這首四川傳統童謠:
一隻青蛙四條腿,
兩隻眼睛一張嘴;
兩隻青蛙八條腿,
四隻眼睛兩張嘴;
三隻青蛙十二條腿,
六隻眼睛三張嘴;
……
這樣的知識,還很益智,能鍛鍊孩子的計算能力。孩子如果想要準確無誤地念下去,就得不斷地調動腦細胞得出準確的數字。
☟ 讓孩子產生共鳴,獲得啟發。
我們絕對不要小看孩子的自查能力,他們是天生的「心靈捕手」。
如果孩子太淘氣,就給他讀《小螞蚱》。
小螞蚱
小螞蚱,學跳高,
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彈,腳一翹:
「哪個有我跳得高?」
草一搖,摔一跤,
頭上跌個大青包。
小螞蚱的下場不正是淘氣包們的寫照嗎?讓孩子自己「照鏡子」,事先看到淘氣的後果,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收斂。
如果孩子有點不懂禮貌,不妨教他讀《小螃蟹》。
小螃蟹
小螃蟹,真驕傲,
橫著身子到處跑,
嚇跑魚,撞倒蝦,
一點也不懂禮貌。
給孩子自查的機會,並告訴它小螃蟹的行為後果,讓孩子自覺養成好習慣,擁有好品格。
☟ 讓孩子獲得某項「人無我有」的本領。
不得不承認,好的童謠不僅是詩,是話,是歌,還是益智遊戲。
開篇提到的繞口令童謠《一位爺爺他姓顧》,就是既經典又有趣的語言遊戲。
我們再來看看這首《小小和巧巧》——
有個寶寶叫小小,
小小的姐姐叫巧巧。
巧巧和小小,
同去看姥姥。
姥姥見了哈哈笑,
一手挽巧巧,
一手挽小小。
巧巧和小小,
都是好寶寶。
長期練習繞口令的孩子,不僅口齒清楚,吐字辨音更準,還能提高自己的反應能力——機智、迅速。
當孩子嘗到練習繞口令的甜頭,想必一定會追著你更新「庫存」。
☟ 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或事先儲備好,脫口而出「傳授」給孩子。
給叮噹念童謠時,考慮到他年紀還小,我總是事先在大腦存儲已批。然後不時給他來一首。比如給他換尿不溼時,說的話換成一首童謠;再比如帶他出去散步時,看到某種動物,就相應地給他念一首……
而對有一定學習積極性和能力的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也不錯哦。比如一起PK繞口令童謠,看誰說得更順溜,教育時光與親子時光一起,完美。
好啦,童謠這座寶庫,丹媽今天就分享到這,還會繼續帶領大家去挖掘,期待下一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