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 臺灣怎麼「拜拜」過春節(多圖) - 港臺腔 臺灣新聞 香港...

2020-12-22 海外網

在臺北「老字號」霞海城隍廟拜拜

除夕的前一天,臺灣習俗稱之為「小年夜」,年假也從這一天開始。但今年的小年夜毫無放假的喜氣,清晨高雄的一場地震,臺南樓倒人亡,電視、報紙、網絡都是揪心的節奏。災區以外,雖然家家還是按原計劃過年,但人人心中都有些灰暗的影子。

雖然高鐵因地震停駛,但臺北還是走空了,除了我們理解的團圓飯,拜祖先也是不能缺席的。臺灣每家無論鄉村和城市還保有祖宗牌位,除夕上午,全家人必須一個不能少地拜祖宗牌位,從供品到行禮到佔位,那是一套嚴格的規制,輩輩傳下來的,不管你是留美的還是董事長,人人遵守。如果兄弟沒分家,牌位設在父母家,除夕一大早就都要往父母家趕。如果分家了,牌位也要分設各家,臺北一位小姐說:「奶奶終於允許分家了,現在拜祖先不用往鄉下趕了。」

如果說過年臺灣最多人做的一件事是什麼?那就是「拜拜」,有數字統計稱,正月初一一半的臺灣人都在寺(宮)裡,農民拜神農、漁民拜媽祖、醫生拜華佗、青年拜月老、學生拜孔廟、商人拜財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有緣神」,除了香和花外,還有人專門備了祭品,不同的神也要送不同的禮。筆者跟著一位大學教授去拜過文昌帝君,他致祭前,我一直以為他剛從菜市場來,因為他包裡帶的祭品是是芹菜、水、蘿蔔、蔥、蒜,寓意勤、文思湧泉、好彩頭、聰明、會算。這祭品,真挑戰我的智力!

不僅除夕、初一祭拜,一進入臘月,臺灣就開啟祭拜行程表,難怪要把祭拜叫「拜拜」,那真是三天一小拜,五天一大拜,臘月剛送完神,正月再迎神,神的隊伍也很壯大,除了大陸熟悉的,還有些專在臺灣享用香火的,比如「地基主」是每家的家神,還有床神,還有拜朝愈的,拜比幹的。年假在臺灣約朋友,十之八九的約會地點是寺「宮」,「我們去隆山寺吧」,「我們去城隍廟吧」,雖然那裡往往是人擠人,一不留意就會走失,但過年嘛,寺廟總是最吉利最受歡迎的地方。

今年年未過,就有高雄地震的壞消息傳來,寺廟特別是臺北的行天宮人潮提前,因為行天宮有「收驚」的功效,筆者一位臺灣朋友下了飛機不回家先奔行天宮,因為飛行不順利,先去「收驚」。我不敢笑她迷信,願意相信這是一種心靈治療,如果因此能心安,於人於己於社會都不是壞事。

「拜拜」不僅限於過年,只是過年拜得更密集。臺灣一半人有宗教信仰,沒有信仰的遵從習俗也會拜拜,因此拜拜超越宗教成了一項生活內容,也是與人溝通的話題。再話不投機的人,說起拜拜,或者說起靈異故事,都會熱絡起來,而且幾乎每個人都見過「神跡」,都有信服的算命師傅,休假了去「算一算」,或去廟(宮)裡燒燒香,就像去喝杯咖啡一樣平常。

照理說臺灣是很現代的社會,但拜拜文化如此濃厚,形成反差。有研究者認為,臺灣是個移民社會,八成人的祖先是從閩、粵跨海而來,當時跨越臺灣海峽九死一生,行前要拜別父母和祖先牌位,也要祈求神明保佑,僥倖登島臺灣,第一件事也是感謝祖先神明,拜拜的文化由此生根。此外,移民帶來各地的神明和祭拜習俗,代代相傳,雖有融合,也有隻傳本鄉本族的堅守,因此神明的隊伍非常壯大,寺廟也遍布城鄉。在臺北,往往一出地鐵站,劈頭就是一座廟,走在居家小巷裡,抬頭也見某某「道場」。還有一層原因是,正因為社會轉型迅速,生活「現代」得太快,人極易困惑與迷失,所以才要緊緊抓住農業社會的回憶與嚮往,而這,再也沒有比去拜拜更簡易又有形式感的了。

拜拜讓一個家庭有了凝聚,社會有了傳承,苦難有了抒解,也讓臺灣的春節有了別樣的滋味。

親愛的讀者,過年好!我人在臺北,就此擱筆,要和朋友去拜拜了!(文/終年無休)

責編:王少喆

29627991,.地震後 臺灣怎麼「拜拜」過春節(多圖),.2016-02-08 08:32:15,.204209,.王少喆

相關焦點

  • 地震後 臺灣怎麼「拜拜」過春節(多圖)
    但今年的小年夜毫無放假的喜氣,清晨高雄的一場地震,臺南樓倒人亡,電視、報紙、網絡都是揪心的節奏。災區以外,雖然家家還是按原計劃過年,但人人心中都有些灰暗的影子。   雖然高鐵因地震停駛,但臺北還是走空了,除了我們理解的團圓飯,拜祖先也是不能缺席的。
  • 我在臺灣過春節(下) - 港臺腔 臺灣新聞 香港新聞 - 海外網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除夕夜,往往是春節最熱鬧的時候。從除夕上午開始,臺灣的重要公路開始出現塞車,部分車輛的車速大約保持在每小時20至40公裡,許多人趕在這一時段回家「圍爐」(團圓飯)。而在下午時,火車站同樣滿滿是人。
  • 評論:地震後 臺灣怎麼「拜拜」過春節
    筆者跟著一位大學教授去拜過文昌帝君,他致祭前,我一直以為他剛從菜市場來,因為他包裡帶的祭品是是芹菜、水、蘿蔔、蔥、蒜,寓意勤、文思湧泉、好彩頭、聰明、會算。這祭品,真挑戰我的智力!年假在臺灣約朋友,十之八九的約會地點是寺「宮」,「我們去隆山寺吧」,「我們去城隍廟吧」,雖然那裡往往是人擠人,一不留意就會走失,但過年嘛,寺廟總是最吉利最受歡迎的地方。  今年年未過,就有高雄地震的壞消息傳來,寺廟特別是臺北的行天宮人潮提前,因為行天宮有「收驚」的功效,筆者一位臺灣朋友下了飛機不回家先奔行天宮,因為飛行不順利,先去「收驚」。
  • 港臺腔:臺灣人如何「搶頭香」
    來源:港臺腔編者按: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佳節,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歡慶的時刻。貼春聯、掃塵土、祭先祖......鼠年將至,臺灣的年味越來越濃。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臺灣人信佛崇道者眾,所以春節拜佛、敬神、祭祖都必不可缺。除夕一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清掃門面,生火爐,搬桌子,準備祭祖儀式。
  • 港臺腔:禁小明,臺灣最醜的風景
    真相總在退潮後,現在看來,臺灣當局掛在嘴上的防疫需求、臺灣防疫成績第一名、人權民主等面對小明時都成了笑話。小明,成為臺灣最醜陋風景的標記。如果說不讓小明們回臺灣是防疫需求,一位小明的媽媽曾說,我的孩子春節期間一直和我在一起,到了機場,我能入境,孩子不行,如果是防疫需求,怕我們成為「破口」,那麼,我不是「破口」,孩子就是「破口」?
  • 蔡英文的「綿裡針」 - 港臺腔 臺灣新聞 香港新聞 - 海外網
    在大陸坦言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已停擺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不顧尷尬自說自話說「沒停」;大陸進一步說明「傳真只讀不回」,民進黨當局仍說會持續努力爭取溝通;國臺辦再度喊話,聯繫機制停擺責任完全在臺灣一方,民進黨當局則低調回應說「雙方都有責任」。這幾個回合,給人什麼印象?對兩岸事務不熟或本來就支持綠營的人,可能會感覺大陸是個大漢,在步步緊逼,而民進黨是個弱女子,在委曲求全。
  • 港臺腔:臺灣過年為何愛「吃雞」?
    來源:海外網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佳節,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歡慶的時刻。貼春聯、掃塵土、祭先祖......鼠年將至,臺灣的年味越來越濃。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有著相同的文化記憶、相同的風俗習慣。
  • 臺灣過年花樣多 廟裡還有「政治學」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轉眼間,時間已到了正月十五。此前筆者向大家介紹了臺灣過年前的準備,除夕夜和正月初一如何度過。而在這篇文章裡,筆者想和大家聊聊臺灣從初一到正月十五的過節氛圍。
  • 我在臺灣過春節(上)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海峽兩岸同胞與家人團圓歡聚的日子。
  • 港臺腔:郭臺銘撤了,蔡英文急了
    曾輝煌一時的臺灣面板產業,2016年後產值年減31.9%;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觀光旅遊業,由於大陸赴臺人數逐年減少連遭重創;外事關係方面,蔡英文執政3年多,接連丟掉6個「邦交國」,「效率」之高,甚至超過前輩陳水扁。
  • 港臺腔:臺灣老百姓還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然而,民進黨當局並未正視臺灣經濟環境相當嚴峻的情形,反而還誇誇其談,稱「臺灣經濟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好水平」「臺灣已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臺商去年有7000億元(新臺幣,下同)資金回流」等。這些話都經不起推敲。
  • 港臺腔:民進黨吹噓經濟政績,臺灣民眾:what?!
    來源:海外網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圖源:臺媒)臺灣「主計總處」日前發布最新預測,臺灣人均GDP在2021年首度衝破3萬美元,突破「發達社會」門檻。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
  • 港臺腔:狂徒要補的,何止是歷史課
    烏蛟騰抗日烈士紀念碑被汙損(橙新聞)在「九一八」88周年前夕,香港唯一國家級抗戰遺址烏蛟騰抗日烈士紀念碑,17日被人塗汙多處,並噴上「反送中」、「反送中列(烈)士」等黑色字眼,這是紀念碑自就在內地多地舉行「九一八勿忘國恥」紀念儀式之際,狂徒在香港公然侮辱英烈,如此對歷史無知和泯滅人性的惡行,必遭受眾人唾棄。無恥卑劣的狂徒這次又露了怯,將「烈士」錯寫成「列士」,文化水平著實堪憂。他們恐怕全然不知英烈為抵抗侵略、保家衛國做出了怎樣的犧牲。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香港,英國殖民者隨即投降,香港進入日據時期。
  • 多次亂港的香港電臺終道歉,卻不甘不願?「自誇」多過「自責」
    一直拒絕就香港電臺(簡稱港臺)亂象認錯的香港廣播處長梁家榮終於「道歉」了,儘管不甘不願,甚至是「自誇」多過「自責」。資料圖 梁家榮(圖自港媒)香港電臺部分節目被外界投訴內容偏頗。世衛助理總幹事直接「拜拜」一名香港電臺女記者的表情亮了!這是她拿臺灣問題碰瓷世衛組織官員後被對方當即掛斷電話的尷尬表情!拒接,不僅是世衛在正式場合的態度,也是對這種拐彎抹角耍花槍的態度。「以疫謀獨」,此路不通!
  • 港臺腔:一說到釣魚島,蔡英文就啞巴了
    臺灣民眾要求當局對日本「硬起來」,但蔡英文日前卻在前呼後擁下拜廟、「掃貨」,聲稱「不談政治」。所謂「不談政治」,大抵是自欺欺人而已。一張伶俐嘴、兩滴鱷魚淚、三寸不爛舌、四顧唾沫飛,這是不少綠營政客的看家本領。君不見,去年香港「修例風波」中,蔡英文當局打了雞血一般,嗆聲分貝高得很,一副「我們跟香港人民站在一起」的義正辭嚴貌。
  • 港臺腔:臺灣對陸出口創紀錄,「脫鉤論」成笑柄
    來源:海外網圖源:臺媒臺灣今年前10個月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佔比達43.6%,刷新近10年來最高紀錄。這放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早要被扣上「親中賣臺」的帽子一百回了。想當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佔比39%之際,民進黨就對馬英九當局罵破了嗓子。時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曾大加責難,稱馬英九不該「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照民進黨當局的邏輯,為何當家4年多時間,一向「反中」的他們反倒更「親中賣臺」?因為跟大陸搞「脫鉤」,原本像拽著頭髮讓自己離開地面,純屬不可能之事。
  • 臺灣過個動蕩年--臺灣頻道--人民網
    生活「現代」得再快,對於兩岸的中國人來說,過春節還是不變的內容。進入臘月,大掃除、年貨、年夜飯、拜拜(祭拜)、回家過年成了臺灣人的聊天話題,年貨大街開張了,年夜飯開訂了,大大小小的尾牙宴開席了……無論心情好壞、前景如何,原想先過個年再說,但天不遂人願,除夕前一天,地牛翻身,臺南10多棟大樓塌陷、傾斜、倒塌,上百戶人家有家難回。
  • 港臺腔:蔡英文打算帶臺灣重回「戒嚴時代」?
    資料圖:蔡英文(圖源:臺媒)「綠色執政,品質保證」曾經是民進黨選舉的口號。如今民進黨籍領導人蔡英文主政3年多,「綠色執政」變成了「綠色恐怖」,「品質保證」變成了「戒嚴保證」。在蔡當局的極力主張之下,所謂「代理人法」草案已進入臺灣當局「立法院」新會期。如果缺乏必要的制衡,對於在「立法院」佔絕對優勢的民進黨來說,通過並無懸念。這無疑為「綠色恐怖」再添一筆「濃墨重彩」。翻看草案,大部分內容都在反覆強調「危害(影響)臺灣安全」這一外延無限開放的「硬性指標」。
  • 港臺腔:一旦臺海局勢有變,臺灣社會才是最大受害者
    來源:海外網海軍組織實兵實彈對抗演習 資料圖日前,美國務院副國務卿克拉奇一行竄訪臺灣,這之前美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阿扎到過臺灣。民進黨當局藉機極力渲染所謂的臺美實質關係「突破」,配合美國演出。對臺灣而言,美國「為臺獨而戰」是虛無縹緲的幻想。美國只是將臺灣視為可交易和犧牲的棋子。這已使得今年島內對「臺灣處於數十年來最危險時刻」的擔憂明顯升高,甚至出現「首戰即終戰」的聲音。臺灣各界均應謹記,臺灣地區的安全不取決於美國,而是由兩岸關係的前途決定的;美國破壞現狀的動作越多,臺灣越不安全。
  • 港臺腔:推「臺北法案」 美國又驅臺灣當馬前卒
    消息一出,民進黨當局感激涕零,稱疫情發生以來,大陸「一再伺機打壓並限縮臺灣國際空間」,將臺灣排除在世衛組織等之外,美國這是送溫暖來了。那邊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稱此舉表明「美國與臺灣站在一起」,「臺北法案」始作俑者、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也叫囂,為支持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美國「應使用一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