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姓來源及郡望堂號

2020-12-27 中國臺灣網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3、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穎川者,為漢徵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同輿堂"或"三同堂":根據《後魏書》記載,馮誕和後魏高祖同歲,幼同學,娶高祖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又同案而食,同硯而學--同輿、同硯、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義堂":戰國時馮驩,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後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帳戶叫來,宣布將債券燒掉,給所有帳戶解決了困難。馮驩回去後,對孟嘗君說:"討來的錢我全部買了'義'帶回來。"(市就是買)。孟嘗君當時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孟嘗君罷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夾道歡迎,這時孟嘗君才省悟地感謝馮驩說:"今天我嘗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呀!"

  2、郡望

  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裡。

  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長樂郡:後魏置郡。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相關焦點

  • 呂姓來源及郡望堂號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業的基礎。 「東萊堂」:南宋呂祖謙,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著《東萊博議》,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      2、郡望  河東郡:秦時置郡。
  • 餘姓來源及郡望堂號
    二、 郡望堂號   1、 堂號      「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餘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
  • 林姓的遷徙 郡望與堂號
    林氏七大郡望郡望主要有西河、博陵、濟南、下邳、晉安、莆田、南安等。南安林氏以林杞為始祖,其後裔繁行昌盛,故有的姓氏書藉竟列南安為林姓唯一郡望。梅妻鶴子和靖士竹筆譯文冷紅塵大志禁菸,御夷留恨 血書求救,為夫解圍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
  • 客家人與閩南人的姓氏標記,郡望、堂號、衍派、傳芳輕鬆搞定
    由郡望引申而來的堂號,也就成了各種姓氏的代稱被束之門額,以表對先人豐功偉績的紀念,而這種紀念甚至成了主流。渤海衍派引用流傳於福建客家聚居地連城縣的一首郡望兒歌,可以清楚的知道郡望與姓氏的關係:講郡望,要分詳 , 郡頭原是祖先鄉。千年民族大遷徒 , 過了黃河過長江。都教兒孫莫忘本 , 把那郡頭寫高堂。
  • 你知道堂號是什麼嗎?自己的祖先是誰?怎麼查詢自己家族的堂號
    其實堂號由來已久,如李林甫的「卻月堂」,杜牧的「碧瀾堂」,裴讀的「綠野堂」,像「綠野堂」已經成了裴氏家族的堂號。從宋代開始堂號已較普遍,據史料記載,宋人的堂號就達225種,比較著名的有,王祐的「三槐堂」,黃庭堅的「永思堂」,許儉的「孝友堂」,這些堂號也都衍化成家族堂號了。像王氏的三槐堂,黃氏的永思堂。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我們這一代有幸共襄盛舉,所以,我認為我們很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以及在姓氏的背後,源遠流長的堂號和輩分,乃至最有價值的家譜。以上,我們已經了解了姓氏的來源,那麼現在就跟著我去了解一下姓氏背後更有價值的堂號和輩分,以及最有價值的家譜。
  • 關於堂號你知道多少
    堂號亦稱「郡號」或總堂號,是舊時一戶人家的稱號,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都有本家族的堂號。其中最早的堂號是玉樹堂。 出自《晉書·謝安傳》。堂號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記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堂號包括郡望總堂號和自立堂號。「堂號」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例如:孫姓
  • 馮姓來源、歷史與名人
    4、馮姓來源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 陳姓的郡望與堂名.「潁川堂」「穎川堂」「頴川堂」哪種寫法正確?
    郡望:某一區域內的名門望族。 陳姓的郡望多達11個,影響最大的是潁川,其次為廣陵、河南、下邳、東海、汝南、武當、新安、廬江、馮翊、京兆。也就是說,在上面的郡裡,陳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二、堂號  堂號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範疇。
  • 盤點李王張劉陳五大姓氏最出名堂號
    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堂號作為家族的徽號和別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
  • 王氏家族堂號,速收藏!
    一、郡望源流相演繹郡望,堂號,是歷史上常用來放在姓氏前的稱號,也是表示一個姓氏內涵的專用術語。郡望,是某郡顯貴世族為標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稱號,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望。堂號,是廳堂的名稱,舊時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號。不過後來也有將郡望、堂號混用,共同表示某地的一個姓氏的家族來源。
  • 你知道你姓氏的堂號和堂聯嗎?附100個大姓速查!
    這名號,就是堂號;而掛於堂前的對聯,即為堂聯。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堂號,如李姓的「隴西堂」、王姓的「太原堂」、朱姓的「紫陽堂」、孫姓的「兵法堂」等。堂號主要用於該姓氏家族的公眾物事與建築物,如家族廳堂、家譜名稱;家廟(祠堂)匾額、家族學校校名;以及紅白喜事、春秋祭祖時用的燈籠、祭幛等。
  •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29:馮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7位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約八百六十一萬五千餘,佔全國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於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
  • 什麼是堂號?它有哪些類型?看看你家是什麼堂號!
    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堂號有哪些類型呢?現依據各姓氏堂號的來歷、特色,分為幾大類型:以血緣關係命名堂號中國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干)堂號,而且有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
  • 百家姓中吳姓宗族的來源!
    [姓氏來源] 吳姓的起源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裔。后稷的第十二代孫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太伯和仲雍讓賢后,到荊蠶之地。季歷之子姬昌為振興周族苦心經營,最終由其子周武王姬發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
  • 堂號鉤沉
    堂號源于姓氏文化的發展,而姓氏之於中華,可謂人人與之密切關聯,戶戶與之息息相通,代代與之世襲相承。在姓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衍生出了堂號這一分族別宗的獨特標誌。如果把姓氏作為人們血緣關係中的抽象分類,那麼堂號則體現出血緣關係中的親疏遠近,且更展現出姓氏之中的明顯文化印跡特徵。
  • 郎姓的來源.郎氏祖訓
    郎姓的來源 郎姓的含義:基本解釋:郎láng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大郎。郎才女貌。對某種人的稱呼:貨郎。女郎。舊時妻稱夫或情人:郎君。封建時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醫醫生)。侍郎。員外郎。姓。郎làng〔屎殼郎〕「蜣螂」的俗稱。
  • 姓氏堂號對照
    姓氏堂號對照2008-06-02 10:17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網     編輯:賀晨曦姓 氏 : 堂 號 與 注 解   01.陳氏堂號: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範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 許姓、康姓、梁姓、馮姓
    許姓、康姓、梁姓、馮姓 www.fjsen.com 2016-09-28 21:27:52 來源:客家族譜博物館  我來說兩句
  • 「楊姓」郡望在弘農
    因此楊氏家族便以「四知堂」「關西堂」為堂號。在東漢中後期近80年中,楊震、楊秉、楊賜、楊彪祖孫四代皆為宰相,人稱「四世三公」,弘農楊氏因此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楊家村就成為弘農楊氏的祖根地。弘農楊氏到隋代再度輝煌,共出了開國皇帝楊堅等3位皇帝、28位王爺、6位公侯。到了唐代,其後裔中有楊恭仁等11人先後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