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來】2019年3月6號,全縣初中美術專業、兼職教師200餘人,匯集在人民路中學教學禮堂,觀摩了侯麗君、劉欣兩位老師的美術課;聆聽了兼職教研員許海真老師的專題報告;同時與參會的尹鵬老師談課程現狀與教學理念,通過思想交流和碰撞,產生了許多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我認為有很多值得回味和反思的東西。
侯麗君老師,省優質課獲得者,教學基本功紮實,對課堂的把控能力很強,講起課來從容淡定,信手拈來好像不費吹灰之力,課堂設計巧妙、靈動,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導入環節,由一個半圓形的聯想導入課題:《創意圖形設計》。聯想是人獨有的特徵,也是創意圖形設計的主要手段。由此展開了賈伯斯蘋果標誌設計的過程分析。最初的設計是一個完整的蘋果,但後像咬了一口似的,詮釋出蘋果的設計理念: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追求更高更強才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以此為例,為學生無形中樹立了一個創意認知的模板。學習創意圖形設計就要按此標準:圖形(原物——作品——寓意)是什麼?原型是什麼?寓意是什麼?分別又講了四種同構形式:換置同構、異影同構、共生同構、正負同構;接下來畫、評,最後結束。內容生動有趣,非常賞心悅目。
課後反思如下:教師的優秀是課程和學生成就了他。例如:自信,講課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畫畫的能力,同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因為老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宰者。
事無具細總是親力親為,是自己在一次次的講課過程中得到鍛鍊,最終練就了一個優秀的老師。反觀教育的另一主體——60個孩子,在課堂上說了多少?思了多少?合作交流了多少?做了多少?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口吐蓮花的時候,學生的能力培養,在「愛」的庇護下,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那些原本他們該體驗的樂趣和能力生成過程中的苦和樂。新課程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對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學會:收集材料、分析問題、質疑、提問、交流合作、整合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具備獨立思維的能力和遇問題敢於擔當的責任意識,克難攻堅的勇無畏精神。我們要培養的是60個有生命,有思想,有擔當,有個性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建設者。
這就是我們要提倡的「生本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把知識整合成問題,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合作,自主探究。不要怕出錯「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經過歷練,孩子才能學會生存的本領,變得成熟,成長為社會有用的人。要做到這些必須轉變觀念,轉換師生角色: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和調控者;學生是體驗者,合作者,探究者,表演者。
總之,不論是傳統教學模式還是素質教育下的「334」教學模式都應站在「立德樹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歷代名家,無論是人還是不朽的作品,大多就是在磨難中成長,絕望中著就。例如,詩人杜甫,李白,黃庭堅;《紅樓夢》《祭侄文稿》。逆境出人才。在平時的課堂上,多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獨立面對問題,創新學習方法。哪怕是路走歪了,也不要急著去幫他,我們常說:「絆倒了自己想辦法爬起來」,也許有了平時我們對孩子鍛鍊,才會成就他們以後優良的品質和立足社會的生存本領。
劉欣老師,北城三中美術教師。年輕、朝氣十足,經過多次大課的歷練,如今已是一名教學好手。今天她講了一節《神奇的科幻畫》,很成功,大家對這節課讚不絕口。導入運用了一段視頻,展現了電影《阿凡達》中的科幻虛擬世界,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就吸引了過來。由飛天故事聯想到飛船,天宮,月宮。幻想照進現實,使同學對未來產生憧憬和對科學的嚮往。然後又出示了海量的科幻畫作品,教師從繪畫的角度通過分析造型、色彩等繪畫語言,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現,科技運用等,導出科幻畫的四大特徵:一、時代理念;二、科學內涵;三、想像力;四、藝術美。但遺憾的是異口同聲地誦讀卻忽略了同學們認識上的差異性。步驟分析是採用了微課形式,想法不錯,沒注意到小朋友的知識儲備量和接受能力,造成與會老師的普遍非議。總的來說,還不錯。下面是我對劉老師的課進行的反思。
我喜歡原生態的課堂,知識和問題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自動生成,哪怕是問題多多,終究這樣的課是鮮活有生命力的。一節看似完美,滴水不漏在眾人眼裡儼然是個理想的大結局,在我看來未必是件好課。教師精心準備,反覆試講,排練好的一部大劇,表演的成分太大,失去了課的本真。它是用來研討的,不是用來表演的。我認為一節課原本應是這樣的:
首先,一天前確定課題,教師根據課標和教材確定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並參照教材和學生實際,確定研討內容。其次,把教學內容問題化,派發到各個學習小組,在由小組長把問題落實給具體同學。在組長的組織下,開始課下的材料收集工作,為上課做準備。第二天,上課按照課堂教學四個環節:自主、合作,展示、達標。先是組內的五分鐘自主學習,通過學生的獨學讓其了解知識點,對不懂的提出質疑,形成問題庫,交給小組的專人管理。接下來進入「合作環節」,在小組主持人的安排下展開問題的討論,其他同學積極獻言獻策,由問題提出者記錄並完善答案,直至形成結論。
如果生發新的問題,「書記」要做好記錄,寫出問題提案。過程到了展示環節由小組發言人把本小組研究的問題向全班同學匯報,如有疑問,由班級其他成員幫助解答,若還不能解決,說明這部分是本課最難的節點,需要老師去答疑解惑。第四環節,就是要看一下達標的情況。同學們把學到知識內化於心,進而轉化成能力,形成能夠個性表達的基本素質。雖然是簡單的四個環節,但生本課堂的出發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旨在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他們是問題的體驗者,學會了收集材料、讀與思、認知和質疑的能力;作為「合作者」,使他們明白為有和他人溝通、互動,才能取得較大的成效。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互相溝通情感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不僅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認知發展, 並且還能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明白什麼是「合作才能共贏」的道理。作為「探究者」,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所在,最終成長為一個獨立思維能力的人。
打造原生態課堂,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過程中多進行幾次思想上的碰撞,話語上的交鋒,哪怕是把這節課講得一塌糊塗又何妨,失敗了,大不了從頭再來。我們就要在一次次的試錯過程中積累經驗,增長智慧,一步步去完善我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因為「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是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的人性解放的革命。孩子愛動,愛說,愛天馬行空的想,這些都是初中年齡段孩子本來的天性,不可越俎代庖。不怕問題多,就怕我們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一個目標,60種方案,60個躍動的「精靈」,這就是我們要挑戰的釋放天性的生本課堂。
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以人為本,開展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質疑求真。可能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多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造成認識上的分歧,甚至在目標達成度上南轅北轍。但是,正因為有了他的參與,他會調動自己所有的神經細胞想盡一切辦法去回應你的問題,不論成敗如何,事後都會產生一種獲得感和幸福感,在人生的履歷表上留下痕跡。例如:如何收集、整理資料?如何自主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如何向人表達?如何開展工作?等一系列的人生課題,在我們的生本課堂上都得到了鍛鍊。從某個方面講今天的教育就是為學生今後人生發展奠基。
總之,我們要有一個大教育觀,「教課本」還是「用課本教」;「教教材」還是「教學生」,當弄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講一節課只要抓住一個話題,從時間與空間上就可以無限拓展,以傳統文化為根,與社會實踐接軌,暢想千年計劃。除此以外還得明確一個價值取向,煉就一身過硬生存本領,方可修身、齊家、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