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接受中國文明網專訪。在看待「德藝雙馨」上,廖昌永認為:德藝雙馨就是你的品質和藝德,兩個方面都要好。我們古人一直說藝如其人,你藝術的修為有多高,取決於你的品質和素質。一個人的文明不在於你的學歷有多高、學問有多大,而在於你的內心和品德。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品德,在他的藝術創作當中一定會表現出來。(3月6日 中國文明網)
常言道,藝多不壓身,德高可服人。「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文藝工作者立身處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藝」是藝術造詣的集中展現,是文藝工作者成就事業之基、藝術魅力之源。要成為一個藝術大家,「德」和「藝」缺一不可。只有珍視崇德尚藝,方可德藝雙馨;唯有德藝雙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藝品相得益彰、行之久遠。
做好藝先要做好人。有道是,藝品如人品。凡是能夠經受歷史考驗的優秀文藝作品,都與文藝工作者的修養有直接關係。從社會學角度看,藝人也是社會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擔當著各自的社會角色和道德責任。文藝工作者選擇從藝之路,就承擔起了陶冶群眾道德情操、抒發人們美好理想、豐富大眾藝術享受、推動社會進步等重要作用。因而,德藝雙馨不僅僅是藝術家的追求和崇高的榮譽,更是寄託了人民群眾對廣大從藝者的殷切厚望和熱情鼓勵。一個追求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不僅要注重藝術創作能力的修煉,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和人格修為,做到創作與修身共進,追求人品與藝品俱佳。
應視崇德尚藝如生命。文藝是創造性的精神勞動,文藝工作者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藝術造詣,在文藝創作生產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倘若沒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沒有勇於創新的藝術精神,也難以創作出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優秀作品。所以,每一位文藝工作者,不僅在藝術上要有敬畏之心,更要在藝德上有高潔之心,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竭力創作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送藝到基層,俯身傾聽,精心鑽研,挖掘傳統,開拓創新,不斷適應和滿足當代大眾的欣賞需求,始終挺立在時代審美的潮頭浪尖,把一片真情回饋給人民群眾。
追求德藝雙馨,人生永無止境。文藝工作者作為公眾人物,其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重。在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期,思想觀念多樣多元多變,一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如何實現文藝的社會價值,淨化心靈、燭照前行,這是文藝工作者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同時,近年來查處的一批劣跡演藝人員,也為文藝工作者修德敲響了警鐘。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引以為戒,主動加強自我約束,向老一輩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學習,愛惜自己的「羽毛」,弘揚人間正氣,塑造美好心靈,以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在人民群眾面前展示良好形象,為社會奉獻更多更好的時代作品。
戲比天大,德如地厚。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真才學、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藝雙馨,自覺抵制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的錯誤傾向,自覺摒棄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級趣味,自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腐朽思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不負重託、不辱使命,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在崇德尚藝的實踐中創造出彩人生。(梅花傲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