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
侯紹榮,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神經康復科治療師,從2003年進行語言康復工作至今,同時為兒童進行各種發育評估、智力評估、語言評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發育遲緩」?
簡單地說,發育遲緩是指:其發育水平落後於同齡水平即可以診斷為發育遲緩。
至於說幾歲能看出來一個孩子是否發育遲緩?
如果說大運動方面的遲緩,幾個月的孩子就能發現發育遲緩。在運動方面的遲緩,比如說孩子幾個月該會翻身、幾個月該會坐、幾個月該會爬等等,自己的孩子在這些能力該出現的月齡而沒有出現。一般家長很容易發現,便會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
而語言發育遲緩則不然,很多家長不容易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幹預,原因是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語言能力的認識及接受程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和誤區,再加上被一些說話晚的「老話兒」的誤導,比如說什麼「貴人語遲」、什麼「男孩兒說話晚」啦等等。
一個嬰兒從出生後幾個月的咿呀學語,到無意識的發「爸爸、媽媽」音,再到有意識說單字、單詞、兩詞句、短語、句子,這是一個發育過程。一般來說,確實存在男孩子比女孩子發育稍晚些的現實狀況,所以在一些語言的評估量表中,會將同年齡的男孩及女孩的發育水平分開來計算,就是考慮到了這個問題。
如果說一個孩子在12至18個月大,還沒有有意識的發音出來的話,家長就要警惕了,建議及時帶到醫院,進行相關的發育評估,爭取做到早發現、早幹預。現在我們大多數家庭居住的是樓房,這使得鄰居的孩子們在一起玩兒的機會減少了許多,但是,我們孩子的父母身邊有很多同學、同事,所以,也建議孩子的父母多與自己的同學、同事們交流自家孩子的情況,及時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發育水平是否相符或存在差距?這樣也能做到早發現,這一點對於我們康復(幹預)人員來講至關重要,當然也關係到孩子的未來。
至於說幾歲能看出來一個孩子是否發育遲緩,還與一個家庭的育兒觀念和對孩子語言能力的接受程度緊密相連,我們在臨床上見到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找我們就診、評估、康復,見到孩子已經是3—4歲了,有的甚至4—5歲了,這就是一個家庭或者說孩子的帶養者對自己孩子在發育遲緩的認識及接受程度上的問題,及時發現一個孩子是否發育遲緩,多數情況下取決於家長,家長意識到了,帶著孩子來醫院找我們了,我們才能及時地診斷這個孩子是否發育遲緩。
這樣說來,對於一個發育遲緩的孩子來說,「幾歲「就相對晚了,基於前面我說的,最好在2歲之前發現,那麼有的家長說了:孩子1歲多還不會說很多話呀?我怎麼知道他發育的是否正常還是遲緩?
其實,12個月大的孩子,在不能很多、很準確地使用語言表達的時候,他已經具備了理解很多詞彙和短語的能力,以16個月大的孩子50%的百分位為例:女孩理解短語數量在25個,詞彙量在300左右;男孩理解短語和詞彙方面與女孩差異不大,但在言語表達方面略有差異:為103比28。
由此分析,言語表達上的差異不能完全證明一個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理解很重要,如果我們評估一個孩子,他的理解是正常的,我們就不太擔心,給予適當的幹預,很快就會顯效,預後也很好,如果理解落後(遲緩)的話,我們包括家長就要警惕了,上心了,不能在尋找發育遲緩的原因上浪費太多的時間、精力、財力,因為絕大多數的發育遲緩的孩子是找不到原因的,一定要儘快開始專業的、系統的、持續性的康復訓練。
對於一個發育遲緩的孩子來說,越早發現,改變的空間就越大!
怎麼早?家長很重要,有些語遲的孩子,我們不排除是發育正常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使得孩子語言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如果等,有可能就會使得當下的發育遲緩修復的時間延長,我們積極給予恰當的幹預,縮短這個時間,使孩子儘快地追上同齡的發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