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10日電(記者何欣榮、王默玲)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系統將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第一時間上門探視。最近,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的消息刷屏了。0.01立方米的讀數中,蘊含著社區的溫度、城市的溫情。讓老人享受數位化轉型的紅利,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這是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人民城市建設的底層邏輯。
為獨居老人裝智能水錶,看似一件民生小事,背後卻是城市治理的用心用情。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疊加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然而,日新月異的科技給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劃出一道道無形的「數字鴻溝」:無健康碼出行不便,網上掛號、網上就醫障礙重重,行動支付擔心安全……這樣的背景下,智能水錶被網民點讚並呼籲全國推廣,反映了智能時代社會各界對於共享發展、包容發展的期盼。
作為一項工具,智能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部分老年人通過「觸網」開啟晚年幸福生活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如何善用技術、用好技術,讓智能技術發展與老齡化社會相適應,幫助更多的老人跨越「數字鴻溝」,考驗著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
需要看到,因為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很多智能技術老人「不想用」。這個時候,「智能」就不能搞成「只能」選項,而要適當保留傳統服務方式。還有一些智能技術,老人不會用,需要社區、公益組織等機構有針對性地指導幫助。至於部分智能技術老人「不敢用」的問題,則要求政府嚴厲打擊網絡詐騙、電信詐騙,讓老人用得安心。
一項智能技術真正受老人歡迎,必須站在老人的角度,關注他們的實際需求,做到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從上海長寧的案例可以看出,智能水錶、煙感報警、紅外監測……這些老人歡迎的智能設備,瞄準的都是老人容易走失、記性不好等生活難點,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技術原理。
更需要指出的是,智能技術的背後是人,設備一旦發出信號,居委會幹部、社工和志願者都會聞訊而動。這張技術背後的服務網絡,讓養老工作既有「智商」又有「情商」,讓冰冷的設備有了溫情。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關心老年人就是關心自己的未來。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望各地把尊老愛幼的傳統和智能技術的新潮實實在在地結合起來,湧現更多智能背後見溫情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