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人覺得張桂梅是恨鐵不成鋼,也有人覺得這是在用另一種「歧視」剝奪學生選擇人生的自由。
疑似當事學生今天作出回應稱,自己當時是因為孩子太小沒去上班,第二年已經考上了某小學的特崗教師。
她還解釋說,校長當時拒絕自己捐款的時候說的很委婉,而這次視頻中的激烈表態是「話醜理正」。畢竟,身為一所免費公辦女子高中的校長,張桂梅看多了身邊的女孩因為早早嫁人而喪失人生自主權的悲劇。
然而真正激起網友情緒的,卻是由此引申出的另一個問題:「女性究竟該不該去做家庭主婦?」然而跟其他的性別議題一樣,相關討論最後基本上都會化身成各方互指鼻子的人身攻擊;稍微理智一點,則大多結束於那句挑不出毛病的「尊重個人選擇」,順便呼籲一下對家庭主婦的保障。而新垣結衣飾演的森山實慄,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主婦形象——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是更貼近於「職業」的形象。
不是渾渾噩噩、毫無章法地去做永遠幹不完的瑣碎活,而是為自己制定全面的工作計劃以及一系列類似KPI的標準;能拿到與勞動價值對應的報酬,所以不會一邊幹一邊抱怨老公,而是會以面對工作的態度來對待每一項具體的家務活。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理想化的主婦形象似乎變成了一份很對年輕人胃口的工作——付出的勞動有價值、有成就感,同時還能保證時間自由,甚至避免職場上的各種不合理壓榨。人們尋找到了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答案:因為家務勞動的價值沒有得到重視,同時社會缺乏對她們權益的保障。
這也是很多呼籲「尊重家庭主婦勞動」的網友最簡單的初衷——既然她們困境是因為付出不被承認,那我們就號召大家給予尊重。
然而在現實中,家庭主婦的痛苦遠遠不止於精神層面上被看低。
或許是因為新垣結衣勾勒的生活圖景過於美好,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主婦可以成為某種集私人管家、金牌教師、理財顧問為一體的「全能型」工作。
然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我們不是要否定家庭勞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到育兒問題時,父母能夠提供的情感需求,是保姆、育兒師這些商業化的照料服務所替代不了的。
但這並不能掩蓋掉,這種大多數情況下呈現為瑣碎化、低腦力的重複性勞動,對於普通人的身心所造成的摧殘。
《逃避雖可恥卻有用》中,男女主的一拍即合建立在非常理想的情況下;
一個是沒時間卻對生活舒適要求很高的程式設計師,一個是能在整理家務中獲得無儘快樂的「廢柴」,需求完全吻合。
然而有關女性生活狀況的報告卻告訴我們,「全職主婦和退休/下崗/無業者的幸福感評價指數處在同一水準,都是最低的。」
枯燥是很重要的問題。就算再怎麼「精益求精」,也很難從重複的工作內容中解脫出來。
你看,即使全社會都承認並正視家庭主婦的勞動價值,這依然不能算是一份「好工作」。
於是有人提出——既然無法改變她們的工作內容,那麼更應該在福利方面提供保障,比如按勞計酬、強制繳納五險一金等;
換句話說,讓家庭主婦成為一種「真正的職業」。
然而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根本不現實。
最簡單的一點是,當家庭主婦成為要繳稅、交納社保的職業後,反而增加了家庭的負擔。也就是說,丈夫需要更高的收入才能維持原本的生活水平。
而勞動的實際價值也很難評估——
只按照市面上的家政服務價格來計算,顯然忽視了家庭主婦所提供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情感付出;
那麼服務質量的標準在哪兒?孩子考多少分算是輔導工作達標?丈夫升職了有多少是妻子的貢獻?
再進一步,家庭本身是作為利益共同體而存在的,在其內部劃分僱傭關係,兩者從根兒上就是衝突的。
還是用大家心中的理想模板《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舉例。
整個故事成立的前提在於——在大部分時間裡,男女主都只不過是「假結婚」的狀態。
這不僅意味著男女雙方之間並沒有情感糾葛,也意味著女主除了工資之外,無權插手男主剩餘的財產。
然而在真實的夫妻生活中,家庭財產是共有的,所謂的「發工資」也不過是左手換右手。
那麼允許家庭主婦勞動所得不計入共同財產?拜託,職業女性賺到的錢,不也屬於夫妻共有嘛。
換句話說,不是法律不承認家庭主婦的勞動,而是現有的家庭模式下,很難用勞動法的邏輯,對這部分付出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
而就算把「保障權益」說破天,家庭主婦想要在家庭中掌握財產和地位的主動權,最終還是只能通過與家庭成員的博弈才能實現。
即使是常常作為「維護家庭主婦權益」的日本,也只是在離婚之後丈夫才會支付妻子贍養費——而且還建立在女性找工作難度極大的現實背景下。
其實仔細想想,與職業女性相比,家庭主婦們的安全感缺失往往並不僅來自於財產本身,更來源於「賺錢能力不足」。
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三十而已》中的顧佳——儘管打著「全職太太」旗號,但丈夫的公司全是她在背後出謀劃策。
這樣的顧佳是不怕離婚的。她的能力價值可以被市場所承認,即使夫妻感情破裂了,她照樣能拿著一半的家產東山再起。
因此扮演者童瑤才能硬氣地在微博上宣布,「全職太太算獨立女性」。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家庭主婦在現實中不是一個理想的職業,本質上也很難成為理想職業。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女性究竟該不該去做家庭主婦?」涉及到具體的個例時,我們當然應該尊重每一種生活狀態,即使它看起來問題多多;
但當它在公共輿論中出現的時候,把一切討論都歸於「個人選擇」,似乎顯得太過輕飄飄了。
當人們大談「要尊重女性做家庭主婦的自由」時,真正被討論的人是誰?
是資產千萬,每天只需要插花品茶的貴婦嗎?
還是懼怕職場競爭,夢想著靠婚姻躲進避風港的年輕人?
不,真正的大多數,是那些沒時間照顧孩子卻又付不起保姆費用,無奈只能妻子辭職的雙職工家庭;
是不想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又必須靠丈夫進城打工來維持生計的底層女性。
@李苦舟
很難反駁的事實是,少有人是因為「喜歡」才成為家庭主婦的。
一項針對全職太太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女性選擇離開職場的原因,是子女養育和就業歧視。
當夫妻雙方都無法平衡事業與家庭,而家庭收入又不足以承擔保姆、育兒師之類的支出,首先被考慮的就是放棄職業前景較差一方的事業,以達成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換句話說,她們並非「選擇」,而是「放棄」。
我們習慣性地甩出一句「別人的人生關我屁事」,看似充滿著對自由意志的尊重,實際上也在無視這些犧牲。而這些犧牲是必須的嗎?
為什麼明知家庭主婦是一項高付出、高風險、低回報的工作,很多人還是不得不成為其中的一員?為什麼大多數雙職工家庭不靠老人,就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完成對家庭的照顧和子女的養育?為什麼很多進城務工家庭,必須在與孩子分離和放棄工作之間二選一?@庫特納霍拉的骨頭
這不只關乎女性單方面的權利,也關乎每一個家庭的兩難處境。張桂梅反對學生當全職太太的理由很簡單,她希望被貧窮困住的女學生在走出大山後,能夠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而如今吵成一片的網友,大多依然只關心「我在精神上支持/不支持家庭主婦」,反而很少看到選擇背後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