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裘晟佳/文 通訊員 鄭天一/攝
「大家抬頭,那個高聳的小樓,就是劇裡的望樓,用來傳遞情報。」遊客們隨著工作人員指引的方向找到瞭望樓,端起手機,拍起照來。
早上9點,太陽毒辣,但象山影視城裡遊客依舊很多。這其中包括記者,我們都是衝著工作人員嘴裡的電視劇來的——古裝大劇《長安十二時辰》,這個暑期檔的首部熱門劇。
熱播了一個多月,8月12日,《長安十二時辰》即將迎來VIP會員大結局。
劇已接近尾聲,這場「十二時辰的大夢」,也終將「繁華落盡,人去樓空」。
可喜的是,那座為「築夢」而建的唐城,完好地佇立在浙江象山影視城的東南角。
而這座城與人的故事,才剛剛拉開序幕。
【導演曹盾的三個要求】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張小敬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攜手拯救長安的故事。
紮實的故事、豪華的演員陣容、出色的製作班底,讓《長安十二時辰》在「零宣發」情況下,依然備受關注,豆瓣22萬網友打出的8.6分。
劇火了,小到道具、食物,大到場景、建築,都成了暑期裡大家津津樂道的焦點。
彈幕上,經常可以看到網友在線提問:「這是在哪裡拍的?這個景從來沒見過。」
沒見過?那就對了。
劇裡的長安城,就建在浙江東部濱海的象山影視城裡。這座1:1還原的唐城,是為了《長安十二時辰》特意搭建的。
這背後又是一個故事。
2016年9月,《長安十二時辰》在北京開始籌備。
導演曹盾是摩羯座,細緻、認真。他對拍攝地提了三個要求:一、要有唐風的建築;二、要有筆直的街道;三、要有充足的檔期。
工作人員花了三四個月,跑遍了全國,結果可想而知,沒有。
【兩個老朋友的會面】
轉折點,在2016年年底,北京,曹盾和寧波影視文化產業區管委會主任陳建瑜約著見了個面。
他們是老相識了。曹盾當年的《九州海上牧雲記》,就是在象山影視城拍的。
▲曹盾
陳建瑜很懂曹盾。曹盾說,他遇到了個場地難題。陳建瑜就發出了邀請。
象山影視城的唐城,在這裡,有了一個起手式。
陳建瑜是有眼光和魄力的,這從象山影視城的配合度就能看出來——唐城佔地面積71.22畝,我來轉換一下說法,大家就知道有多大了——7個足球場那麼大。
唐城在影視城東南角,原本是陸家莊區域。對,就是《神鵰俠侶》裡的陸家莊,當年,象山影視城的第一座古城,就是配合張紀中版《神鵰俠侶》搭建的襄陽城。
影視城動作很快,和曹盾說完,就把這塊區域整理好,給《長安十二時辰》劇組使用。
劇組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耗資5000萬,參照古代長安城的地圖和史料,設計並建造了這座四四方方的唐城。
2017年11月在象山影視城開機,2018年6月殺青。但目前唐城主要以劇組拍攝為主,至今仍未正式對外開放。
【一次實地探訪】
在《長安十二時辰》殺青一年多後的唐城裡,我們還能找到多少劇中的印記?
在影視城影視協拍部經理鄭增的陪同下,記者進入唐城獨家探班。
鄭增所在的部門,負責所有劇組與影視城之間的對接協調工作,作為《長安十二時辰》項目的具體負責人,對於唐城,他是再熟悉不過的。
一進入唐城,最先看到的,就是劇中第1集長達2分鐘「一鏡到底」的西市:上元節,歌姬倚窗吟唱,街上的大燈籠突然起火,老者拿著東西走向坊門,鏡頭上移,西市正式開市……
(以下上圖為劇中場景,下圖為實拍場景)▼▼▼
往前走,11米高的坊門還巍然挺立,站在上面,「大唐盛世」的氣氛仍依稀可見。
不遠處的望樓,同樣因為高度的原因顯得格外醒目。因為少了在劇中多次出現的用來傳遞情報的「燈箱」,一眼望去就能把整個望樓看個通透。
穿過坊門,就是三條非常寬闊的坊道,面對坊道站立,腦海裡立馬浮現張小敬駕著馬車在這裡上演的緊張、刺激的追逐戲。
說到這裡,有心急的朋友也許要問了,這劇中最重要的靖安司在哪裡啊?
鄭增說,其實靖安司的大門外景與內景,並不是在同一個地方拍的,「內景都是在攝影棚拍的。劇拍完,這些場景就都拆了。」
不過,靖安司的大門,倒是挺好找的。站在大門口,看著厚重的大門一點點拉開,感覺下一秒走出來的人,就是李必。
接著,鄭增帶我們走進了一處庭院。「這裡是冉顏別院,是整個唐城最好的庭院。」仔細看劇,可以在這裡發現不少主角的身影。
當然,要說整個唐城最具異域風情的地方,非突厥街莫屬,也就是劇中的懷遠坊所在,張小敬就是在這裡第一次遇到魚腸的。
如今的懷遠坊,只剩下一排石拱門,顯示它曾經的與眾不同。
如果你專程來影視城「打卡」,記者還打聽到了兩個獨家「彩蛋」。
在唐城之外,仔細逛逛,就能找到烽燧堡裡張小敬與聞無忌對手戲的城牆。「烽燧堡的戲很重要,當時動用了100噸的大吊車,還有曲臂車,還專門封了路,更改了遊客的遊覽路線。」
此外,劇中靖恭坊的馬球場,就在神鵰俠侶城的城門口,遊客可以到跑馬場,親自感受下策馬奔騰的感覺。
除了再現長安城,《長安十二時辰》還有一個令人驚嘆的,就是道具。
望樓上的「燈箱式」情報傳輸器、精緻的長安城沙盤,大到栩栩如生的竹鳳凰、巧奪天工的大仙燈……因為精巧絕倫,上過數次熱搜。
「這些道具都去哪了?」
「有一些因為劇情發展的需求,在拍攝的時候就拆毀了。」 象山影視城相關負責人洪佩平說,剩下的部分留在了劇組租用的倉庫裡,希望有機會再度使用,「他們的道具都是為這部劇專門做的,非常精緻,如果用一次就扔掉,實在太可惜了。」
雖然唐城沒有正式開放,但7月15日至9月1日期間,象山影視城推出了「穿漢服,探案唐城」的換裝遊活動:凡身著在影視城租借漢服的遊客,可在導遊的帶領下,在規定的時間段暢遊唐城。截止目前,已有千逾名遊客通過該活動參觀唐城。
據影視城工作人員介紹,全面開放唐城已在計劃之中,而未來唐城也將區別於普通景區,突出遊客體驗的故事性、代入感與互動性。
【深一度】
唐城和它背後的「盛唐經濟」
《長安十二時辰》火了,唐城也成了最新的「網紅打卡地」。
據了解,僅7月,象山影視城接待遊客23.5萬人次,同比增長35%,其中電商銷售同比增長70%。
在2016年的那次會面中,象山影視城和劇組約定,在今後的十年裡,唐城歸影視城統一管理、使用及運營,其他劇組使用唐城的相關收益由影視城與投資方分成。
截止至記者發稿前,已相繼有《捉妖記3》、《帝王業》、《雲上學堂》等劇組選擇在唐城取景拍攝。目前,唐城已接待20多個劇組,總收益100多萬元,還有更多的劇組,正在「排隊趕來」的路上。
而像這樣劇組與影視城「建城拍戲」的合作模式,在象山影視城並非先例,大家熟悉的神鵰俠侶、春秋戰國城都是由此而來。
只不過,這一次的合作規模以及場景保留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受到稅務風波、資本退潮、大IP失效、收視率造假、流量注水等多重負面事件影響,2018年被業內稱為「影視寒冬」。
對於國內影視基地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拍攝劇組數量銳減,不少項目停滯不前甚至取消拍攝或籌備。
而象山影視城「逆流而上」,以影視為依託,通過影視帶動旅遊消費,象山影視城找準「自我定位」並形成「良性循環」。
2019年上半年,景區門票、商貿和影視拍攝等營業收入達6268萬元,同比增長34%,其中門票收入5370萬元,同比增長50%。
對於影視基地行業而言,象山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標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