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美術蓬勃發展的今天,藝術家們如何吸收繼承並發揚光大沉澱深厚的傳統文化?國家博物館一場名為「嚮往經典——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邀請展」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參展的42位國畫家、9位書法家用90餘件書畫精品反映了當代藝術家對中國傳統的領悟與思考,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守正和創新。這些作品既有筆墨淋漓的大寫意作品,也有層層渲染的精細型工筆作品;既有傳統題材的墨竹花鳥和青綠山水,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當代人物。那我們就一起到現場看一看。
「嚮往經典——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邀請展」 集中呈現51位書畫家的90餘件書畫精品,在這些參展作品中,既有筆墨淋漓的大寫意作品,也有層層渲染的精細型工筆作品;既有傳統題材的墨竹、花鳥和青綠山水,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當代人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劉萬鳴:因為嚮往經典體現的是一種時代精神,不是說完全地沉浸於、依賴於傳統,而是在傳統的精華當中、精粹當中,吸取營養,而更主要的是創造這個時代,展示這個時代的書畫精神。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牛克誠:這個展覽選擇的一批畫家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美術界最為活躍的一批藝術家。改革開放以來,一個是西方思潮的湧入,在美術界是西方的,特別是以西方現代派為主的藝術思潮,對中國美術界當時的衝擊是非常劇烈的。更多地吸取了西方藝術的養料,融入到自己的創作當中。還會看到,有的藝術家又重新回到傳統,再重新深入探研傳統。
展出的作品題材不拘一格、風格不形於一態,技法不定於一尊。田黎明的人物畫《西藏陽光》《雪域淨土》在中國傳統宣紙和筆墨的基礎上對人物畫作出了表達的創新。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牛克誠:他是把中國人物畫原來的側重於以筆立骨的創作方式,進行了挑戰性的創作,它是一個沒骨的語彙,它不強調筆線的輪廓性的體現,是用這種塊面的,用這種大筆觸形成的。但是他又是用毛筆和宣紙,在中國畫的材質上所體現出來獨特的筆墨的韻味,用這樣的語言來形成了他的創作。
山水畫家姜寶林師從李可染,但是他的作品脫離山水的具象,將抽象和構成觀念引入到自己山水創作中,探索出極具當代性的水墨畫作品。
北京畫院院長 吳洪亮:姜寶林老師算是這一輩藝術家裡頭特別有創新意識的人,而且膽子很大。說實話,他早年就已經出名,功成名就之後再次洗了手重新起步的藝術家並不多。因為手藝在手,把它拋棄而去尋找一條新徑,這個是我們作為晚輩很欽佩的。現代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很重要的,我們在看這張畫的時候,你不要想說我找找這是什麼樣的水,什麼樣的山,可以不看這個,我們就看這個藍調子到白到黑,這些包括肌理的構成是不是感染你了。
而畫家周京新的創作則是充分調動了毛筆和宣紙,以及水,三者之間的關係把筆墨推向更為精深的探索。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牛克誠:給你提供一個挑戰性,就是中國畫材質,比如說宣紙,宣紙是有滲透性的,毛筆又是軟性的毛筆,又有水。所以這些東西你會想,它都是帶有一種變化的、流動的、不可操作的、未知的(內容)。這正是這些藝術家或者比較喜歡迎接挑戰的藝術家,令他們興奮的地方。
畫家徐裡的一系列山水畫創作則很好地將傳統的書法用筆融入水墨畫中。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劉萬鳴:從造型上概括性非常強,也就是說造型能力太強了,所以說他把握這些東西輕鬆自如。再加上他本身是一個書法家,所以他每筆每點,包括墨的積墨,可以說都是體現了一種書法的筆。所以這是我們作為中國畫家所崇尚的,也就是書法的筆意。
被時代傳唱才能真正成為經典,美術作品也是同樣,這次展覽使得這些名家經典作品和觀眾之間形成更為廣闊的交流和對話。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牛克誠: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級的美術展覽、一個高端平臺,來做這樣一個展覽,就有這樣的意義,它是想用他們的策展理念把當今中國畫領域創作處於比較前沿的這些藝術家,匯集到這裡,提供給大家,(讓大家)到這裡來觀賞、來解讀。那這樣的話,經典就會在這樣創作者和閱讀者之間的關係當中,會逐漸建立起來。
此次展覽展出的題材不拘一格,風格各有特色。繪畫作品精美絕倫,書法筆勢雄奇,可謂是姿態橫生、思想精深,堪稱新時代的經典。正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所說,經典總會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人生的夢想就在前方。
(編輯:梁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