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在情見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
1* 下面說,「眾生在情見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故佛雖有種種譬說」,像《法華經》上講的三車,「但眾生於佛之知見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這個話我們看起來,看出黃念祖老居士無盡的慈悲。我們今天在一起學習,我們有個學習班,隔一天上一次課,學習班的同學把自己的心得報告寫出來供養大眾,跟大家一起分享,讓我們能體會到有契入的,有真正聽懂了。有契入的難得,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圓覺經》雲」,這也是一部大經,宗密大師有豐富的註解,《圓覺經大疏》、《圓覺經略疏》,有好多種。這個經跟《楞嚴》同性質,開智慧。這經裡頭有幾句經文,這個地方有四句,「未出輪迴而辨圓覺」,辨是辨別,「彼圓覺性即同流轉。」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一般凡夫沒有開悟,沒有出輪迴,六道凡夫,要給你講什麼是圓覺,你聽到了似懂非懂,在你概念當中圓覺性,性是本體,圓覺的理體,即同流轉,流轉就是六道輪迴。「此顯思量分別不能解了圓覺」。我們都是用第六意識思考,一落到思考就不行了。為什麼?凡夫知見,不是佛菩薩。告訴我們,佛菩薩沒有思考的。所以經一遍讀下來,不要去想,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愈想愈錯,不能想,直覺,不能拐彎,那是智慧。什麼時候能得?心地有一點清淨就能得。所以有這個境界的同學很多,不難。我們自己好好的學,特別是學講經的人,講上個十年,這個境界會出現。聽經、讀經,如果經聽上十年,每天不間斷,不要多,一天兩個小時,十年不間斷,他會有悟處,他聽經、讀經都會有悟處,這就很可貴。
2*下面舉這南泉禪師,他說這句話說得好,「喚作如如,早變了也」。括弧說,「說出個如如,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不是如如了,如如兩個字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如果你心地清淨,沒有染汙,平常常常有佛法的薰修,一聽到這兩個字就了解,這說的什麼?如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我們把黃金比喻作如,如之體,把金器,相,用黃金做的這個金器,黃金就是金器,金器就是黃金,這叫如如,是一不是二,這個比喻你容易懂。然後再告訴你,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宇宙,圓滿的宇宙,沒有一絲毫缺陷,這宇宙圓滿的。我們佛法裡面講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佛經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哪裡來的?《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真心,就是自性,跟惠能大師講的一樣,「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能生能現,全宇宙,包括自己的身體,自性現的。誰知道自性?見性的人知道。這問題你沒見性不知道,見性的人知道。所以見性的人你要問他,性什麼樣子?他隨便比劃一下,真的,不是假的。老和尚給他做證明,他真見性,就在當下,當下就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3*為什麼說喚作如如早就變了?你起了分別,你起了執著,就變了,佛菩薩、羅漢講的這個話你就聽不懂了。你聽了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真的是如如,你在這兩個字當中大徹大悟,充滿了法喜。為什麼?真相看到了。看到之後,從此以後不再迷失。從什麼地方來看?不再起心動念了。這是什麼?佛知佛見。見色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真心,用真心。諸佛菩薩就這樣的,除此之外跟我們沒有差別。我們跟他不一樣的,我們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們不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就成佛,這個人如如。我們看這個如如,如如一個是性、一個是相,相如性,性如相,這是什麼?這都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六道凡夫在講如如,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講如如,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永恆不變。
4*「故云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大乘起信論》上告訴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是佛;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六道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佛、菩薩、羅漢、凡夫就是這麼形成的,你是在哪個等級上,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就是菩薩。讀經離文字相,對文字沒有分別,也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法身菩薩在念經。念得清清楚楚,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漏掉,這樣念有什麼好處?會得定。念《無量壽經》得念佛三昧,三昧會開悟,大徹大悟,會起這個作用。如果我們讀這個經有分別、有執著,凡夫在念佛經,念一輩子不會開悟,不得三昧。為什麼?他還裡頭夾雜著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他有這個東西在,心不清淨,心不平等。所以佛所說的一切經,菩薩所說的一切經,祖師大德所作的這些註解,統統都不是言語分別之所能知。這講真話,不是講假話。
5*「當知此之一件大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大事,這個大事,凡夫成佛。成佛怎麼樣?言語道斷,相上說的;心上呢?心行處滅。心行處滅是不起心不動念,言語道斷是不分別不執著。他知不知道?他真知道,什麼都知道。他說出來的你還不懂,就像我們今天看佛經,不懂裡頭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不懂?我們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是障礙、是迷惑,我們分別執著,所以愈迷愈深,愈想愈錯,是凡夫知見,不是菩薩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