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體育活動應該技能大於娛樂,還是娛樂多於技能,值得深入研究 新華社發
幼兒園體育活動應該怎麼搞?近日,一種幼兒園籃球聯賽正在國內部分幼兒園陸續開展,和一般的臨時性課堂遊戲比賽不同,這種聯賽由專門機構組織,模仿成人體育聯賽的形式,甚至,最後還舉辦了全國總決賽。在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的同時,有家長和專家提出了不同看法,對抗性的體育競技比賽,真的適合幼兒嗎?這到底是不是一種拔苗助長呢?日前在廣東惠州舉行的廣州市青少年基金會南崑山學前教育公益論壇上,幼兒體育健康教育也成了專家們討論的焦點。
現狀
幼兒園體育活動各自為政缺乏指導
上午9點多,正是佛山南海機關第二幼兒園孩子們的室外活動時間,記者走訪時,孩子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拍打籃球。籃球在孩子的手中顯得有些碩大,但這並不妨礙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滿頭大汗。
該園園長周結華介紹說,全園400多個孩子,雖大中小班班別不同、能力相異、被要求規則不一致,但基本上都能做到「會打球」。該幼兒園的「花式籃球」,即籃球和舞蹈動作的結合,已成為這所省一級幼兒園的招牌項目。這個發展時間不過兩年的項目得到了專業籃球訓練機構的支持,還在今年6月份獲得了全國幼兒籃球聯賽籃球操金獎;今年7月,幼兒園還和南海區足協合作,開始在大班推行足球計劃。
然而,儘管在體育運動方面已走在同類幼兒園的前列,周結華仍坦言,科學的幼兒運動指導,他們得到的還不夠。「現在很多人都避重就輕,不願意研究幼兒體育運動,因為它涉及一個科學規範的問題。」
周結華說,自己在幼兒體育運動項目上仍在摸索,所能依靠的來自政府部門教育材料,只有教育部在2001年印發的《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及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而這兩份文件對幼兒的運動指導只停留在身高、體重等表層測量上,不像針對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標準一樣,有大量規範細緻的數據標準作為參考。
此外,這位一線幼兒教育工作者認為,自己雖實操經驗豐富,但缺乏理論的提升。儘管曾有不少教育專家入園考察、提出建議,但在她看來,很多建議仍有些「模稜兩可」。
質疑
幼兒玩競技體育違反自然規律
和周結華一樣正在嘗試幼兒體育教育的,還有亞洲幼兒體育學會常務理事溫大治和他的同事們。就在3個月前,他所創辦的公司剛剛舉辦了全國幼兒籃球聯賽總決賽。作為國內較早開展幼兒籃球運動教育研究和推廣的人物之一,溫大治在嘗試以幼兒籃球對抗賽的形式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和規則意識。
不過,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體育教研員莊弼對此不以為然。在深耕中小學體育及身心發展30多年、研究幼兒體育活動4年之後,他將幼兒「動作發展」和「體育」兩個概念做了剝離。
莊弼表示,幼兒階段應以發展人的基本活動能力為主,比如走、跑、跳、投、攀、爬等;而體育比賽講規則、講技術,是以技術要求來激發人體最大潛能。莊弼舉例說,籃球比賽中要求比賽者投中籃筐,這屬於精細動作,鍛鍊的是「小肌肉」;然而3-6歲幼兒本只需要鍛鍊「投」這種簡單的動作,真正精細動作的鍛鍊應在小學三年級以後進行。
莊弼擔憂,這種用規則技術來約束孩子的競技比賽項目會讓幼兒園、社會培訓機構和家長不遺餘力地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而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感覺統合失調,即大腦因輕微障礙而無法使身體保持協調。
廣州體育學院足球學院執行院長周毅抱有同樣的看法。周毅認為,目前某些幼兒園、社會培訓機構所做的不規範的地方在於,沒有建立好動作發展和動作教育的體系,出現了幼兒體育活動「小學化」、「項目化」的現象。周毅說,自己之所以不贊成幼兒進行足球或籃球比賽,就是因為比賽考察的是綜合技能的運用,而幼兒在單個動作都沒有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這樣的跨越會使教育目標發生改變。
「這絕對是拔苗助長,教育是很公平的,在哪個點上違背了教育的規律,一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周毅對羊城晚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