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父親和他的兒子坐在後院的長椅上休憩,父親無所事事地看著遠處,兒子則在一旁看著報紙。這時,一隻鳥兒飛來落在院子的灌木叢上。
父親問兒子:「那是什麼?」
兒子瞥了一眼,漫不經心地回答:「一隻麻雀。」
父親點點頭,過了一會兒,那隻鳥兒依然在不停地跳躍著叫喚著,父親又問:「那是什麼?」
兒子有點不耐煩地說:「爸,我剛才告訴過你了,那是只麻雀!」
這時父親看見鳥兒飛走了,沒多久發現草地上又出現了一隻鳥兒,父親再問:「那是什麼?」
兒子摔下報紙,對著父親一字一頓並提高音量說道:「爸,是麻雀,麻雀,麻雀!」
可是父親還是一臉不解地再次問道:「那是什麼?」
兒子崩潰了,大聲地指責道:「你到底在幹嘛呀!我告訴過你很多次了,那是麻雀,你沒聽進去嗎?」
這時的父親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默默地起身走回屋,留下兒子獨自一人默默地看著院子裡的小鳥,聽它們在嘰嘰喳喳地叫著。
沒過多久父親回來了,手裡拿著一本日記,父親若有所思地翻著日記本,找到了其中一頁示意給兒子看,並對他說:「大聲讀出來。」
「今天,不久前剛滿3歲的小兒子,我們一起坐在公園裡,看見一隻麻雀停在面前,我的兒子問了我21次那是什麼?而我也回答了他21次,那是一隻......麻雀。我時刻抱著他,他問我同樣的問題,重複了一遍又一遍,我對著天真無邪且閃著好奇表情的小男孩一點也不生氣。」
父親默默地聽著兒子讀的內容,似乎回想起兒時的情景,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而此刻兒子羞愧至極,露出懊悔且自責的神情,他抱歉地看著父親,接著緊緊地抱著他,久久無法釋懷!
以上是幾年前在某網站上看到的有關父親與兒子的視頻內容,當時看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確實,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看著他們一臉天真無邪總是傾盡所有,甚至無條件地付出,看著他們可愛的眼神以及純真的表情,總是抱著最大的耐心與期待,也會給予更多的理解與歡喜。
可是面對為我們同樣付出過很多的父母,我們習慣接受他們所給予的愛,而忽視了他們也需要我們的關心與照顧。特別是當他們年老之後,身體變得遲緩,動作變得不再靈敏,沒有子女陪伴在左右,他們的情感需求不被看見,內心也變得更孤單寂寞。
作為子女我們如何讓年邁的父母排解內心的孤單與寂寞的情緒,同時感受到我們的愛呢?單單物質上的贈予遠遠不夠,比起買東西花時間好好陪伴父母,或是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以及情感上的愉悅與滿足才是更重要的,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做到最基本但是卻不容易做到的「孝道」。
1、花時間陪伴年邁父母,或讓他們找到內心歸屬感,感受到不一樣的生活樂趣
來自山東濟南57歲的李明曾帶著86歲的母親週遊世界,因為父親很早就離世,母親一直鬱鬱寡歡,情緒低落,作為兒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於是他決定每年抽時間帶母親到世界各地散心,至此經過10幾年耗費20多萬母子倆已走遍國內幾十個城市,還去過18個國家和地區。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覺得工作太忙,照顧孩子沒時間,想著等工作順利了,孩子長大了,再花時間陪陪父母,可是意外和未來不知道哪個先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只要父母還在,就多抽空陪他們,哪怕只是陪他們吃頓飯,聊會兒天,看場電影,對他們來說已是極大的滿足與慰藉。就像李明說的:「盡孝要趁早啊!」
在吉林四平,56歲的鄭力為了豐富母親的老年生活,也是為了防止她大腦老化,給她買了詞典字典地圖等學習用書,每天布置作業下班後陪她解答,這一堅持便是17年!
因為兒子特別的方式讓老母親活到老學到老,不僅讓母親學習到有意義的知識,而且還感受到成長與進步的樂趣,同時還能鍛鍊老人的記憶力以及加強她的思維能力。兒子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親身實踐陪伴母親,讓母親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
2、老人容易誤入網際網路「坑」,多關注年邁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與感受
在江西一結婚多年的六旬大媽沉迷抖音短視頻,被合成的視頻欺騙,以為自己和男明星談戀愛,導致婚姻關係緊張,不聽家人勸告,幻想自己會和他結婚並廝守終生,甚至為他離家出走。而廣東一85歲老太太也很「瘋狂」,為了見自己喜愛的男明星,竟不顧安危獨自乘坐從深圳做飛機去北京找他,而家裡的子女全然不知老母親追星的行為,因長期獨自居住,內心孤獨感倍增轉而通過網際網路來尋找精神慰藉。
老年人「瘋狂」舉動的背後說明了他們的情感需求正在被漸漸忽視。老年人的家人和孩子們應該多關注他們的精神與心理需求,儘量多花些時間進行陪伴,尊重他們的想法,多溝通多交流,也要讓他們提高警惕,學會識別網際網路上的各種騙局,不要讓她們成為被網際網路遺忘的人群,也不要因此跳進各種設計好的「坑」中。
3、遇到事情,儘量對父母和顏悅色,做到不「色難」
色難,即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也是孝道中最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在最親最愛的人面前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會把所有的壞脾氣與不好的情緒向自己最親近的人發洩,反而在那些陌生人和不太認識的人面前表現得彬彬有禮或是畢恭畢敬。
為什麼我們對著年邁的父母那麼的不耐煩,容易給他們臉色看,但是對著孩子卻一臉祥和,很容易表現出和顏悅色呢?就像前面講到的父親、兒子與麻雀的故事,父親一次次地問兒子同樣的問題,不過三次,兒子就惱羞成怒,而父親對兒子小時候問同樣的問題,可以耐心地替他解答21次一模一樣的問題,卻一點也不生氣?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孩子很可愛讓人覺得很美好,而老人會變得越來越衰頹,我們教育孩子他們一天會比一天好,他們每天都在進步,代表著生命的希望。但是老人卻給我們帶來絕望和失望,你越是照顧他反而每況愈下,他們代表生命的消逝,所以我們對他們容易失去等待的耐心,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何在這樣的境況下做到不「色難」呢?
在《禮記》中有提到:
孝子之憂深愛著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意思是:如果孝子對父母有深深的愛戴,心中就必然充滿和順之氣;心中充滿和順之氣,臉上就一定會表現為和顏悅色;臉上有和顏悅色,就一定會表現為曲意承歡的樣子。
當我們與年邁父母發生意見分歧或爭執時,希望在我們「急眼」之前能靜下來好好地思考一番,想著他們如何辛勤地撫育我們,曾經為我們付出了多少,至少能讓激動的情緒減少一大半。在自我反思過程中,能因著他們對我們的愛,好好地自我反省,用最大的耐心與理解與他們溝通與交流。不要向他們發洩消極的情緒,這樣只會深深地刺痛父母的心,事後也會讓自己後悔萬分。
請好好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日子,我們能帶給他們的歡樂與幸福他人無法代替,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愛他們,承歡膝下,安度晚年。
最後祝願我們所愛的父母以及家裡的長輩們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伴,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