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數據顯示,中國眼底醫生人數約6000人,而慢病人群中,僅糖尿病患者就超過1億,如此龐大的患者人數意味著,大多病人不能得到及時的眼底篩查。
7月17日,北京醫院攜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及北京部分二級醫院和社區醫院,啟動北京城鎮居民糖尿病眼底病變分級診療項目,旨在通過人工智慧的眼底篩查等手段,有效幫助基層百姓進行糖尿病眼底篩查,以期實現早發現、早治療和長期管理。
該項目將在北京地區開展為期150天的眼底篩查項目,預計覆蓋8000多名居民,幫助其進行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以及黃斑變性、青光眼、白內障等疾病的篩查與管理。
「北京醫院支持此次項目,旨在通過AI影像識別技術進行眼底篩查,將本院的優勢資源下沉到醫聯體內的基層和社區資源,幫助更多基層百姓進行慢性病篩查、早期發現和長期管理。」 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表示。
有專家指出,人體很多慢性疾病在早期,甚至是臨床前期,其血管特別是血液微循環會提前發生異常,但很難被發現,此時如能進行眼底專業篩查,客觀記錄和定期隨訪,有助於慢性疾病的及早診斷和治療。
「然而,目前主動做眼底檢查的患者少之又少。」北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表示,以臨床上常見的糖尿病眼病為例,糖尿病眼病是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之一,可以引起患者視力下降甚至失明。每年新發生的失明病例中,糖尿病患者佔12%,在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有某種程度的視網膜病變者佔21%。在與糖尿病相關的各種眼病中,視網膜病變最為常見。「由於病變損害的不可逆性,預防是最重要的一環,而且早期預防的花費要遠遠低於晚期治療的費用,療效也更佳。」
北京醫院眼科主任戴虹教授介紹,當AI眼底影像識別技術介入眼底檢查,將開啟更高水平上的慢病患者長期和有效管理,應用數據精準記錄和比較患者的整個病變過程,比如高血壓的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動態發展,通過眼底血管的變化推斷和評估該患者的腦、心、腎血管系統的病變程度。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編輯 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