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些家長跑來諮詢我:現在我們三天讀同一本訓練文本,那孩子的英語閱讀量會不會有點少啊?會不會有點慢啊?是不是要儘快把泛讀文本數量加上來啊?等等之類的問題。
特別是上海的家長,因為近年來原版閱讀的風吹得猛烈,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卻導致很多家長開始迫切的與美英母語國家的孩子橫向做對比。比如「美國孩子6歲都在這幾本閱讀原版書,我們也要讀這些…」「AR值要儘快趕超我家孩子所在的年紀均值啊…」諸如此類的問題。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可以一起了解討論一下另外兩個問題。
問題一:嬰幼兒到底怎麼學母語?學習外語與學習母語相比,關鍵是缺失了什麼過程和能力?
答案很簡單:嬰幼兒學語言先從聆聽開始,在掌握了聽說之後,學齡兒童再學習書面語。
實際上,語言學習的方法,無論母語或外語,都是從聆聽過程起步,從閱讀起飛。從閱讀過程起飛。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常識和規律。聆聽是學習語言能力的童子功,又稱嬰兒功,它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可以毫無困難地聽懂他人的表達,從而奠定口語表達與語言能力的基礎。或許正由於聆聽可以毫不費力的自然習得母語,所以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忽略掉它的重要性。顯然,聽力是語言學習的「天然」基礎,在外語學習中我們應該強調它。而因為外語學習中沒有嬰幼兒期聆聽天然的過程,缺失了語言學習的童子功,因此在外語學習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補上聆聽這一童子功。」童子功之所以稱作童子功就在於它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說,年齡一過就於事無補,這成為學習外語最重要的挑戰。由此得出:合理的學習模式必定是聆聽先行,從聆聽開始突破,並將聆聽貫穿始終。否則再多學習無法彌補童子功缺少的過程。
眾多英語的教學模式始終無法擺脫啞巴英語的狀況,這同時也導致閱讀寫作能力難以提高。而追溯根源就在對於聆聽沒有足夠重視,也沒有解決好聆聽訓練的問題,無法發揮聆聽在人類語言學習中的本源功能。
傳統的外語模式通常為:耗費大量的時間在書面語言(做題和記憶語法知識)這個過程沒有充分體現聆聽先行,聆聽主導的規律,是糊裡糊塗,學識淺薄的做法,自然會形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成為南轅北轍的學習模式。
國內英語教學雖也提倡聽說先行,但實踐中仍然存在兩大問題。
其一:對聽說先行中的聆聽主導的重要性重視不夠。
其二:整體上對聽說先行的方法貫徹不夠。雖說許多機構的老師近來也在強調聆聽先行的主導性,但依然沒有執行落地。
(關於聆聽先行究竟改如何執行的這個大課題,我們會另起一篇文章詳細解釋)
同時,語言能力還得注意從閱讀起飛,雖說正常人不會成為母語的語盲,但如果沒有高素質高效率的閱讀教育,很多人都很有可能成為母語的文盲,而更多人則會缺失文化智慧能力。區分這些的核心環節就在於閱讀。當聆聽環節過關後,閱讀水平的高低及閱讀作品的質量,便決定了語言文化的水準和程度。閱讀是語言能力的少年功,它使得我們更快掌握書面語言,運用書面語言學習欣賞更淵博的文化,汲取古往今來的智慧。
因此,無論是母語外語,一切語言學習的核心歸根結底於是兩個方面:聆聽+閱讀。聽與讀是語言的輸入體現,說與寫則是語言的輸出體現。而大量的語言輸入則是語言輸出的唯一基礎。所以口語是聆聽後自然或刻意模仿與加工的產物,閱讀的厚積薄發便是寫作。總結為,一句話,任何外語學習模式是否合理,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好聆聽和閱讀兩個核心環節,其中,聆聽具有更本源的重要性。
問題二:母語學習中中聆聽和閱讀的學習順序和過程是什麼?
如前所述,自然順序為先聽後讀。就母語而言,聆聽和閱讀的學習過程通常是完全分離的,前者發生在嬰幼兒期的自然習得,後者主要產生於學齡期的學習體制化及社會文化教育,中間相隔大約3-4 年。
問題三:外語學習中聆聽和閱讀的學習吮吸應該是什麼?邏輯上的結論只能是:自然順序不可顛倒,顛倒違背了自然規律,必然事倍功半;但可以改變的是,聆聽與閱讀這兩種能力在學習上的年齡與過程的分離情況。由此得出:外語學習中,應該堅持聆聽先行,同時應該把聆聽和閱讀緊密結合起來,在時間上無縫銜接,並在學習過程中有機運用。
——————————————————————
道理講完了,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家長們的問題。關於何時開始大量泛讀, 如何和美國孩子英文水平同步的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閱讀是必然需要的。但存在背後的問題,大家要擦亮眼睛了解明白。
請問:美英母語的本土孩子幾歲開始自主閱讀?是平均5-6歲對嗎?
(當然,有人要說,不是啊,很多孩子4歲就開始閱讀了啊!但是這裡有個事實大家要明白,全世界精英階層都很雞,美國也一樣,所以私校並不輕鬆。但很多老百姓的情況則是另外一碼事,所以我這裡強調的是平均。)
但注意,這裡有個很大的問題我們需要關注,和他們對比的,其實並不應該是年齡,而應該是學習階段和前期積累。
比如,母語孩子6歲開始自主閱讀。那麼0-6歲他們在幹嘛?
0-1歲,大量聆聽,不張嘴。聆聽的內容都是簡單高頻率重複多的單詞和短句,並且需要結合不同的場景和語境,邊聽邊理解。
1-3歲呢,需要做到單詞和簡單句型的張嘴跟讀,便是重複家長講話。
3-5歲呢,依然是大量聆聽為基礎,大量重複大人說話,把從大人口中學到的語句,用於與他人溝通。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做到不斷地聽-說-聽-說,從而形成單詞與句型豐富積累。
到了5-6歲,就可以開始學習自然拼讀,幫助認字,把進耳朵嘴巴說積累到的英文,通過拼讀過程,在書本上認出來,開啟自主閱讀的步驟。
(這個過程是不是很眼熟?是不是和Taylor原版聽讀訓練的步驟十分相似?)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一個道理,非母語國家的孩子,如果前期語言積累過程跳過的話或是訓練不夠,直接跳到大量自主閱讀來帶動英文水平的提高,就會帶來一個後果——啞巴英語。即便可以講幾句,輸出水平也會與輸入水平嚴重不匹配。
我前面講的重點:一個是順序,一個是積累的量。而母語孩子積累的量,是家庭+學校,在每天十幾個小時中,做到連續五年的積累。
但中國孩子呢?到底有沒有經歷這個過程?請不要說在機構學了幾年了.這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
聽讀訓練前期一定是「慢」的過程,千萬不能急切,穩紮穩打。積累的量到了,那麼自主閱讀的泛讀量就可以持續跟上。
包括美國的AR測試,推薦的書目也都是同一難度級別的大量閱讀與積累,這個過程完成後才做到進階。
隨著年齡增長,書本上優秀的遣詞造句是會提成口語表達能力,但這是後期了。
因此,何時開始大量泛讀,關鍵是要把握好順序和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