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及其製品的繁榮與發展,使得菸具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各民族在使用這些菸具的同時,十分注重其裝飾藝術,所以菸具又明顯的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消費者所處的社會狀態及風俗習慣。菸具既是生產力及工藝水平發展的體現和標準,又是某一時代某一地域人們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的結晶。菸具的發展演化過程由單一到組合,由實用到藝術,由興盛到衰敗,可以說是浸透在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當中,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進步。
菸草傳入中國初期
最早人類接觸菸草,可能並不藉助工具,就像早期人類食用其他食物一樣,而且菸草的功能可能是被當做一種特殊的食物用於充飢,也被作為藥品塗抹用來止癢。在人類對火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後,菸草可能才被用於燃吸。
十五世紀左右,人類早期的菸具開始出現。對於人類發展史上其他同類事物而言,菸具的出現並不能算早。早期的菸具多為竹筒、木盒和皮革製品,這是由菸草的易變味、易破碎、易乾燥的特徵決定的。
中國的菸民最早吸用菸草的工具是瓦盆和竹管,即在一個瓦盆中點燃菸草,然後將竹管的關節打通,將其插入盆中,吸其煙氣,這種打通關節的竹管也許就是中國最早的吸菸工具。
早期菸具出現的時期,人類的生活條件相對比較落後,對菸具的功能只需滿足吸用菸草及其製品的最低要求即可,與此相適應的菸具也是人們採用就地取材的方式製作,較為粗糖。如最簡單的由竹、木製成的菸嘴、菸斗等。造型方面,多粗簡單。在當時較不發達的社會中,菸具製作得就非常接近自然,在今天看來,別有一番原始的古樸稚拙之感。
菸具在中國的發展和繁榮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煙蓽及其製品變得普遍,菸具也隨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與早期最為明顯的不同就在於,人們除了關注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菸具的裝飾性也被重視起來。這一情況也與人類社會其他工具的發展模式同步。與此同時,菸具的等級也更加分明。材質也由骨、木、巖石逐步發展為金屬、玉、陶瓷,工藝上也出現了鑲嵌金銀、景泰藍、脫胎漆器等複雜工藝。種類方面,除了單一的吸用工具,與其配套的煙盒、煙罐、打火用具等等也大量出現,種類繁多。除了實用功能,還被賦予了文化內涵。例如,各民族當中流行的煙盒包,有布制的,也有皮質的,便於攜帶還可以作為一種裝飾。在一些民族中煙荷包還被少女精心刺繡喜愛的美麗花紋圖案,作為定情信物送給心愛的人,賦予其豐富內涵。
責族菸具的發展
在中國,菸具的發展與繁榮都很迅速,作為有條件最先能接觸到新生事物的上層階級對菸具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想要說明中國上層社會菸具的發展狀況,鼻煙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菸具。
鼻煙壺在中國出現而後發展流行源於傳教士進貢給皇家的鼻煙壺。鼻煙壺在明代開始出現,而在清代開始盛行,皇家和王公大臣以及士大夫階級對鼻煙壺非常喜愛。據記載,清朝時皇帝賞賜給大臣以示隆恩的物品主要有象牙製品、犀角、西洋鍾和鼻煙壺。鼻煙壺作為一種皇上賞賜時常常想到的物件,足可見皇帝對於鼻煙壺的偏愛。這就使鼻煙壺的定位很高端,消費群體也是社會階層的高端階級,在當時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所謂上行下效,由於皇帝的偏愛,王公大臣和士大夫階層便也都趨之若鶩,整個上層階級都將與聖上同好當作時尚,吸用鼻煙的風氣很快就在朝野流行起來。有權利階級的積極支持,相關鼻煙壺的手工製造業便應運而生並快速發展起來。皇家內務府也設立了造辦處,將各地能工巧匠聚集起來,製作更加迎合皇家品味的鼻煙壺。連同民間製作鼻煙壺的作坊也有很多都工藝精良,精品疊出。
物質的豐富帶動了文化的繁榮。縱觀歷史上鼻煙壺的發展,其製作風格不斷趨於追求完美,包括材質的貴重化,圖案裝飾的精美化和工藝的創新化。清朝自乾隆幵始逐步國運昌隆,人民生活富足安泰,這時期的審美風格也日漸奢華。鼻煙壺的作用已不再局限在實用性上,更多的是被人們當做財富和藝術品位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徵,並將鼻煙壺別稱為「富祿之玉桶」。士大夫和官場上的人們以擁有精美華貴和工藝複雜的鼻煙壺來相互攀比鬥富。鼻煙壺真正成為當時一種文化的載體。從這時候起,鼻煙壺就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原始的實用盛器,而是游離出它的基本功能,成為了中國藝術史上的瑰寶奇跑。
鼻煙壺雖小,往往僅有方寸之間,但其製作工藝卻不簡單。一件鼻煙壺,往往要將詩詞、書法、繪畫、雕刻、鑲嵌等等技巧進行匯聚並完美融合,才能呈現給鑑賞者和收藏者一種美的感受。同時,這樣高超的技巧和藝術,也要求人們能夠懂得鑑賞,這就無形當中推動了人們對審美的多方追,豐富了整個社會的美學內涵,更有意義的是其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對相關文化藝術發展與創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平民菸具的發展
如果說鼻煙壺是較為高端的貴族文化,只能代表部分群體,那麼水煙壺和旱菸杆則具有濃濃的民俗風情,承載了最大眾的鄉土文化。
與鼻煙壺相比,水煙壺少了些貴氣,多了些親和力和普遍性。與鼻煙壺所代表的上層社會的審美情趣和品味偏好相對,水煙壺是民族民俗文化和較大眾的消費群體的文化縮影,並且水煙壺的使用價值與鼻煙壺相比要更加重要。
鼻煙壺追求的是工藝上的巧妙絕倫和材質上的高貴稀有以及外觀上的華麗美觀,而水煙壺一直以來器形都較為規整,其審美上的追求在於線條的銜接流暢和造型上的動靜相融中。這也與其流行的社會階層有很大的關係。老百姓更喜歡自己經常使用的一件物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之後才去追求一點審美上的價值,而很少願意為了純粹的審美與藝術的需求去進行極致的創造或改造。但是,水煙壺本身又具有一種別的菸具無法替代和模仿的閒散逸趣之感,帶有一種消遣與享受生活的特質。水、煙、菸具,三者渾然一體,意趣天成,加之賦予一些濃厚的吸菸習俗,文化特質不可謂不明顯。
旱菸杆是中國影響範圍最廣、歷史也最悠久的菸具。它造型簡潔,將一根竹竿打成中空,將菸嘴和煙鍋分別接在兩端即可製成。使用方便,可以隨身攜帶隨時使用。需要旱菸杆時,也可以換用各種不同的材質,並且附加各種裝飾和花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所以,旱菸杆流傳最廣,上至達官貴人皇親國戚,下至市井百姓勞動階層,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使用。
現代社會的菸具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的智慧的要求上不封頂,人們的生存壓力也隨之而來,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的人們為了排解壓力和疲倦,不顧吸菸有害於健康,吸起簡便的捲菸來,捲菸開始出現並迅速流行起來,吸菸幾乎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時尚。
捲菸具的出現,給菸具的發展開闢一個新的方向,將菸具的發展帶入了一個新階段。隨著菸捲的出現和普及,菸灰虹、煙盒、菸嘴、打火機等相配套的菸具也不斷推陳出新。也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各種材質多樣、設計新穎的菸具大量湧現,並且功能也被大大的拓展。在實用性方面,新時期的菸具具備了很多新的功能,如過濾有毒有害物質的菸斗、有打火機功能的菸灰虹等等;在文化功能方面,也引申出了更多的功能,如為了滿足收藏之需的高檔打火機,為了人際交往和禮儀需要的菸具等等。與鼻煙壺、旱菸杆、水菸具相比,捲菸具要更加的現代化、國際化和多元化,但是民族特色變得淡薄。
與中國其他物質文化相似,菸具的發展歷程也體現了中國各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生產力水平等諸多方面。菸具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工藝的改革和創新以及生產技術的進步。
菸具及煙文化的結構
中國各民族的傳統菸具,按照用途可以分為吸菸用具、盛煙用具和點菸用具三大類。本
吸菸用具
1、旱菸杆
旱菸在中國是具有長期廣泛影響的菸草製品,因其原料廣泛,製作簡單,價格低廉,所以流傳時間最長,普及範圍也最廣。吸用旱菸的旱菸具,在中國也經歷了本土化的過程。源於歐洲的菸斗和源於美洲印第安人的煙盒合二為一,融合成為了中國各民族常用的旱菸杆。
旱菸杆最開始時是便於隨手攜帶和使用的短煙杆,但伴隨著不同地域的人們相互交往活動的頻繁,人們步行或騎馬簡裝遠行時,把經常隨身攜帶的旱菸杆當做探路器或者棍棒來驅趕蛇和野獸,於是兼作防身武器和棍棒以及吸菸的旱菸杆就逐步變長,功能也趨多樣化。
旱菸杆進入上層社會後,這些實用的功能就被逐漸弱化了。雖然也有長煙杆,有的甚至長到了無法自己點火的程度,但是為了顯示氣派,吸菸時還需要人來服侍。有的將旱菸杆的菸嘴換成翡翠玉石,有的將煙杆鑲金鍛銀,還有的在煙杆上加華麗的煙墜或者精美的煙荷包,以此來彰顯主人的身份。
旱菸杆的長度各不相同,不同時期,人們使用的煙杆的長度不同,不同身份地位和不同年齡的人使用的煙杆的長度也不同。年長者的煙杆多比較長,如滿族婦女,年齡越大、輩分越高,其使用的煙杆兒就越長;年輕人需要工作活動,煙杆一般都比較短小便於攜帶。
旱菸具分為兩個基本部分:一是用於吸旱菸的煙杆;二是用於盛裝旱菸絲、旱菸末的旱菸壺、煙盒包等。煙杆是將竹管或者其他杆狀中空材質一頭裝上菸嘴,一頭挖一個圓孔,安上煙鍋製成。煙管的長度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長短不一的材質。菸嘴也可以用金屬、玉石等材質製作。煙鍋用於盛裝菸葉或菸絲,菸嘴為了方便吸用。
2、水菸具
水煙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傳統菸草製品。在中國,吸水煙的傳統用具有水煙筒、水菸袋、水煙壺等。
傳統的水煙筒是由烤竹製成,由於烤竹易開裂,精緻的水煙筒會包一層銅或銀的外皮。其原理是,用嘴吸氣時,筒內壓力強度減弱,煙氣就會通過水而壓入吸管,被吸入口中。水煙筒體積大,不便於攜帶,而又以雲南各民族地區的水煙筒最大,其次依次為貴州、四川、兩廣地區和福建。這一點從雲南十八怪之一的「吹火筒當菸袋」之說就可以窺得一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地理特徵、氣候條件和生活習俗都有關係。
水菸袋的造型一般比較奇特有趣,小巧便於攜帶,大多用黃銅或白銅製作,有的也用錫或銀制。大多數水菸袋主要由煙管、吸管、盛水鬥、煙倉、通針、鑷子等部件構成,吸管、水鬥、煙管座一般為整體鑄造而成。煙管一頭為煙碗,俗稱酒窩,煙碗下面連接一根細管,細管伸進水鬥的水面下。這一部分在整個菸具的前端。吸管上端向後彎曲呈一定弧度,便於吸用,下端也連接水鬥,但是與煙管的細管不同,吸管要在水鬥的水面之上。吸管的長度一般為三十釐米左右,與煙管靠近,位於煙管的後部,可以並列也可以有一定的間隔。吸管的嘴部還可以配嘴蓋,方便衛生。煙倉為帶蓋圓筒形,用於盛放菸絲,如果不配蓋可能會使菸絲容易風乾或者被汙染。水鬥、煙倉和通針、鑷子都插在手託中,手託起到固定和連接的作用。煙管和手託之間相連接的鏈條是整個菸具最可以被拿來大做文章,並且一般愛吸水煙之人對這根鏈子都很講究。一般可用銅鏈、銀鏈,還可以在上面配各種小而精美的掛件。
水煙壺的整體運行機制是一頭進氣,另一頭吸用,中間水。吸用時,煙氣穿越水鬥中的水,就可以將煙氣中的雜質過濾掉。由於煙從水中冒出,會發出枯嚕枯嚕聲。
有的民族在吸用水煙時,還習慣將水中加入一些藥材或其他。水中如果放白糖,那麼吸用時會有一種甘甜的氣味,如果水中加入甘草薄荷,就會有一種清香,可以醒腦解熱。
清朝時滿族人吸水煙的人所佔比例要遠多於漢族人,慈禧太后的一項嗜好就是吸水煙。在她的隨葬品中,就有銅質和銀質的水菸袋,在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慈禧用過的水菸袋。
3、菸斗
菸斗是在中國各民族中都十分流行。隨著洋務運動為中國帶回很多海外文化,象徵著雅士的菸斗也開始流行起來。其流暢的鬥身、鬥柄的曲線和紋理,渾然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菸斗一般為一個整體,線條流暢,分為鬥身和鬥柄兩大部分。與其源頭相關,一般的菸斗都帶著一點「洋氣」。但是中國各民族也有自己特製的菸斗,非常有民族韻味。雖然不同民族的菸斗,其材質、裝飾等各有特點,但是構造大體相同。
中國北方民族中,菸斗一般用木雕成。例如,俄羅斯族的菸斗中很多是由橡木雕刻而成的;鄭倫春族流行用杏木挖制菸斗,菸斗一頭是一個半球狀凹槽,四槽連著中空的杆,末端略細。凹槽用於裝菸絲,點燃後煙從杆心通過,杆的末端為菸嘴。
鄂溫克族的「木羅鬥克」,就是近代鄂溫克族所使用的菸斗,其材質是就地取材的山杏木根。製作菸斗的基本步驟是:先將一塊木料雕出菸斗的形狀,然後打磨拋光,再將其浸泡在熟油中,直到成為暗紅色;再將用獸骨雕刻而成的菸嘴鑲嵌在鬥柄外端。之後,進行加固和裝飾:在煙鍋裡鑲上銀片或者銅片,可以使保護煙鍋,使其更加耐用;煙鍋外側還可以按照喜好鑲嵌上幾何形的小塊用來裝飾,這些小塊一般也是用獸骨雕成的;在鬥柄上箍幾道銅箱或銀箍,可以有效地防止鬥柄幵裂,也可以起到一定裝飾作用。整個鬥色澤穩重,外形古樸渾厚,線條流暢,狩獵民族的特色鮮明。
南方民族的菸斗材質比較多樣,有泥制、木製、竹製、金屬制、瓷製等,工藝也較為講究。例如,仮族的菸斗一般均用木製作煙鍋,用竹製作煙杆,也有用鐵皮製作煙鍋、用木製作煙杆的,但無論何種材質菸斗都用銅、招或鐵皮箍菸斗窩和菸嘴,還配有鐵絲或者細篾製作的煙籤;洛巴族常用一種雜木菸斗,煙管用竹製作,煙籤為鐵質,也有白銅菸斗,但白銅菸斗並非自製,而是由雲南引進,並成為男子服飾的傳統飾物,通體雕有花紋,非常美觀。
佤族的泥制菸斗,是以點土為材質製成。首先,將適量的點土加水混合攪拌,然後用手將軟硬適度的點土用手捏成一端略粗、另一端略細的一段柱形泥條;其次,將泥條按照一定的角度弄成彎曲狀後,用竹片輕輕拍打,使其表面光滑成型;第三,用竹籤將實心的泥條中間掏空,菸斗一端和菸嘴一端挖孔;第四,在菸斗胚外表面刻畫裝飾紋樣;最後,埋入火塘用灰炭悶燒大約兩小時,取出後自然冷卻,然後插上竹管即成。
盛煙用具
1、鼻菸具
鼻煙是一種將菸葉由幹法或溼法工藝加工而成的菸草粉末製品,最初由歐洲傳入中國。鼻煙壺用於盛裝並吸用這種鼻煙粉末。
鼻煙盒鼻煙壺並非中國本土產物,但是在傳入中國後卻很快適應了中國的文化土壤並迅速發展流行起來。最初的鼻煙壺大多是進口的玻璃質鼻煙壺,《香祖筆記》中有相關的記載:「鼻煙以玻璃為瓶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具紅黃紫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齒為匙,就象鼻之,遠納於瓶」。但是舶來品有限,遠遠無法滿足百姓對鼻煙壺的需求,中國的能工巧匠便發揮自身創造力,用各種材料來製作鼻煙壺,如寶玉石、象牙、金屬、瓷等等,不再局限於玻璃。製作工藝也日趨複雜精美,集雕刻、鑲嵌、書畫、詩詞於一身,集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其中,土耳其煙壺是一種具有顯著伊斯蘭風格的菸具。伊斯蘭教義不提倡有濃烈氣味的食物,所以清淡舒適的煙氣在伊斯蘭世界比較流行。這種菸具用來吸用香料煙,幵始是將煙灑在火堆上,用煙罩罩住,人們一人一管,環繞煙罩而坐邊交談邊吸菸。後來發展為煙壺,煙壺有多管煙壺和單管煙壺兩種。這兩種煙壺也區分出身份的不同。多管煙壺被平民百姓所喜愛,可以享受一起吸菸和交流的樂趣;單管煙壺流行於達官貴人中,他們更注重自己的身份。自然地,單管煙壺要比多管煙壺製作精美,裝飾華麗。中國有很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這種菸具在這些各民族當中顯有流行。
2、煙荷包
煙荷包是菸袋的一種,是廣泛流行於中國很多民族當中的代表性菸具,其用途原本主要是用於盛裝菸絲並方便攜帶,後來卻成為人們的賞玩裝飾之物,尤其是還成為人們各民族互相饋贈的珍貴禮物。
常見的煙荷包面料多為網鍛、土布,上面刺繡有各種精美的山水、花草、鳥、魚等動植物、自然景觀以及典故傳說等吉祥圖案,風格也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各異,除了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這「四大名繡」外,還有滿繡、苗繡、土繡、侗繡等等。赫哲族還有鹿皮和魚皮質煙荷包。煙荷包的形狀多樣,有菊盧形、動物形、花卉形、元寶形、宮燈形等,上口有無蓋和有蓋之別。有蓋的煙荷包工藝較為複雜,人們多另外加縫上口蓋。對於無蓋的煙荷包,人們為了避免菸絲受潮或散落,而將其上口穿繩後收口。有些煙荷包還縫製流蘇或配以玉墜等裝飾,繫於煙杆一端或者腰帶一側,非常美觀。
刺繡是煙荷包製作過程中的一種重要工藝,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刺繡風格及技法各有特點。
黑龍江地區的刺繡多為平針繡,選材多為吉祥圖案,具有鮮明的北方民族特點。造型誇張,色彩豔麗,構圖飽滿,很有地方民間藝術特點。
青海地區的刺繡品種繁多,風格各異,刺繡手法有平繡、盤繡、鎖繡、網繡等多種多樣。內容多反映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例如,藏、蒙古、土等民族對佛教的信仰反映在剌繡上,則表現為以八寶圖案、如意雲紋為主體,花紋巧妙地互相纏繞。回族、撒拉族、東鄉族則以花卉圖案為主,較少出現動物圖案。草原民族的刺繡圖案造型誇張、色彩對比強烈、線條粗,體現出在遼闊大地上奔放的豪邁性格。而農業民族的剌繡做工細緻精美,構圖飽滿,形象生動,如同農民在一塊土地上精耕細作。
達斡爾族煙荷包的刺繡的技法主要有平繡、鎖繡、貼補繡、摺疊繡、結繡等。摺疊繡是用彩綢或彩鍛摺疊成形,質感很強,很有民族特色。紋樣主要有幾何形紋、自然紋樣、吉祥紋樣、人物故事四種,色彩運用對比強烈,構圖層次複雜。從技法和題材等方面來看,受到了漢族和滿族影響很大,但也不失本民族特色,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長期以來這些民族互通有無的友好交往關係。
朝鮮族有一種獨特的繡品——十長生繡品,常常被用在菸袋上。「十長生」是吉祥的象徵,具體指十種象徵長壽的事物,有時不將十種都繡足,但也用「十長生繡品」來泛指。十種吉祥事物主要從日、月、山、水、雲、石、松、竹、靈芝、桃、鶴、鹿、龜中選取。圖案畫面具有中國傳統的繪畫特點,寫實性與裝飾性兼具,色彩多選擇熱烈喜慶的色調,十分美觀。如果刺繡時選取了太陽圖案,則構圖多為上半部分是紅色的太陽、金色的光暈、白色的雲彩,下半部分為藍色的群山、蒼勁的松柏、金色的鹿、粉色的靈芝,還有海浪和墨竹。整體構圖和色彩搭配都十分巧妙,和諧統一。
在中國北方民族中有很多是長期以來以畜牧狩獵為生,因此與之相應的皮革工藝也很發達,盛裝菸葉的菸袋也多以喜愛的柔軟皮革來製作。蒙古、鄂溫克族、鄂倫春、達幹爾、赫哲等民族都很擅長皮革工藝,從樣皮到製作各種各樣菸袋的整套工藝都十分嫻熟。
皮革工藝中最終要的是製備皮料,然後才能根據需要製作各種各樣的菸具產品。將皮革表面均勻塗抹溼的燕麥麵,然後將皮革綑紮好,放置發酵,最後用齒形的純刀反覆縣刮,直到把皮子潔淨柔軟,才算將皮子處理好。
在北方民族的菸具皮革工藝中,又以赫哲族的魚皮工藝最為獨特。赫哲族居住的地區處於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三江交匯的平原地帶,江中盛產的大馬哈魚是赫哲族魚皮文化的基礎。靈巧的赫哲族將體大的大馬哈魚皮熟好,用魚線縫製各種各樣的菸具如魚皮的煙荷包。魚線的色彩多樣,用天然的花草汁液等植物性染料染就,色彩絢麗而持久。扣子則用魚骨或各種美麗的貝殼磨製,與魚皮製品渾然一體。用魚皮製作的煙荷包美觀耐用,有一種就地取材的自然之美。
3、褡褳
褡褳是用於裝鼻煙壺的口袋,蒙古族多使用這種菸具。大體為八十釐米長,二十釐米寬的長方形,一側中部有開口。佩戴時插進腰帶的左前側垂掛,前短後長,這樣褡褳正反面的刺繡都可以露出來,外側一端用來裝鼻煙壺。褡褳大部分用青色、紫色、棕色、綠色等調鍛或布縫製,兩頭和腰部用庫錦鑲邊縫合,並刺繡山水、花草、糊蝶、鴛鴦等寓意吉祥的花紋,美觀大方。
4、煙盒
菸絲需要盛裝之物,才方便人們攜帶並吸用,於是產生了裝煙的煙盒和菸袋。這裡介紹富有特點的樺樹皮煙盒和皮菸袋。
東北地區盛產樺木,因而在東北居住的民族中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樺木、樺樹皮工藝,在學界稱之為「禪樹皮文化」。例如,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錫伯等民族中,都有使用禪樹皮製作各種器具的歷史,包括樺樹皮煙盒。樺樹皮煙盒的裝飾紋樣獨特,主要有幾何紋、動物紋、花草紋三種。裝飾手法以多層次組合運用為主,形成獨具風採的裝飾帶和紋樣,顯得花紋繁密,意趣甚佳。裝飾技法多為壓花、刻花、劃花、畫花和點刺畫為主。過去,雕刻花紋的工具有犴、鹿骨,後來都用鋼刀製作。刻好圖案後,再施以顏色,能用幾十年。
製作樺樹皮菸具的步驟為:
第一步是剝取樹皮作為原材料。通常將剝取樺樹皮的時間選在農曆的五、六月間,因為這時期的樺樹水分涵養充足,樹皮比較容易剝離。剝取樹皮的方法是:選取適當的寬度,用刀繞著樹幹沿著相互平行的軌跡劃兩圈,然後在平行的兩圈之間豎著劃一道,將這一道處用刀挑起,就可以將一圈樹皮繞著樹幹剝下來。刀痕的深度相當於樹皮的厚度。
第二步是處理剝下的樹皮。處理方法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如果將剝下的樹皮就地製作器皿,就用火將剝下的樺樹皮烤熱直至變軟,壓平後就可以裁剪成需要的形狀,縫製時為了防止烤後的樹皮開裂,要將縫的部分用水浸潤,邊縫邊烤;第二種,將剝下的樹皮用水煮,煮後的樹皮會變得柔韌,煮好後攜出,鋪平瞭幹即可;第三種,如果剝下的樹皮暫不使用,則可以運回家製作。先在地上挖一個深約三十釐米的坑,然後鋪上大約有坑一半深度厚的半乾的馬糞,把樺樹皮放入坑中,上面填土。一周後,將膨脹變厚的樺樹皮取出。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樺樹皮十分柔軟,可以用來製作各種樺樹皮菸具等器皿。
第三步是使用處理好的樺樹皮製作器皿。首先,將樺樹皮削平,使其表面平滑均勻,然後裁剪、縫合。製作樺樹皮器皿的器身多選用雙層樹皮,將其外層朝內側捲成筒狀,將邊緣對合。縫合器身有兩種方法:捲筒時將邊緣重合疊壓後縫合或者將邊緣裁成鋸齒狀相互咬合。縫合器身與器底也有兩種方法:第一種,選用單層禪樹皮做底,樹皮內層向內與器身縫合,縫好後器底自然向內凹,形成矮式內圈足;第二種,將器身的底沿一圈均勻塗上動物油,用火烘烤使其變軟,然後均勻地將邊沿向內壓,就形成了底部向內捲曲的圈足。器底則從捲筒的上口壓入,直到貼合到圈足上。
樺樹皮鼻煙盒還製作盒蓋。盒蓋也是選用雙層樺樹皮,用上述方法製作。過去,縫合所採用的是鬃毛線或是獸筋線。樺樹皮菸具具有取材方便,輕便耐用,便於攜帶的特 點,很適合於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
總結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菸具及其煙文化,同樣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了那一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生產水平和風俗習慣以及與周邊民族的相互交往關係,這是研究中國的煙及其煙文化的意義所在。
菸草及其製品是一種特殊消費品,它能使人的神經興奮,但同時也損害人的身體健康。過去,人們沒有認識到吸菸的危害,不但自己吸,有的地區還鼓勵小孩吸食。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吸菸的危害逐漸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於歷史文化遺留原因和地理環境及發達程度的制約,很多地區和民族的吸菸問題,特別是青少年吸菸問題仍舊比較嚴重。對此,我應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實施文化調控,剔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箔,轉變人們對煙的態度,以達到正確引導各民族地區人民吸菸行為的目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偏遠的民族和地區,怎樣開展好保護青少年,讓青少年遠離菸草,抵制吸菸,是值得我們大家深思和花大量時間精力關注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