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AST到SKA 科學家揭秘下一代超級射電天文望遠鏡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5月30日電(王瑩)「SKA是人類迄今為止計劃建造的最宏偉的天文觀測設備,匯集了天文學、無線電、信息、通訊、計算機、機械製造等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將對自然科學和人類文明作出劃時代的重要貢獻。」在29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向公眾描繪了天文觀測的前沿方向。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備受矚目。在兩年多的調試期內,先後發現50多顆脈衝星候選者、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並得到國際認證。對此,武向平指出,「FAST保持領先地位,大概只有十年時間,一旦SKA建成,不管我們願不願意,FAST的領先優勢終將被其所取代」。

從FAST到SKA,天文觀測將有哪些突破?對此,武向平介紹,當前,全球的射電天文學家已經著手建造下一代的超級射電天文望遠鏡: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即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SKA將由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多個國家共同建造、聯合運行和管理。「SKA將承載射電天文學未來50年的發展命脈,有望克服包括FAST在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缺陷和不足,同時希望獲得更高的靈敏度、更大的視場、更高的頻率、更高的空間解析度、更高效的巡天能力等。」

作為SKA的主要成員國之一,中國SKA科學團隊經過論證,確立了探索「宇宙第一縷曙光」和搜索脈衝星的兩大優先領域,期待直接抓捕宇宙第一代天體誕生和再電離的身影,同時,為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及其併合過程引力波輻射作出主要貢獻。

據武向平介紹,除了兩大優先領域,中國SKA科學團隊制定了若干重要突破方向,包括將充分利用SKA極高靈敏度和大面積巡天優勢,檢驗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特性;將利用SKA快速巡天和極高時間解析度的優勢,揭示宇宙極端天體的秘密;將繪製從星雲到宇宙大尺度的磁場結構,追溯宇宙各層次的磁場起源。

記者了解到,中國SKA科學團隊由11個科學研究課題和150多位天文學家構成,將由中科院牽頭,聯合高校和各研究院所在多年建設、運行和參與中外天文射電裝置的基礎上,廣泛深入開展實質性的國際合作。「作為SKA的主要成員國之一,中國將以大國的風範和責任,以及對卓越科學目標勢在必得的追求,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主導作用,獲得豐厚的科學回報。」武向平說。

相關焦點

  • 進展解讀---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
    23日,我國建設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重要設備——反射面單元面板第一批1000個單元「就位」,開始在貴州省黔南進行現場拼裝。  這隻被譽為中國「天眼」的超級望遠鏡單口徑500米,接收面積相當於近30個足球場。中國「天眼」為何選址黔南?長啥樣?有哪些「本領」?它能找到「外星人」麼?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一超級射電望遠鏡(英文簡稱:FAST)。
  •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落戶貴州平塘
    它現在擁有一張全球矚目的名片: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落戶地。  被科學「驚擾」的縣城  8時20分,平塘縣城開始新的一天。玉水河蒙著薄薄的霧氣繞城而過,遠處晨曦照耀著山巒。倘若河畔邊上沒有巨幅紅色標語,此刻的縣城簡直就是一幅疏淡的山水畫。
  • 「天文望遠鏡界」新添中國「FAST」
    中新社貴州平塘7月3日電 題:「天文望遠鏡界」新添中國「FAST」作者 張素 黃蕾瑾距今400年前,一架口徑為4.2釐米、長約1.2米的天文望遠鏡在歐洲問世。憑著探索宇宙的這扇「窗」,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觀測到月球環形山、太陽黑子、木星衛星等。
  • 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今啟用
    今天上午,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貴州平塘縣正式啟用,將為我國天文學躋身世界一流創造條件。FAST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是中國自主創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
  • 【中國新聞網】「天文望遠鏡界」新添中國「FAST」
    憑著探索宇宙的這扇「窗」,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觀測到月球環形山、太陽黑子、木星衛星等。  2016年7月,地處中國西南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完工。這架望遠鏡擁有30個標準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未來目標包括巡視中性氫、觀測脈衝星、搜索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等。  從第一架望遠鏡到最新一架望遠鏡,伴隨製造水平躍升,人類由此獲悉更多關於宇宙的奧秘。
  • 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天文科普紀錄片製作腳本評審...
    9月16日,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天文科普紀錄片製作腳本評審會在貴陽召開。此次評審會議邀請到國家天文臺原黨委書記劉曉群、貴州省科技廳原副廳長苟渝新,省委宣傳部外宣處、貴州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央視駐貴州記者站、科技日報駐貴州記者站、貴州大眾科學雜誌等相關負責人參加評審。省科技廳副廳長雷文蓉出席會議,省科技廳辦公室、外國專家處(科技人才處)、對外合作處及貴州射電天文臺、五洲傳媒出版社等有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 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評為日本天文遺產
    從6米望遠鏡到45米望遠鏡,再到ALMA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其研究成果代代相傳,為射電天文學的飛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鹿兒島之行結束之後再次返回三鷹,2018年10月起,作為記載著日本射電天文學傳承的重要歷史資產,在三鷹校區的公共展覽區對外展示。2020年9月14日,日本天文學會向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贈予了日本天文遺產證書和銘牌。室內舉行的贈予儀式結束後,學會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前面拍攝了紀念照片。紀念銘牌將於近期設立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周圍。
  • 中國天眼望遠鏡FAST在哪裡?位置地址落戶貴州原因揭秘
    3日上午,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窪地,隨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的一聲令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緩緩起吊,在完成了二次空中轉接並用纜索吊下滑到指定位置後,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這標誌著FAST的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 探訪依託FAST望遠鏡打造的「國際天文小城」
    「不少人都在做望遠鏡的配套設施,畢竟『大眼睛』就那麼一個,外面的人過來了還要有吃有玩。」他對中新社記者說。  「大眼睛」是人們對正在建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暱稱。它「嵌」在克度鎮金科村轄內的圓形窪地「大窩凼」裡,建成後將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 FAST大型天文望遠鏡為何領先國外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Get tech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現今,人類打開了天文觀測的新窗口,通過非傳統光學波段接收來自宇宙中的電波信號,獲取、分析各種信息
  • 關於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組織中頻孔徑整列工程師及系統工程師...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了重大機遇。系統工程師將確保SKA系統工程產品整體連貫的交付工作包聯盟,並將負責把這些產品集成到項目級別的工具和系統中。同時,希望能在整個系統工程的各個方面積極支持SKA低頻望遠鏡工程師、SKA高級系統工程師和SKA項目工程師。
  • 世界著名天文望遠鏡FAST榮登榜首
    德國波恩1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地面最大的機器」波恩射電望遠鏡建造於1972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在波恩市艾菲爾斯伯格的一個山谷中,建造了100米直徑的全向轉動拋物面射電望遠鏡,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轉動的射電望遠鏡。即將被FAST超越。
  • 中國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今竣工:面積近30個足球場大
    如果發現脈衝星與黑洞組成的雙星系統,科學家可以利用脈衝星去研究黑洞周圍時空。此外,脈衝星也是非常精準的時鐘,對於深空探測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脈衝星、類星體、星際有機分子等重要天文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諾貝爾獎歷史上明確基於天文觀測的10項獲獎成果中,有6項出自射電望遠鏡。
  • 天文望遠鏡
    從第一架光學望遠鏡到射電望遠鏡誕生的三百多年中,光學望遠鏡一直是天文觀測最重要的工具,下面就對光學望遠鏡的發展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折射式望遠鏡  1608年,荷蘭眼鏡商人李波爾賽偶然發現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遠處的景物,受此啟發,他製造了人類歷史第一架望遠鏡。
  • 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今啟用 國人苦等22年
    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今啟用 國人苦等22年 原標題:   據新華社電 今天,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在貴州平塘縣克度鎮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吸引著世界目光。
  • 全國政協委員張光奇:發揮FAST綜合效能提升中國射電天文世界綜合...
    中新網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楊茜 郭超凱)被譽為「中國天眼」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日前首次發現一個新的快速射電暴(FRB),其距離地球約85億光年。張光奇認為,中國射電天文發展仍面臨國際挑戰。受射電天文研究設施條件限制,中國射電天文前沿研究還將受到先進國家制約。而FAST觀測存在單天線優勢局限,觀測能力還有高性價比提升空間。同時,天文數據處理及天文超算是射電天文發展短板,如不儘快解決,中國天眼今後很有可能將被超級射電天文望遠鏡取代。
  • 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上崗」 數據量同樣達「天文級」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這個被稱為「中國天眼」的射電望遠鏡提升了中國射電天文研究和技術水平,也推動了產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 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上海天文臺與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期間,上海天文臺與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致力於共同建設射電天文科學數據中心。  上海天文臺與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有20多年的合作歷史,在中荷合作平臺下,雙方在射電天文、技術設備研發等方面成果卓著,特別是,中荷合作很大促進了中國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教育和研究生培養。
  • FAST望遠鏡:中國天眼全球矚目
    財新網/旁觀中國 記者 卿瀅 | 文  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FAST射電望遠鏡在9月25日正式啟用。這架天文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 而它的英文縮寫「FAST」跟快慢並沒有關係,而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