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社會階層調查:能賺會花多在體制外

2020-12-16 搜狐網

    撰文|張海東 楊成晨 賴思琦

  現今,新社會階層已經成為社會轉型時期一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本報告中,筆者採用廣義的「新社會階層」的界定(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組成),對北京、上海及廣州三地的「新社會階層」群體的生存現狀有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現。

  一、 新社會階層的家庭經濟狀況

  (一) 新社會階層的住房狀況更為優越

  本報告試圖通過住房產權、住房面積、住房市值、住房等級、住房所在的小區類型以及物業管理費的繳納標準等因素較為全面的體現新社會階層的住房狀況。

  從住房產權來看,新社會階層擁有自有住房的比例為60.8%,高於社會的平均水平57.2%;而在租房居住這一項上,新社會階層的比例(31.6%)略低於社會的平均水平(33.2%)。

  從住房面積上看,北上廣三地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3.19 m2,而三地居民中的新社會階層的平均住房面積達到了38.15m2,超出社會平均水平14.94%,表明了新社會階層擁有更大面積的住房。在當前分化的社會中,住房所在的小區類型不僅可以反映住房的等級與品質,其體現的空間區隔程度更是指向了一個社會經濟地位。從小區類型上比較,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中有66.7%的居民居住於普通商品房小區,另有4.8%的居民居住於別墅區或高級住宅區,其所佔比例均高於社會的平均水平;而居住於未經改造的老城區或單位社區的比例低於社會的平均水平。

  (二) 新社會階層的高收入、高消費特徵明顯

  從個人收入上看,新社會階層在2013年的平均收入達到了166403元,遠高於社會平均收入75184元,是其2.19倍;而在家庭收入層面上,新社會階層2013年的家庭總收入的均值達到了288816元,是社會平均收入147573元的1.96倍 。

  在消費水平與消費能力方面, 數據顯示,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在2013的家庭總支出的平均數達到了131459元,而三地居民的平均家庭總支出76734元,新社會階層家庭的支出總額是社會平均水平的1.71倍。在各分項的支出方面,新社會階層的飲食支出為35433元,略高於社會平均水平25832元;服裝配飾支出為14720元,超過社會平均水平92.8%;醫療支出為6778元,高於平均水平38.9%、教育支出與住房支出明顯高於社會的平均水平,分別是其1.68倍和1.40倍,說明相對於社會其他階層來說,新社會階層自身的消費能力更強,也擁有更巨大的消費潛力可供發掘。

  (三) 新社會階層的資金流動能力更強

  本報告通過受訪者的家庭「是否借錢給別人/機構/公司」、「是否欠錢(債務)」以及「是否成功的從銀行信用社等正規金融機構貸到款來用於生產性投資」來反映其資金流動能力,從而體現出家庭的資金儲備情況和經濟能力。數據顯示,新社會階層的借貸行為的發生比均略高於社會的平均水平,如在「借錢給別人/機構/公司」這一項,比例高出平均值2.5%,新社會階層目前處於負債的比例也高於社會平均水平,說明新社會階層家庭對於資金流動的要求更高;貸款用於生產性投資的比例也高出1.5%,反映出新社會階層家庭的經營性行為發生率更高。

  二、 新社會階層的就業與社會保障

  (一) 新社會階層以自主擇業為主要的就業渠道

  從就業渠道來看,新社會階層的共同之處就在於自主擇業,承擔較大工作不穩定風險。在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成員中,個人直接申請應聘工作比例佔61.1%,職業介紹機構與他人推薦佔22.1%。新社會階層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其產生是個性化的、是自主的。其從事的行業是自主選擇、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不受其他組織和個人的控制和幹預,在新社會階層當中,職業的代際傳遞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

  (二) 就業集中在非公有制領域,主要以單位中的工薪收入者為主

  調查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的新社會階層中,就業身份以僱員和工薪收入者為主,即以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技術人員和技術人員及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兩類人員為主,其比例達到了73.8%;私營企業主的比例為11.5%;而個體工商戶的比例為9.5%。

  從新社會階層就業的單位或公司的類型上看,有超過六成(64.4%)的受訪者在民營企業就業,12.5%的受訪者就職於三資企業,另有19.7%的受訪者就職於個體工商戶;而在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組織中就職所佔比例較低。

  從職業類型和管理權限來看,三地新社會階層中從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最多,達到了50.1%,各類一般管理人員的比例為25.6%,個體工商戶與個人合夥的比例為19.7%,非公有制企業負責人的比例最少,為4.6%。新社會階層在單位或企業中進行更多的管理活動,擁有更高的管理權限。有10.9%的新社會階層表示在目前/最後的工作中「只管理別人,不受別人管理」,另有33.0%表示「既管理別人,又受別人管理」,而這兩項的平均值只有3.9%和23.1%。屬於新社會階層的受訪者中僅有40.7%的人表示「只收別人管理,不管理別人」,而這一項的社會平均值達到了56.0%。

  (三) 就業穩定性較低,工作變動較為頻繁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相對於傳統意義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而言,新社會階層的身份和專業會經常的變動,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 從是否換過工作崗位來看,三地新社會階層中有53.0%的人表示工作以來換過工作單位,而這一比例在社會總體中僅佔37.8%。有26.6%的新社會階層表示工作以來更換過一次單位,另有11.4%和7.0%的新社會階層更換過2次和3次工作。

  (四) 新社會階層的工作滿意度較為一般

  在本報告中,工作的滿意度分為工作收入、工作的安全性、工作的穩定性、工作環境、工作時間、晉升機會、工作趣味性、工作合作者、能力和技能的展現、他人給予工作的尊重以及在工作中表達意見的機會11個測量指標。調查結果顯示(見圖2),新社會階層對工作的整體滿意度得分為3.60分,介於比較滿意和一般之間;在各項滿意度得分之中,新社會階層對於工作安全性的評價程度最高,達到了3.85分;而對晉升機會的滿意程度最低,僅為3.33分。

  (五) 新社會階層的商業保險參保率明顯較高

  數據顯示,新社會階層的基本社會保障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參保率略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的參保率高於社會平均值。在商業保險領域,新社會階層人士參與商業養老保險和其擁有的商業保險份額顯著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三、 新社會階層的生活品味與休閒方式

  (一) 新社會階層的日常生活習慣的意識和行為存在偏差

  在現代社會,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被視為健康的保證。本報告中通過「您平常是否吸菸」、「您平常是否喝酒」、「您是不是素食主義者」以及「您是否會為了健康或身材而注意飲食」4個問題來測量新社會階層的日常生活習慣。調查數據顯示,在新社會階層中,有27.3%的受訪者表示平常都會吸菸,29.9%的受訪者表示平常都會喝酒,這兩項的比例均顯著高於社會的平均值。在是否是素食主義者這一數據上,新社會階層的比例略低於社會的平均水平;而在「為了健康或身材而注意飲食」方面,新社會階層選擇「是」的比例略高於社會平均值。

  (二) 新社會階層的工作強度較大,生活節奏較快,家庭生活時間較少

  從北京、上海與廣州三地新社會階層的日常時間分配來看,工作日當中新社會階層用於工作或學習的時間達到了7.76小時,遠高於社會的平均值5.90小時,非工作日用於工作或學習的時間也略高於社會的平均狀況;而在家務方面,新社會階層工作日用於家務的時間為64.26分鐘,低於社會的均值82.37分鐘,非工作日的家務時間為88.74分鐘,同樣遠低於社會的均值102.51分鐘。

  (三) 新社會階層的生活品味獨特,娛樂休閒方式多樣化

  關於新社會階層的娛樂休閒,旅遊方面,調查數據顯示,72.4%的成員表示每年在國內進行自費旅遊,31.0%的成員每年自費出國旅遊。旅行已經成為新社會階層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休閒方式之一。在閱讀書籍方面,81.1%的成員表示在過去一年至少閱讀過一本書籍,最多閱讀量達到200本,成員偏好的書籍主要是人文社科藝術方面和中外經典名著/小說,可見大部分階層成員保持著閱讀的習慣。同時,55.2%的成員表示會去現場欣賞音樂,最受歡迎的是流行音樂。關於運動健身,93.1%的成員表示日常生活中會參加運動,參與率最高的運動項目分別是跑步、散步和羽毛球。

  四、 新社會階層的主觀階層認同

  (一) 新社會階層的家庭階層認同程度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在本次調查中,家庭階層認同這一變量以「您認為您家目前屬於哪個等級上」來測量。社會階層認同取值為1到10分的梯度測量。1分代表最低層級,10分代表最高層級。統計數據顯示,居民階層地位認同分數的眾數分布在5分,說明當前北上廣三地居民認同其屬於中間階層的比例相對較多;選擇3分和4分的比例排在第2和第3位,人數比例分別佔到18.9和17.9%;而選擇1分與2分的人數也佔一定比例(17.9%),且高於選擇6分及以上的比例(16.2%);而對於新社會階層來說,其認為屬於社會下層的人數低於平均值,地位認同的分布比例接近於「橄欖型」分布。從階層認同的平均得分來看,新社會階層的平均認同得分為4.47分,高於4.08分的社會平均得分。

  (二) 新社會階層的個人階層認同處於社會中間水平

  從職業地位、經濟收入、消費水平以及綜合地位4個方面分析新社會階層的個人階層認同(表3),可以明顯的看出,北京、上海與廣州三地新社會階層對自身的階層認同主要集中在中層及中上層範圍。選擇中下層及下層的比例之和均在40%左右。相比於本地來說,三地新社會階層對於自身的職業地位、經濟收入等因素在全國範圍內的中上層認同的比例明顯較高。這說明三地新社會階層對於自身所處的階層位置具有較為理性的感知;新社會階層對於北上廣三地在全國範圍內的經濟實力與競爭能力也有較高的評價,能夠較為明顯的感知自身在不同區域內的階層地位。

  (三) 大部分新社會階層認為其不屬於「中產階層」

  本次調查通過「您認為您的家庭是中產階層家庭嗎?」以及「您認為您本人是中產階層嗎?」兩個問題來體現受訪者對於其是否是與中產階層的人士。數據顯示,當前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中只有30.5%的受訪者認為其所在的家庭屬於「中產階層」,64.7%的受訪者認為其家庭不屬於「中產階層」,另有4.8%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另外,認為個人屬於中產階層的新社會階層的比例更低,僅佔27.0%,69.5%的新社會階層認為其個人不屬於中產階層。

  從具體的原因分布來看,無論是家庭層面還是個人層面,新社會階層都認為收入水平、資產總量和消費水平是其沒有達到「中產階層」的主要原因。其中,有83.3%的新社會階層認為其家庭由於收入水平不夠而達不到「中產階層」的標準,82.0%新社會階層認為其個人由於收入水平不夠而達不到「中產階層」的標準;資產總量的原因特分別佔到60.6%和58.1%。

  五、 新社會階層的社會參與

  本報告從政治參與、社會組織參與及公益活動參與3個維度來反映新社會階層的社會參與狀況。

  (一) 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主要集中在政治事務的討論

  在政治參與這一維度中,本報告主要從「與周圍人討論政治問題」、「在網際網路上討論政治問題」、「向新聞媒體寫信反映意見」、「向政府部門反映意見」、「到政府部門上訪」、「參加遊行示威」以及「參加罷工、罷課、罷市等行動」7個方面加以體現。調查數據顯示,有38.3%的新社會階層表示曾經與周圍人討論過政治問題,11.7%的人曾經在網際網路上討論過政治問題,這兩項的比例略高於社會的平均水平(35.2%與9.7%)。另有3.6%與5.6%的新社會階層曾經向新聞媒體寫信反映意見和向政府部門反映意見。上訪、示威遊行和罷工、罷市等行動參加率極低。

  (二) 新社會階層參與慈善公益活動的比例較高

  從公益活動的參與情況來看,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主要熱衷於參加慈善公益類的活動,有41.6%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的一年(2013年)曾經向慈善機構捐款或捐物,所佔比例最高。參加環境保護活動的比例為20.3%,位居第2。義務獻血、義務參加專業諮詢活動義務打掃社會衛生、以及義務照顧社區的孤寡老人的參與率分別為17.1%、11.7%、10.6%與7.3%,公益活動的參與率有待提高,社會應當積極培養樂於奉獻等相關利他主義的精神,更多地參與志願公益活動,促進其人生價值的實現。此外,從北京、上海及廣州三地的數據來看,不同地區新社會階層的公益活動參與狀況也不盡相同,北京地區的新社會階層義務獻血參與率達到了20.2%,明顯高於廣州的13.5%;上海地區的慈善參與率達到了50.4%,明顯高於北京和廣州地區。

  (三) 新社會階層社會組織參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特點

  從新社會階層的社會組織參與來看(圖5),由於其均屬於非公有制經濟單位或從事個體經營,因此工會組織的參與率僅有14.3%,低於17.4%的社會平均水平;但是其參與商會/行業協會的比例達到了6.7%,顯著高於2.6%的平均水平,另外新社會階層參與業主委員會和校友會的比例也較高,分別達到了7.0%和26.1%,具有較為明顯的參與特徵。但總體而言,新社會階層社會組織參與率普遍較低,對社會組織的參與意願與參與程度都不強。

  六、 新社會階層的社會態度與價值觀念

  (一)新社會階層的社會信任程度較為一般,但社會包容性較好

  在社會信任度方面,相對多數的新社會階層對於當今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持「一般」的態度,佔比達到52.1%;選擇「不信任」和「根本不信任」的比例分別為15.4%與2.5%,而選擇「比較信任」和「非常信任」的人數比例為29.4%和0.6%。

  在社會包容方面,新社會階層整體上對於外來移民的看法是比較寬容的。例如,有超過60%的新社會階層表示不太贊同或者非常不贊同「本地人普遍排斥外來移民」這一說法;超過70%的人贊同「外來移民應該享受跟本地人一樣的機會和福利」;超過一半的新社會階層同樣不贊同「外來移民太多會破壞本地文化的傳承」和「外來移民導致城市不文明行為的增多」,另外,有超過80%的新社會階層認為「高層次的外地移民有助於本地發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新社會階層經濟收入、教育水平普遍較高,對於不同群體之間的融入持包容和積極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們自身中的很多人本身就是改革開放和戶籍制度變革的受益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奮鬥進入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定居,因此他們對於外來移民的態度肯定是寬容的。

  (二)新社會階層比較注重個人權益,但政治態度較為平和

  在政府與個人的關係和居民權益方面,新社會階層較為注重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其態度傾向於更多的參與社會管理。數據顯示,新社會階層對「政府搞建設要拆遷居民住房,老百姓應該搬走」、「老百姓應該聽政府的,下級應該聽上級的」以及「國家大事有政府來管,老百姓就不用多管了」這3種說法大多持不贊成的態度;另外,新社會階層在「現在一心為老百姓著想的幹部不多了」和「英明的領導人比好的法律、制度更能給人信心」這2個說法上持較為贊成的態度,表達出他們當前對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領導幹部的殷切期望。

  在對於國家發展目標的認知上,新社會階層中有34.6%的受訪者首選了「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7.5%的人首選了「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上次選的比例,這兩項目標是新社會階層認為的當前國家發展最為重要的目標。 除此之外,「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以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這兩個發展目標也是新社會群體較為重視的,這表明新社會階層對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而相比之下,「不斷擴大人民民主」以及「保障言論自由」等政治目標訴求在新社會階層中選擇的比例並不高。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社會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本文有刪節

相關焦點

  • 《中國新社會階層》:中國社會新階層崛起與中產階層焦慮
    近兩年來,網絡上每一次關於中產階層焦慮的討論都能掀起一段時間的口水戰,似乎這是這一代人面臨的世紀難題。縱觀各種討論文章,描述問題的許多,指明出路的很少;討論焦慮本身的很多,描述群體特徵的很少;甚至是連中產階層與社會中層的概念在各種文章中尚未有個統一說法,在信息如此龐雜而混亂的情況下,《中國社會新階層》恰如及時雨,一解往日的諸多困惑。
  • 上海新社會階層人士調查:平均年齡39歲
    東方IC 資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要加強對新社會階層人士的關注與重視。《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明確指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新時期統戰工作的重要對象之一。上海的新社會階層人士數量多、範圍廣、影響大,如何按照中央要求切實做好上海新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促進這一群體為上海城市發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更大作用,是當前上海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為了全面分析上海新社會階層人士的工作生活現狀,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分中心開展了「上海新社會階層人士調查研究」。
  • 讀《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
    本書通過調查年齡約三十多歲(2004年調查數據)-被稱為「團塊次代」的這一代年輕人,對他們階層意識中的消費行為的差異進行分析進而得出這部分群體所顯現出來的「下流化」傾向。團塊次代是日本進入中流社會之後出生的第一代人,因此自團塊次代以後的世代都沒有目睹過懸殊的社會貧富差異。
  • 我國特大城市新社會階層調查
    圖片選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   新社會階層的形成和發展與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緊密相連,改革開放的政策實踐催生了新社會群體,他們的出現和發展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客觀需要,具有合理性和現實性。現今,新社會階層已經成為社會轉型時期一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
  • 我來自社會新階層
    大眾網2018山東省兩會專題、大眾網官方微信、微博及大眾網頭條號開設《新階層話兩會》專欄原標題:我來自社會新階層在省政協十二屆委員名單中,記者梳理發現,很多委員是社會新階層人士其中不少委員有「新的社會階層聯誼會」「社會新階層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社會組織聯合會」的社會職務。山東平正大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省社會新階層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韓萌委員也有同樣的感受,這屆政協委員新階層人士不少。
  • 中國新社會階層具八大特徵 聚集高收入者(圖)
    「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的基本社會結構是兩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一個階層(知識分子階層)。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新社會階層從無到有,嶄露頭角。」統戰部副部長陳喜慶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這一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變化的結果,正在深刻改變著中國的社會結構。
  • 「北上廣」新社會階層調查:上海家庭收入最高
    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社會藍皮書: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其中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特大城市的新社會階層進行了調查分析,顯示新社會階層具有高收入、高消費的特徵,上海的新社會階層的家庭收入達到36.91萬元,為三地最高。
  •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 2014年06月19日 10:41 來源:2010-11-09 北京青年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如果對於農村調查、社會分層的調查比較全面,有區別、有的放矢地對待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據介紹,這項研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社科院院長李鐵映直接布置的;1999年初,數十位專家就開始進行調查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李鐵映同志多次聽取匯報,作出指示。  這位負責人稱,報告提前問世,因為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發表後,社會上對當前社會階層變動狀況特別關注,有關方面要求課題組能及早提供調查數據和成果。
  • 德意志史:18世紀末,不斷形成現代市民階層,新體制「市民社會」
    德意志史:18世紀末,不斷形成現代市民階層,新體制「市民社會」歡迎來到百家號漠漠講史,想來大家都知道「現代化」這一概念,,儘管(或由於)它的模糊性,最為經常性地被用來形容前後相繼發生的整個時代。他們的「社會化」特殊方式解開了絕對主義國家的臣民聯合體,並越來越讓一種包含著歸屬感、評價與解釋、歸因與互動的新體製取而代之。人們把這種新體制稱作「市民社會」。儘管一方面存在著「許多不同時代的同時代性」,另一方面基於部分區域的矛盾與張力產生了不同的發展動力,而且特定階層普遍存在著無能的特點,但該社會仍然長時期地保持著快速發展節奏。
  • 社會學家陸學藝病逝:中國社會階層分析開啟者
    1933年8月,陸學藝出生於江蘇無錫,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當研究生,主攻中國哲學。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2002年,他主編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把社會群體劃分為十大階層,一度成為研究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參考,但在當時也引起了很大爭議。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階層固化」的觀點,利用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數據進行驗證。在這些批評中,阿克斯·羅納-塔斯認為市場改革的平等化效應主要適用於改革初期,而後的市場改革則會擴大社會的不平等;[4]邊燕傑等則認為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具有慣性,並且這種慣性在市場改革進程中會維持著,並與市場化因素交織在一起影響著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社會學家李路路等從生產性資源佔有的權力維度提出了五階層社會階層結構模型,從體制排斥與市場排斥的視角,解釋了代際社會流動機會的長期變化趨勢。社會學家劉欣則從行政協調與市場協調的關係維度,提出了一個新的七階層社會結構模型,分析了東部與中西部社會階層結構的差異性。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準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社會階層結構新變化
    但是,應該看到,農民工成為工人隊伍的主體,一方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另一方面,由於農民工素質普遍較低,而且沒有形成與之配套的穩定的農民工培養機制和職業上升通道,不僅影響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邁進,也會影響第三產業的發展質量。社會階層關係面臨新挑戰。由於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勞資關係、幹群關係、政商關係面臨新難題。
  • 調查報告:什麼人組成了中國社會的中產階層?
    本文採用數據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於2001年11~12月在全國12個省及直轄市(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山東、黑龍江、河北、河南、江西、四川、貴州、內蒙)73個區縣收集的問卷調查數據,調查採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調查對象為16~70歲人口,獲取的有效樣本為6193.經加權處理後,此調查數據的樣本分布在基本的人口信息和主要的個人社會經濟背景信息方面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布極為接近
  • 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即將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誌發表秋石文章《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文章全面分析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情況、原因和作用,對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論述。  文章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我國社會結構重要方面的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
  • 社科院首次界定並披露中國社會十個階層現狀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課題之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首批成果已告完成,中國社會群體被劃分為十個階層。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日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報告首次詳細闡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
  • 楊繼繩:權力市場經濟導致中國社會階層固化
    其實,這本書沒有什麼違禁的內容,書的主題是如何保證社會和諧。讀藥:近幾年來,關於當代社會階層分析出了好幾本書,你這本書和其它書有什麼不同?楊繼繩:是的,市場上有梁曉聲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當代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還有其它。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據介紹,這項研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社科院院長李鐵映直接布置的;1999年初,數十位專家就開始進行調查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李鐵映同志多次聽取匯報,作出指示。  這位負責人稱,報告提前問世,因為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發表後,社會上對當前社會階層變動狀況特別關注,有關方面要求課題組能及早提供調查數據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