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2020-12-16 中安在線網站

  即將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誌發表秋石文章《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文章全面分析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情況、原因和作用,對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論述。

  文章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我國社會結構重要方面的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社會階層出現的顯著變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必然結果,是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在社會層面的客觀反映。

  文章指出,改革開放條件下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改革的繼續深化、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具有多方面的持久的積極影響。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有利於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長期穩定,有利於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

  文章強調,客觀地、全面地認識和對待社會階層結構出現的新變化,處理好各階級、各階層之間的關係,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擴大黨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文章指出,要堅決維護工人階級作為國家和社會領導階級的地位。工人階級始終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是國家的主人,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我們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始終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應該看到,工人階級承擔了經濟和社會轉型的主要成本,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要在客觀地承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等問題的同時,積極尋求克服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應超越個人利益、階層利益的局限,站在時代的、歷史的、發展的、民族振興的高度,來分析和處理這些問題。

  文章指出,要正確認識和看待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中的大多數通過誠實勞動和守法經營,為發展生產力作出了貢獻。由於我國生產力不發達,發展私營經濟對發展生產力、增加就業、擴大財政來源,是有利的。在勞動者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下,國家始終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私營企業主階層不會也不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階級。總體上而言,我國現有包括私營企業主階層在內的各社會階層之間不存在對抗性的矛盾,更不存在階級對立。社會各階層根本利益、根本目標是一致的,他們都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文章指出,要以科學、積極和務實的態度對待社會階層結構出現的新變化。要首先考慮並滿足廣大工人、農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解決好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對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在充分發揮他們作用的同時,要加強教育引導,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要加強政策調整和宏觀調控的力度,進一步深化改革。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及時有效地調整社會管理方式,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充分調動各社會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相關焦點

  • 準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社會階層結構新變化
    摘 要:社會階層結構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應重視優化社會階層結構。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在肯定方面,1990年代以來有關中國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的許多重要成果,如陸學藝領導的課題組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流動變化的研究,[2][3]或多或少地受該理論的影響並體現該理論的命題;在置疑方面,一些理論家批評市場轉型理論與現實不符。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三大新變化
    原標題: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三大新變化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李路路在《人民論壇》撰文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著變化。新變化之一:階層分布結構開始根本改變,中產階層逐漸在社會中佔據主導地位。首先,曾經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據多數地位的農民,在未來幾年中將明顯減少。
  • 《回首30年》專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十一萬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方面是整個國家加速發展以工業化和對外開放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進程的產物;另一方面,這也是整個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結果。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階層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是和經濟體制的變化緊密相關的。從整體上看,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社會結構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調整。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市場與社會的關係的轉變。圍繞這一主線,社會學者對中國社會分層機制與社會流動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探索,不斷推動社會分層流動的理論創新與發展。回顧往昔,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哪些歷史性變化?
  •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
    關鍵詞:社會階層;中國;階層;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結構 作者簡介:   ■著名社會學家評述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  ■中國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雛形剛剛形成  ■經濟發展上去了,但如果社會結構調整跟不上,也會有問題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實現全國人民的和諧,也就是要實現各階級各階層間的和諧。
  • 《中國新社會階層》:中國社會新階層崛起與中產階層焦慮
    即書中所言的,面對市場擁有更強的擇業能力,但同時又面臨著職業瓶頸、流動性大、風險高等諸多困惑的中國新社會階層,其實就是網絡上所討論的所謂「中產階層焦慮」的主要群體。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討論也恰恰說明這一群體正在成為社會結構的新生力量迅速掌握話語權。其迅速崛起使得我國的社會結構變得更加複雜和多元化,不斷發展壯大的隊伍也在推動我國社會結構向『橄欖型』過渡。
  • 我國2008~2019年間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
    內容提要:近十餘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出現了一系列歷史性轉折和階段性新特徵,特別是社會階層結構的持續深刻變化,對經濟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文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08~2019年的數據,選擇就業和工作方式、勞動生產率、中等收入群體成長等幾個學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分析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對這些方面的深刻影響,以期更清晰地理解我國社會未來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從「金字塔型」到「橄欖型」  中國正處在轉型期中,社會階層結構同樣也在不斷地變遷。那麼,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演變?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階層結構呢?  陸學藝告訴記者,關於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學術界有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等級結構,它有龐大的社會中間層。
  • 仇立平:上海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及其對城市社會治理的啟示
    原標題:仇立平:上海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及其對城市社會治理的啟示   社會階層結構是社會結構最主要的面相,對於中國社會結構的認識及其判斷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1)認為中國正在從「金字塔型」社會結構向「洋蔥型」或「橄欖型」社會結構轉變,一個與現代化相適應的社會結構正在產生
  • 媒體析中國社會階層結構:6方面人員構成"新階層"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瞭望》報導,隨著開放改革二十多年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內部逐漸分化,增加了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等六個方面人員在內的新群體,他們被稱之為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於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第一種:「十階層理論」。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從「金字塔型」到「橄欖型」  中國正處在轉型期中,社會階層結構同樣也在不斷地變遷。那麼,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演變?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階層結構呢?  陸學藝告訴記者,關於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學術界有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等級結構,它有龐大的社會中間層。
  • 我國階級階層結構的深刻變化
    作者: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李培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方面發生兩個重大轉變:一是從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從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社會,逐步轉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
  • 社科院歷時三年給中國社會劃出十大階層
    社會階層發生哪些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逐步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組成的社會結構。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階層的變化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的最核心內容。
  • 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逐步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組成的社會結構,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並正在向與現代化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方向轉變。
  • 楊繼繩:權力市場經濟導致中國社會階層固化
    本書通過詳細而權威的數據資料與研究成果,梳理了中國各社會階層的演變及現狀,並提出如何使各階層和諧相處的根本辦法。本期《讀藥》為此採訪了楊繼繩。這本書的主題是如何保證社會和諧讀藥:本書的初版至今已隔多年,據聞之前的版本曾有過「被禁」風波,此次出版的過程是否順利?
  • 張靜 | 個人與組織:中國社會結構的隱形變化【「中國70年社會變遷與結構轉型」】
    回看改革開放40年以及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們尤其要關注這些變化有哪些重要的趨勢,以及它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社會學對於社會結構變遷的主要切入點,主要在社會分層方面。毫無疑問,過去40年,中國的社會分層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前段時間我聽清華大學李強教授說到社會分層的最新數據:中國中產階級比例,最保守的估計,已經接近27%-28%,預計未來還會繼續增加。
  • 走出"兩階一層" 中國步入現代社會階層雛形階段 - SOHU新聞
    ■ 聚焦:「中國十大階層」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社會階層發生結構性的改變。
  • 傅衣凌:多元結構的中國傳統社會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如何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以及受該結構制約、規定的社會發展道路。長期以來,人們堅信不疑: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將和西歐一樣,自發地依靠自身的力量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立論是從馬克思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引伸而來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馬克思本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