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李培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方面發生兩個重大轉變:一是從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從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社會,逐步轉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伴隨著這兩個巨大轉變,原來由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構成的相對簡單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現在越來越多樣化、複雜化了,適應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現代化要求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正在形成。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變遷,我國階級階層結構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變化。
工人隊伍空前壯大,農民工成為新生力量
1978年,在我國4億多從業人員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900多萬人,佔17.3%,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近4900萬人,佔12.2%。近40年之後,到2016年,在全國7.7億多從業人員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2億人,佔28.8%,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近3.3億人,佔43.5%。
隨著工人隊伍總人數的大幅度增加,工人隊伍的結構也發生三個顯著變化:
一是農民工成為工人隊伍中龐大的新生力量,2016年全國農民工的總量達到2.82億人。在整個非農從業人員中,扣除黨政幹部、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等之後,約佔工人隊伍的60%。雖然農民工的戶籍身份還是農民,其文化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也低於工人隊伍的平均水平,但他們成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流水線、一般建築業和日常服務業的骨幹支撐。
二是服務業工人的人數超過了工業工人,成為工人隊伍中人數最多的部分。改革開放初期,服務業工人是三次產業中從業人員最少的部分,而到2016年,服務業工人的人數不僅超過了工業工人,也超過了農民。特別是隨著以通訊、金融、物流、電子商務、房地產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一支與新技術、新業態密切聯繫的、有別於傳統體力勞動工人的新型工人隊伍迅速成長,人數已達數千萬人。
三是工人隊伍中的國有企業職工比重較大幅度減少,其經濟社會地位分化較大。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我國工人中大約75%是國有企業工人,25%是集體企業工人,幾乎沒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經濟組織。改革開放後的前十幾年,經過國有企業改革和多種經濟成分的大發展,國有企業工人的人數大幅度減少,到2015年,全國6200多萬國有部門從業人員中,扣除700多萬黨政機關公務員、3000多萬國有事業單位人員等,國有企業工人實際已下降到只有3000多萬人,集體企業工人也只剩下400多萬人,而私營企業、港澳臺資企業、外資企業和各種非國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工人,達到近2億人,其中私營企業工人有1億多人。
農民數量大規模減少,並且日趨分化和高齡化
1978年,我國9.6億人口中,有7.9億農民(農村居民),佔82%,在4億多從業人員中,有農民(農業從業人員)2.8億人,佔70%,是典型的農民大國。改革開放後,農民有了選擇職業的自由,很多農民轉換了職業,變成鄉鎮企業工人或管理者、進城農民工、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等。到2000年,農民佔全國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下降到44.2%,不過由於從業人員總量增加了,農民的絕對人數增加到3.1億人(扣除領工資的農業工人)。
經過近40年的發展變遷,到2016年,在全國13.7億多人口中,有6億多農民(農村居民),佔42.6%,而在全國7.7億多從業人員中,有2.2億多農民(農業從業人員),佔27.7%。在近40年改革開放中,儘管人口總量增加了5.8億人,但農村居民和農業從業人員的絕對數都減少了,比例數更是大幅度地減少。
[責任編輯:秦超]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