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階級階層結構的深刻變化

2020-12-16 光明網

  作者: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李培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方面發生兩個重大轉變:一是從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從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社會,逐步轉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伴隨著這兩個巨大轉變,原來由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構成的相對簡單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現在越來越多樣化、複雜化了,適應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現代化要求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正在形成。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變遷,我國階級階層結構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變化。

  工人隊伍空前壯大,農民工成為新生力量

  1978年,在我國4億多從業人員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900多萬人,佔17.3%,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近4900萬人,佔12.2%。近40年之後,到2016年,在全國7.7億多從業人員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2億人,佔28.8%,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近3.3億人,佔43.5%。

  隨著工人隊伍總人數的大幅度增加,工人隊伍的結構也發生三個顯著變化:

  一是農民工成為工人隊伍中龐大的新生力量,2016年全國農民工的總量達到2.82億人。在整個非農從業人員中,扣除黨政幹部、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等之後,約佔工人隊伍的60%。雖然農民工的戶籍身份還是農民,其文化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也低於工人隊伍的平均水平,但他們成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流水線、一般建築業和日常服務業的骨幹支撐。

  二是服務業工人的人數超過了工業工人,成為工人隊伍中人數最多的部分。改革開放初期,服務業工人是三次產業中從業人員最少的部分,而到2016年,服務業工人的人數不僅超過了工業工人,也超過了農民。特別是隨著以通訊、金融、物流、電子商務、房地產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一支與新技術、新業態密切聯繫的、有別於傳統體力勞動工人的新型工人隊伍迅速成長,人數已達數千萬人。

  三是工人隊伍中的國有企業職工比重較大幅度減少,其經濟社會地位分化較大。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我國工人中大約75%是國有企業工人,25%是集體企業工人,幾乎沒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經濟組織。改革開放後的前十幾年,經過國有企業改革和多種經濟成分的大發展,國有企業工人的人數大幅度減少,到2015年,全國6200多萬國有部門從業人員中,扣除700多萬黨政機關公務員、3000多萬國有事業單位人員等,國有企業工人實際已下降到只有3000多萬人,集體企業工人也只剩下400多萬人,而私營企業、港澳臺資企業、外資企業和各種非國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工人,達到近2億人,其中私營企業工人有1億多人。

  農民數量大規模減少,並且日趨分化和高齡化

  1978年,我國9.6億人口中,有7.9億農民(農村居民),佔82%,在4億多從業人員中,有農民(農業從業人員)2.8億人,佔70%,是典型的農民大國。改革開放後,農民有了選擇職業的自由,很多農民轉換了職業,變成鄉鎮企業工人或管理者、進城農民工、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等。到2000年,農民佔全國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下降到44.2%,不過由於從業人員總量增加了,農民的絕對人數增加到3.1億人(扣除領工資的農業工人)。

  經過近40年的發展變遷,到2016年,在全國13.7億多人口中,有6億多農民(農村居民),佔42.6%,而在全國7.7億多從業人員中,有2.2億多農民(農業從業人員),佔27.7%。在近40年改革開放中,儘管人口總量增加了5.8億人,但農村居民和農業從業人員的絕對數都減少了,比例數更是大幅度地減少。

[責任編輯:秦超]

2

1

相關焦點

  • 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即將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誌發表秋石文章《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文章全面分析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情況、原因和作用,對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論述。  文章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我國社會結構重要方面的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
  • 《回首30年》專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
    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階層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是和經濟體制的變化緊密相關的。從整體上看,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社會結構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調整。改革開放之前,全社會的階層結構十分簡單,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階級和一大階層,即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加上一個知識分子階層。
  • 我國2008~2019年間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
    內容提要:近十餘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出現了一系列歷史性轉折和階段性新特徵,特別是社會階層結構的持續深刻變化,對經濟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文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08~2019年的數據,選擇就業和工作方式、勞動生產率、中等收入群體成長等幾個學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分析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對這些方面的深刻影響,以期更清晰地理解我國社會未來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 準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社會階層結構新變化
    摘 要:社會階層結構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應重視優化社會階層結構。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7]  回到中國現實情境,自1978年以來大規模社會流動的出現,大量的市場機會使得人們向上社會流動成為可能,這直接導致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在相當程度上直接驗證了市場轉型理論。但是,近年來關於中國社會流動不暢的討論從媒體擴散到了學術界,其中「階層固化」尤其引人關注。
  • 階層流動與消滅階級的辯證法
    蘇子紅、戚繼光的《不要世襲,不要科舉,要一個新時代》(始發表於復旦少年中國學社微信公共號,後載於2016年3月社刊)詳細闡發了他們的批評意見。我理解其要旨如下:憧憬科舉制、憧憬階層流動,這一主張的前提恰恰在於承認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對立。沒有階級和階級對立的存在,哪裡來的什麼階層流動性呢?換言之,一旦我們消滅了階級,我們也就消滅了階層流動性。
  • 媒體析中國社會階層結構:6方面人員構成"新階層"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瞭望》報導,隨著開放改革二十多年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內部逐漸分化,增加了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等六個方面人員在內的新群體,他們被稱之為
  • 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逐步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組成的社會結構,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並正在向與現代化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方向轉變。
  • 社科院歷時三年給中國社會劃出十大階層
    社會階層發生哪些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逐步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組成的社會結構。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階層的變化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的最核心內容。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市場與社會的關係的轉變。圍繞這一主線,社會學者對中國社會分層機制與社會流動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探索,不斷推動社會分層流動的理論創新與發展。回顧往昔,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哪些歷史性變化?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毛澤東選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  編者按: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的講話中,集中全黨的智慧,系統、全面、深刻地闡述了「三個代表」思想,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和「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三大新變化
    原標題: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三大新變化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李路路在《人民論壇》撰文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著變化。新變化之一:階層分布結構開始根本改變,中產階層逐漸在社會中佔據主導地位。首先,曾經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據多數地位的農民,在未來幾年中將明顯減少。
  • 美國教授重新定義富人階層:更大的階級鴻溝「有志階級」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伊莉莎白·科瑞德-霍爾基特(Elizabeth Currid-Halkett)在她的新作《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The Sum of Small Things:A Theory of the Aspirational Class)中就分析了美國當代社會富人階級消費觀念和行為的變化:相比於中產階級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的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醫療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科學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現狀,對有效落實政策,完善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仇立平:上海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及其對城市社會治理的啟示
    [5]但另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的社會分化未導致界限分明的階級或階層,更不可能出現「斷裂社會」,利益群體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分界線。[6]由於各個階層並未定型穩定,因而在社會態度、階級意識很有可能呈現碎片化傾向。[7]   從上述觀點看,對於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處在什麼樣的階段還沒有一致的認識。
  • 社會學學者研究表明:中國人現分為十大階層
    我們判斷一個社會的發展階段,不僅可以從這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來判斷,也可以從這個社會的社會階層結構來判斷。」2001年的最後一天,記者來到位於北京長安街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陸學藝教授已經如約等候在他的辦公室裡。採訪一開始,他就對記者講了這段話。大多數中國人對「階級」一詞早已耳熟能詳,相對而言,「社會階層」實在還是個新鮮的名詞。
  • 美國教授重新定義富人階層:有志階級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伊莉莎白·科瑞德-霍爾基特(Elizabeth Currid-Halkett)在她的新作《昂貴的小幸福:關於有志階級的理論》(The Sum of Small Things:A Theory of the Aspirational Class)中就分析了美國當代社會富人階級消費觀念和行為的變化:相比於中產階級把大量的錢花在購買傳統的奢侈品上,現代的高收入群體更願意把錢花在教育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研究報告對這種改變描述為:原來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社會結構,變成了十大階層;各階層之間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及利益認同的差異日益明晰化。  馬克思針對19世紀早期歐洲資本主義或毛澤東針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提出的階級分析理論,在報告看來,已不能簡單地照搬來分析當代中國的社會階層問題。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結構變遷
    [摘 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實現社會結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徵程中,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經歷了從「四大階級」到「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再到「多元化社會階層」的歷史性巨變,初步呈現出現代化社會結構的基本雛形特徵。
  • 深度揭露韓國階層的分化丨湯匙階級論
    《寄生蟲》劇照說韓國階層之前,我們來簡單說說這部電影,《寄生蟲》裡的一家人,爸爸是專職司機,媽媽是退役運動員,哥哥是落榜生,妹妹是電腦高手,這如果放在天朝,應該也是可以維持生活的。這味道是難於表示的味道,屬於自己階級、階層的味道。這是階級社會不可逾越的界線。這是劇中一家人根本無法逾越的「氣味」。韓國高考韓國的高考也被稱作「大學修業能力考試」,考生要在一天內考完5門科目。2019年高考全國設1190處考點,共有9.5萬人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