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流動與消滅階級的辯證法

2021-02-25 復旦少年中國學社

 

編者按:一個多月前,小號發表了《不要世襲,不要科舉,要一個新時代》一文;三天前,少年中國學社就「高考與社會流動性」的話題舉行了討論活動。文章和活動都引起了社員們的如潮熱議。部分社員在坐而論道之餘,不禁激揚文字,著文立言。各抒己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號現將一位社員的見解發表如下,並將《新世代》一文一同附上,供各位讀者評議。



一、「阿瑪尼少年」與社會流動性

這裡首先強調,我是把「阿瑪尼少年」當作一種社會符號來看待的。這一符號所代表的,乃是憑藉著自家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而獲得了下層子弟所無法享受到的教育資源的青少年群體,而這一群體往往倡導素質教育等模式,堅決反對那種所謂「扼殺了孩子全面發展的」應試教育。

既然阿瑪尼少年在這裡是作為一種社會符號被提及,那麼討論這一符號原型柳博的個體狀況就是無關緊要的了。例如,設使有人指出柳博的家庭地位其實也很寒微、柳博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自身奮鬥而成功的等等,這種意見雖然能夠改變我們對於該個體的評價,但卻無法撼動具有社會代表性的阿瑪尼少年這一符號的意義。正如前番引起轟動的「上海女生逃離農村」事件,雖然有人證明了此事系屬虛構,但這個虛構的故事卻極其準確地把握了當下的時代脈搏、極其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階級鬥爭,因此,對它展開分析依舊是有意義的。好比一部文學作品,它的故事當然會同它的生活原型存在距離,但這並不影響它成為一部批判現實的佳作。

我對於阿瑪尼少年的批判,即是對社會流動性下降、教育體制淪為階級再生產之工具的批判。從這個角度看來,所謂的減負、素質教育,都是促使社會階層固化的幫兇。一旦減負,學生在學校中平等接受教育的時間就縮短了,農民工的子女回家自生自滅,而資本家的子女則被送入各種昂貴的補習班。一旦搞素質教育,學生在學校中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發展的多維度標準;但是,窮人的孩子只有幫襯家裡操持家務的低等素質,而富人的孩子卻能被培養出文學、藝術、體育等多方面的高級素質,這便實現了「他們的」全面發展。總之,有賴於這些時興的政策,中國社會已經處在了如此這般的窘境,即底層學生成為優秀學生的可能性愈來愈小!我曾經說過,以家庭富裕程度為錄取標準,因而招來一群有錢的學生,資本之邏輯尚在腠理;以個人優秀程度為錄取標準,結果招來的還是一群有錢的學生,資本之邏輯已至骨髓。


穿阿瑪尼西裝,走金光大道

二、不要科舉,要一個新時代

正是基於對階層流動性下降、資本權貴牢牢關閉社會流通大門的批判,我對相較之下尚能體現出些許公平競爭的考試制度——或者不妨用戲謔的口吻稱之為「科舉制度」——表達了憧憬,同時對阿瑪尼少年「惡毒攻擊科舉制度」表達了憤慨。而這一意見引發了許多同志的批評。蘇子紅、戚繼光的《不要世襲,不要科舉,要一個新時代》(始發表於復旦少年中國學社微信公共號,後載於2016年3月社刊)詳細闡發了他們的批評意見。我理解其要旨如下:

憧憬科舉制、憧憬階層流動,這一主張的前提恰恰在於承認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對立。沒有階級和階級對立的存在,哪裡來的什麼階層流動性呢?換言之,一旦我們消滅了階級,我們也就消滅了階層流動性。反之,如果我們維護階層流動、追求階層流動,那麼就算我們以最激烈的態度去批判資本權貴對社會流動性的扼殺,也不過是陷入在階級分立的前提結構之中,實質上同那些資本權貴一樣,都是這個階級社會的維護者罷了。因此,我們的目標只是在於消滅那個「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創造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青少年根本不需要什麼「社會上升通道」,也不需要科舉考試制度,而是能夠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會反對這個新世界的到來,因為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諱言消滅階級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理想。

 

Dixi et salvavi animam meam〔我已經說了,我已經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三、階層流動與消滅階級的辯證法

我承認,《新時代》這篇文章可以在理論上、宏觀層面上、原則高度上對我的言論——更確切地說,對追求社會階層流動的主張——進行碾壓。但與此同時我也想提醒各位同志,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我們在這裡所談論的「消滅階級」,不僅僅是一個理論主張,更是一個具體的、現實的行動;而且正是因為它與現實社會發生著生動而緊密的聯繫,它作為一種理論主張才具有合法性。這就是說,一當我們談及「消滅階級」,就應該理所當然地去思考:我們這個時代是否存在著消滅階級的物質條件,以及(無論存在這種條件與否)為了實現消滅階級這一目標、為了奔向共產主義前方、為了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展,我們在現階段應當持有何種主張、採取何種行動?

中共建黨之初,就曾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從理論上、宏觀層面上、原則高度上提出了推翻資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主張。可是,就1921年的中國現實而言,這一主張是多麼的不現實!既然這樣,那麼當時的中共為了能夠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應當持有何種主張、採取何種行動呢?在列寧的殖民地理論的引導下,中共很快認識到,反對殖民侵略的民族革命和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革命才是彼時亟待完成的任務,並且,民族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之後已經同推翻帝國主義統治緊密地聯繫起來了,因而它具備了世界革命的意義。於是中共在其二大上,劃分了最高綱領(即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和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如果我們直觀地來審視這兩個綱領,就會發現它們是完全對立的。因為要實現共產主義,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而要完成民主革命,就必須發展資本主義。歷史就這樣展現了它的辯證發展過程:如果中共不聯合資產階級,它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實現共產主義也就成為一句空話;換言之,如果不發展資本主義,就不能消滅資本主義。

今天,當我們討論階層流動和消滅階級的問題時,難道能夠脫離這種具體的辯證法嗎?對於當下的中國社會而言,究竟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難道不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嗎?如果要像《新時代》這篇文章中說的那樣,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消滅世襲-科舉的矛盾結構,創造一個新世界,那麼,請你們首先指出它的具體的現實性之所在!否則,我們就必須承認,世襲還是科舉、階層固化還是社會流動,就是當下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我們當然要承認「最高綱領」的存在!但是如果僅僅因為掌握了這個在理論上極其徹底的最高綱領,就忽視甚至藐視當下的具體抉擇,那只會使理想淪為幻想。

我再舉一例,歷史上許多同志都組織和參與過工人運動。他們在工運中幫助工人做些什麼呢?有沒有幫助他們爭取應得的工資福利呢?但是,如果我們從馬克思主義「徹底的」理論立場上來看,幫助工人爭取工資福利那簡直是十足的非馬克思主義、非社會主義行為啊!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就曾說過:「如果我廢除了僱傭勞動,我當然也就廢除了工資規律,不管這些規律是鐵的還是海綿的。」如果你們要這樣來批判階層流動——認為由於階層流動的前提是階級分立,所以追求階層流動就是承認階級和階級對立,本質上同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無二——那麼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來批判當今的工人運動,說由於工資的前提是僱傭勞動、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基本結構,所以為工人爭取工資福利的行為本質上同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無二,因而也失去了它的實踐意義了呢?難道複雜的社會歷史真的只有如此簡單的二重維度嗎:要麼消滅階級、要麼就是反革命;要麼消滅僱傭勞動、要麼就是反革命;要麼立刻實現最終目標、要麼就是反革命……這不是辯證法。


大林同志和列寧在一起

史達林同志(據說此人也是個馬克思主義者)曾經說過,要消滅國家,就要加強無產階級專政,這就是辯證法。同樣,我們也應該以這種視角來審視今天所討論的問題,決不能從所謂「理論的徹底性」出發,完全把階層流動的現實意義抹殺掉。當然,如果真有人認為,一個具有良好的階層流動性的社會就是歷史的終結,從而在根本上反對消滅階級的話,那麼他確實是右派反革命;但是,如果有人因為消滅階級的最終目標而簡單粗暴地拋棄當下的階層流動性,那麼焉知他不是左派幼稚病呢?

媽媽開心的分隔線

從今天開始,小夥伴們只需進入我們公眾號點擊底部菜單欄「搞大新聞」,就可以隨時隨地提取我們最近一期的活動通知,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接收不到我們的活動通知了~


                    

相關焦點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美國中上層階層的界定  在西方,階級(class)是一個比較含糊的概念,缺少明確無誤的定義,對如何確定其內涵和外延西方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他們的分析與馬克思階級分析不是一個含義,而是階層含義。譬如,確定一個人的階級屬性時,是應該僅僅考察其經濟收入呢,還是也應同時考慮經濟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受教育程度、職業性質、文化修養、藝術品位和朋友圈子等。以英美兩國為例,英國人受封建貴族思想影響,階級觀念歷來十分濃厚,一個人縱使家產萬貫,只要其語言粗俗、發音走調、文字使用不規範,無論多麼富有,他都無法進入上流階層。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 美國教授重新定義富人階層:更大的階級鴻溝「有志階級」
    凡布倫在著作中分析了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財富積累和隨之而來的消費與浪費,提出了一個用來描述富人階層的概念「有閒階級」(the Leisure Class)。這些「有閒階級」掌握大筆財富,遠離勞動,用大量奢侈而無用的物品虛榮地點綴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階級。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看待社會流動與階層固化問題: 第一,階層分析與流動的度量方法:在進行階級分析時,社會學家經常使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其一是階級關係法,即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其二是社會分層法,即在平穩發展的常態社會中
  • 【文摘】啟蒙辯證法
    大約60年前,馬克斯·霍克海默與西奧多·阿多諾首次發表了後來被奉為批判理論指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美國教授重新定義富人階層:有志階級
    凡布倫在著作中分析了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財富積累和隨之而來的消費與浪費,提出了一個用來描述富人階層的概念「有閒階級」(the Leisure Class)。這些「有閒階級」掌握大筆財富,遠離勞動,用大量奢侈而無用的物品虛榮地點綴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階級。
  • 朝鮮法定的3個階級51個階層!
    動搖階級 - 27個成分解放前小中商人、知識階層勞動人、手工業者、替工、店員、富農、小中自耕農、中小規模承包商、民族資本家、朝鮮勞動黨停職開除者、滿刑期政治犯、經濟犯罪者、囚犯家人、死囚家屬、迷信崇拜者、儒生、天道教青友黨員、無黨派層、中日回國僑民(朝鮮勞動黨員除外)、外國回流學生。
  • 美國教育與階級流動
    最近讀了很多文章和爭論,教育到底是階級流動的助推器還是階級固化的幫兇?不同背景的家長們又怎麼通過教育促成子女向上的階級流動?擇優入學,就近入學,減負,奧數,佔坑班,條子生,素質教育,自主招生,綜合測評……不同的教育方針和升學政策又會對每個家庭「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夢想帶來怎樣的衝擊呢?
  • 社會階級在當今英國有多重要?
    「階級差異不會消失,只不過是改頭換面罷了。」 英國社會學家理察·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寫道。「每個年代裡,我們都謊稱已經埋葬了社會階級,然而棺材卻一直是空的。」人們只需快速瀏覽一遍英國之外媒體的報導,即可勾勒出英國固化的社會等級制度之貌。而在美國等地,社會階級的面貌則截然不同,在美國,只有抱負、天賦與努力才是限制階級流動的因素。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裡,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 解密朝鮮:朝鮮法定的3個階級51個階層!
    動搖階級 - 27個成分解放前小中商人、知識階層勞動人、手工業者、替工、店員、富農、小中自耕農、中小規模承包商、民族資本家、朝鮮勞動黨停職開除者、滿刑期政治犯、經濟犯罪者、囚犯家人、死囚家屬、迷信崇拜者、儒生、天道教青友黨員、無黨派層、中日回國僑民(朝鮮勞動黨員除外)、外國回流學生。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2004年7月,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幹部的子女當幹部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網絡和紙質媒體紛紛以類似的標題來概括這份報告。人們很容易回想起3年前課題組出版《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時,提出的「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所引發的熱烈爭論。
  • 階層流動的中國局-虎嗅網
    一部中國史,其實就是一部階層流動性不斷變化的變奏。大時代中的個體,命運浮沉全靠變奏的大基調。二秦滅六國,依靠的是制度優勢。秦國消滅了貴族,而六國舊貴族始終強勢。秦國建立一整套「無軍功者不受爵」的制度,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階層的快速流動,不管你有沒有知識,有沒有背景,只要殺的人夠多,你就可以出將入相。從本質上說,秦人之勇猛,正源於這種激勵,強社會階層流動的秦國,自然戰勝了弱社會階層流動的關東各國。從秦到隋唐,人事制度幾經興替,最終導向平民化的科舉制。
  • 《歷史與階級意識》讀書筆記(一)
    具體地說,就是要出現一個階級,這個階級要認識自己就必須認識整個社會,要改變自己的階級狀態就必須改變現存社會,這個階級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認識的客體,而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第4段:揭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無產階級革命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就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理論,是無產階級革命發展的結果,推動革命繼續前進。第5段:馬克思理論的本質就是辯證法。
  • 中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階級繼承和代內流動
    基於此,社會分層學家認為,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在等級有序的階層結構中獲得的社會位置,主要由階級出身和家庭背景所決定,這個社會就是封閉型社會(或傳統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子女主要繼承著父親的階級位置,階級繼承是社會成員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階層位置主要取決於自己後天的努力(如自己學習得到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術技能等),這個社會就是開放型社會(或現代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子女的社會地位主要由自己努力取得的人力資本所決定
  • 階層與公平 ——讀毛選·怎樣分析農村階級
    中國有沒有階級,過去肯定有,現今不會有。階級雖沒有,階層卻存在。階級的本質是什麼?是不同階級間的剝削,是顯而易見的有失公平。那麼當今中國的不同階層間就一定公平嗎?怕是不見得。今時今日,不公平確實存在,同樣生而為人,因為所處的階層不同,遇到的人和事、得到的訓練、獲得的機會、可以支配的資源也不同,導致取得成功的概率判若雲泥。一些人可能會羨妒和嫉恨另一些人,反之是鄙視和厭惡,不公平的存在導致了不良情緒的產生。
  • 高校擴招20年④高等教育如何影響階層流動:拉平還是篩選
    人們一直所相信的高等教育能夠促進代際流動的神話似乎已經結束。高等教育是如何影響階級流動的?為何大學擴招戳破了高等教育的神話?高等教育如何影響階級流動:拉平還是篩選?早在20世紀80年代,學者Michael Hout就發現家庭出身對社會地位的直接影響因教育群體而異——父母階級地位對子女階級地位的直接影響在有大學學歷的群體中弱得多。
  • 高顏值推進階層流動 美麗產業迎來蓬勃發展期
    據說,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顏值對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影響已經高於戶口了!在《顏值時代的工匠精神——從微觀視角看供給側改革》一書中,作者王茁分析道,顏值與社會階層及階層流動之間存在一種微妙關係,而高顏值有利於階層的流動,其影響力甚至已高於居住地。隨著中國社會階層漸固化,有利於提高顏值進而有利於階層上升的化妝、整容等美麗產業或將迎來蓬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