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2020-12-16 東方網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在今天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學術研討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出版座談會上,本報告主編陸學藝教授對本社記者介紹說,參加該課題研究的專家們認為,當代中國經歷了五次結構性的社會大流動: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係的重塑,這種重塑實際上意味著原有階級階層關係和位序結構的徹底顛覆。

  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多維二元身份體系的建構,賦予社會成員以不同的政治、社會和經濟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著明顯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會地位,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的政治、社會地位隨政治運動發生顯著沉浮。

  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社會流動的失序,政治運動對社會產生了全方位影響。

  第四次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社會分化與流動模式的轉換,不僅原來的階層發生了分化,新的階層也開始出現。

  第五次是一九九二年以來新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種由十個主要基於職業的社會階層組成的新階層結構,在該結構中,不同階層所處的等級位序也初步被確立起來。

  據了解,這個報告是課題組歷時數年,在十二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七十二個縣市進抽樣調查,經過多次集體研討,並大量聽取有關專家學者的學術意見後形成的,被稱為一部以實證研究為主的探索性著作,參加今天座談會的專家學者都對此報告給予高度評價。


  《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專題報告同時指出,未來8至10年,中國的職業高級化水平將有一個飛躍式的提高,社會中間階層也將有一個跳躍式的擴大,中國社會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社科院三年前曾發布《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這次發布的報告指出,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還只是個雛形,該縮小的階層還沒有小下去,農業勞動者還佔44%;該擴大的階層還沒有大起來,如社會中間階層只佔約15%。

  報告分析,幾個處於較為優勢地位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中,子女代際繼承性明顯增強,而同代內的流動明顯減少,出多進少;可處於經濟社會位置較低階層的子女進入較高階層的門檻明顯增高,兩者間的社會流動障礙在強化。

  研究人員指出,社會的經濟資源、組織資源和文化資源有向上層積聚的趨勢。這些傾向對形成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流動模式和社會階層機構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還不相適應,存在引發社會危機的結構性因素。

  
  

相關焦點

  • 中國形成十大社會階層:中低層過大最上層較小
    [全文]   ·當代中國經歷了五次社會階層大流動   1949年至1956年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係的重塑。1957年至1965年多維二元身份體系的建構。1966年至1977年社會流動的失序。1978年至1991年社會分化與流動模式的轉換。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如果這一階段不能在中國形成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流動機制,可能引發社會結構性矛盾,使中國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面臨困難,甚至有倒退危險。  《新民周刊》:請您簡單地描述一下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流動機制。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日前與騰訊新聞中心聯合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4130人參加)——「你對人生缺乏熱情嗎」,結果顯示,71.0%的人認為現實生活中充滿了焦慮,55.0%的人對人生缺乏熱情。(《中國青年報》11月27日)  這是一個讓人吃驚的結論,也是一個讓我們並不陌生的、似曾相識的結論。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就此,我們構建起「階層固化」話語列表,利用其在百度的被檢索熱度來生成各省歷年「階層固化」關注度指數,並將其與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8-2012)的流動感知數據及統計年鑑資料相匹配。基於省域面板數據的多模型分析揭示了「無關的流動感知」這一重要現象:當代中國公眾基於自身經歷的代內流動感知和代際流動感知,與「階層固化」關注度均沒有負向的統計關聯。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陸學藝告訴記者,關於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學術界有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等級結構,它有龐大的社會中間層。與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相反的是傳統社會階層結構,即頂尖底寬的金字塔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極少數人居於社會的上層,而絕大部分人則處於社會的下層。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MBA中國網訊】社會階層是流動還是固化的判斷標準是什麼?造成流動或固化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下層社會的向上發展,又支持中國社會新生成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轉型與結構再造過程——這個過程也可以解釋為是階層再造和階層再結構化過程。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使這個結構再造工程創造了無數發展機遇,也對社會成員的社會流動形成了基礎性支持。
  •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課題組」正式發布《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裡,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3月10日,政協委員厲以寧在會議上表示,現在教育資源非均衡配置是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在厲以寧委員所作的《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發言中,教育資源的非均衡配置不僅是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導致職業世襲化這一社會弊端的根源。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科學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現狀,對有效落實政策,完善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本文將從國家與經濟、社會關係的維度,回顧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與社會流動的歷史性變遷過程,梳理有關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的理論創新,展望新時代中國社會流動與社會階層結構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01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社會結構如何?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應該看到,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下社會階層日趨固化的現實,讓更多的學子們在高考的這條通道裡一爭高低。    「社會階層固化,是指下一階層往上一階層流動的機會變少了,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受阻。」中國社會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社會階層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學關注的焦點所在。
  • 社科院歷時三年給中國社會劃出十大階層
    為什麼劃分社會階層    課題組組長、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專家陸學藝告訴記者,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設立專門的機構、人員和經費,每隔5年或10年作一次社會階層的調查分析,因為社會階層結構是基本國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地進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決策的依據。
  • 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
    這一變化包括:農業勞動者不斷向其他社會階層流動,農業勞動者階層正在逐步縮小;商業服務業員工的數量有所上升,產業工人隨著農村工業化有明顯上升;社會中間階層的擴張迅速,使得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由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漸向橄欖型轉變;掌握和運作經濟資源的階層正在興起和壯大。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陸學藝告訴記者,關於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學術界有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等級結構,它有龐大的社會中間層。與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相反的是傳統社會階層結構,即頂尖底寬的金字塔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極少數人居於社會的上層,而絕大部分人則處於社會的下層。
  •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
    ■研究當前社會階層的兩大重要意義  如果對於農村調查、社會分層的調查比較全面,有區別、有的放矢地對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著名社會學家評述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  ■中國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雛形剛剛形成  ■經濟發展上去了,但如果社會結構調整跟不上,也會有問題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實現全國人民的和諧,也就是要實現各階級各階層間的和諧。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二、社會流動變化  (一)社會流動基本狀況  本文基於「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設計的中國社會階層分類框架,[21]設計社會流動表(見表1和表2)分析各社會階層的代內流動的情況。比較來看,2000年前後中國社會流動的變化主要有如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