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2020-12-27 華聲評論

  3月10日,政協委員厲以寧在會議上表示,現在教育資源非均衡配置是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在厲以寧委員所作的《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發言中,教育資源的非均衡配置不僅是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導致職業世襲化這一社會弊端的根源。

  教育,自古以來就在國人心目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孫康映雪、鑿壁偷光等千古流傳的勵志故事,都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寒門出才俊的傳奇經歷。讀書,成了古往今來人們改變自身命運、進而優化社會階層結構的重要途徑。但當時代演進到當今時代的時候,教育還能否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繼而以社會階層結構的優化激發社會進步的活力,居然成了一個令人糾結的社會熱點問題。正如厲以寧委員所言,教育資源的非均衡配置,造成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就業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這樣一個惡性循環。

  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跟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體制有關,跟財政性教育投入在近十幾年裡遲遲不能達到佔GDP4%的比例有關。這種體制弊端和教育欠帳的消極影響,就是使城鄉孩子在學前教育的幼教階段,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城市精英階層的孩子可以上軟、硬體設施都相對完善的優質幼兒園,貧困農村地區或城市低收入者的孩子卻只能依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選擇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卻收費低廉的幼兒園。社會階層的差距,就這樣在啟蒙教育階段就顯現出來。更莫說,在大學生就業這一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節點上,那些坐擁父母的權力、地位、財富等社會資本的「官二代、壟二代、富二代」們,將僅擁有受教育程度這一人力資本的「窮二代」們,遠遠甩在身後。

  毋庸置疑,這種靠社會階層的代際傳遞所形成的階層固化,由於並不能將真正的人才遴選甄別出來,顯然無助於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和諧進步,需要人才的合理流動,需要出身雖然低微卻才幹出眾的人才,來替換那些雖然出身顯赫卻碌碌無為的庸才,而教育,就是這麼一個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由此看來,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其社會意義不可謂不重大。

  屈正州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我們認為,如果「階層固化」漸已成為社會現實,那麼在宏觀層面,過低的流動率會使得公眾總體的自我流動感知惡化,觸發人們對「階層固化」的關注:流動感知越向下,固化關注度就越高。反之,如果「階層固化」並非現實而只是一種預警,社會流動率並沒有降低到危險點,那麼公眾對「階層固化」的關注和自身的流動感知就不會存在關聯。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但是,不論這是對社會空前壓力的反抗還是個體的生活的焦慮,都無法阻止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社會階層向下流動的危險徵兆。在筆者看來,正是向社會下層流動的危險跡象才導致了人生缺乏熱情和個體的社會焦慮。試想,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通過奮鬥和努力都有向上流動的可能,誰會主動處於「下流社會」呢?相反,如果通過奮鬥和努力,還看不到向上流動的光明和希望,恐怕就只能導致個體焦慮的出現。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網友對階層固化的理解,更多顯示的是對社會分層意義的流動渠道是否閉合的擔憂。經典社會學布勞-鄧肯社會地位獲得模型,是將父親的教育資本和父親的職業地位作為自變量,然後去預測子女的教育資本與子女的職業地位的。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裡,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如果這一階段不能在中國形成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流動機制,可能引發社會結構性矛盾,使中國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面臨困難,甚至有倒退危險。  《新民周刊》:請您簡單地描述一下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流動機制。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餘秀蘭:教育已成為中國社會階層的隱秘再生產途徑
    種種現象似乎表明,教育促進社會成員的升遷性社會流動的功能減弱了,高層次的教育並不必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  中國的不同階層,對待教育的態度有截然不同的差別  「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不再像過去那麼令人信服了。而中國的不同階層,對待教育的態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別。
  • 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應該看到,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把社會成員按某種標準進行區分,並通過這種區分來透視社會結構的性質和主要特徵,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一種傳統,這種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社會學研究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相關調研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國社會階層封閉化程度逐漸提高,表現為階層固化的邊界變得更為固定了。階層固化暴露出的隱憂    李春玲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說,社會學學術上並沒有階層固化這個詞彙。
  • 一文看懂社會階層流動的秘密
    編者按:無論你承不承認,接不接受,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分層級的。處在較高層級的人比處在較低層級的人,擁有更多的社會權利。不過,社會階層是可以流動的。那怎麼才能流動呢?今天的文章來自YouCore,本文作者認為,社會地位分兩種:一種是先賦地位,一種是自致地位,先賦地位是在我們出生時就決定的,那麼,很顯然,想要社會階層流動,必然得通過自致地位的實現。
  •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祁濤 2014-08-07 12:29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 教育時評:社會階層和中國教育
    這就是社會當下,生動的階層教育畫像。  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號。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  如今,「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等等口號卻在調侃教育,這個曾是底層人向上流動期盼以此改變命運的獨木橋。
  • 階層流動與消滅階級的辯證法
    例如,設使有人指出柳博的家庭地位其實也很寒微、柳博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自身奮鬥而成功的等等,這種意見雖然能夠改變我們對於該個體的評價,但卻無法撼動具有社會代表性的阿瑪尼少年這一符號的意義。正如前番引起轟動的「上海女生逃離農村」事件,雖然有人證明了此事系屬虛構,但這個虛構的故事卻極其準確地把握了當下的時代脈搏、極其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階級鬥爭,因此,對它展開分析依舊是有意義的。
  • 階層流動的中國局-虎嗅網
    秦國建立一整套「無軍功者不受爵」的制度,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階層的快速流動,不管你有沒有知識,有沒有背景,只要殺的人夠多,你就可以出將入相。從本質上說,秦人之勇猛,正源於這種激勵,強社會階層流動的秦國,自然戰勝了弱社會階層流動的關東各國。從秦到隋唐,人事制度幾經興替,最終導向平民化的科舉制。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階層流動焦慮:英美為何反思「素質教育」 很多看熱鬧的人不太了解的是,BBC 精心設計的這部紀錄片,有它深刻的英國背景。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
  • 西方教育體制的固化令自下而上的階層流動受阻
    但是,如果把中國的高考制度與西方的教育體系相比較就會發現,中國的高考保障了底層向上的流動,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以英國的教育為例,英國社會和國家的命運始終被牢牢掌握在精英教育受益者群體手中,普通民眾想要通過教育實現階級跨越的希望越來越渺茫。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
  •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起著流動社會階層作用,使社會階層不被固化
    下層民眾有著濃厚的向學風氣,科舉制度成為了溝通國家上層和下層百姓的橋梁。 社會張力被分解,社會結構得到優化,使得中國古代社會趨向穩定,也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得到長期的延續和發展。
  • 婚姻的社會階層流動是否已被堵死?
    由此,引發我思考一個問題:   咱們的新婚姻法,對於財產是什麼樣的態度,是否已經堵死了通過婚姻改變社會階層的通道?   婚姻是最好的社會階層上升的通道,沒有之一。   2001的婚姻法修改後,這條通道就被堵死了。   再加上這些年來,房價的不斷攀升,才出現了結婚前要不要給女方買房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