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蘭:教育已成為中國社會階層的隱秘再生產途徑

2020-12-13 三秦網

 

  精彩導讀

  上層階級的父母用權力資本和經濟資本為子女提供了最優質且稀缺的教育資源,形成上層精英封閉的人際網絡。

  底層社會放棄高等教育這個中產階級的孵化器,將世代都是藍領個人。

  而中產階級家庭多數孩子在普通大學畢業後將成為低收入的低級白領,要麼是城市貧困群體,要麼繼續啃老。

  【作者簡介】

  餘秀蘭,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種種現象似乎表明,高層次的教育並不必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

  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社會上流行的口號。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

  如今,「一畢業就失業」」「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等口號卻戲謔地調侃了教育,這個曾是渴望向上流動的人們賴以改變命運的獨木橋。許多令人困惑的情況出現了————

  ▼第一,「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已然變味

  整個社會教育的起點已經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過是最基礎與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個人檔次的問題,而是維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問題。

  第二,教育不再是讓一個家庭脫貧致富的好事

  對於許多家庭而言,大學學費無異於天文數字。一個人考上大學,一個家族都會被拖入貧困的泥潭。加之如今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趨高,即使大學畢業,對家庭的回報也沒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樣可以獲得高的社會地位

  許多名人並未受過高層次的教育,但有著可觀的金錢和較高的地位。再加上所謂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斷湧現,使得「讀書無用論」有了生存的土壤。

  種種現象似乎表明,教育促進社會成員的升遷性社會流動的功能減弱了,高層次的教育並不必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

  中國的不同階層,對待教育的態度有截然不同的差別

  「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不再像過去那麼令人信服了。而中國的不同階層,對待教育的態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別。

  一、絕望的底層人民:乾脆放棄高等教育

  一位兩個孩子均在外打工的家長說:「讀個初中就行了,讀多了也沒用的!」「以前村子裡的人都認為我目光短淺,瞧不起我,現在,他們好多人反過來求著我,讓我兒子幫他們的孩子找工作。念大學又怎麼樣,還不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現在,機會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學。」

  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後的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村莊貧困層認為讀書無用的比例最高。

  由此可見,認為「讀書無用論」再次泛濫的結論並不正確。中高層從未說過讀書無用,相反,他們更加瘋狂。

  二、.瘋狂的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與過度重視

  且不提一線城市天價卻依舊供不應求的名校學區房,根據今年七月的一則新聞報導,一位80後上海媽媽為今年9月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列了個學期清單,暑假開銷加課外學習的開銷達到32萬元。除了各種學習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營以外,總計20個課外興趣班。

  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從中國不斷高企的學區房價和愈發火熱的補習班便可一窺全貌。

  而一條新的道路越來越成為新中產階級的家庭標配,那就是讀私立學校和出國讀書。2016年6月10日,南京某私立學校的幼升小面試中,5086名孩子競爭216個名額,錄取比例破23:1。而其如此受歡迎的原因,與該校針對出國留學的教育方式有不容忽略的關係。

  孩子的教育問題集中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情緒。中產階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繼續接力,向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躍遷,為此他們不惜重金,讓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學習各種才藝和禮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會轉而擁抱階層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繼承自己的中產階級身份,為此他們不惜擱置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會堅定地反對異地高考,將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貶稱為「菜場小學」,避之不及。

  中產階級的孩子,也許是學業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這源於他們父母內心深處巨大的不安全感:畢竟,與社會上層相比,他們的孩子輸不起。

  這些現象都帶給人們極大的困惑: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底層的上升通道關閉了嗎?教育與社會流動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三、人們為什麼討厭那些「二代」?

  觀察當前的中國社會可以發現,社會階層固化趨勢顯現,向上流動困難。

  第一,教育面前機會不平等的現象仍很嚴重

  這些教育差距(除第四個差距)主要是因地域差距造成的,但同時也有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的因素,不同家庭背景為孩子提供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差距越來越大。具有較好社會經濟條件的家庭會為孩子選擇較好的教育。

  此外,家長在學校教育之外的投入也因家庭條件的不同而差距很大,家庭條件好的家庭可以為孩子找家教、選擇輔導班和進行各種才藝培訓。

  這些,都導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擁有不同的教育成就。

  第二,優勝劣汰公理遭「二代」現象挑戰

  「二代」現象反映了社會差別通過代際更替具備一定的遺傳性,上代的優勢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放大和強化而傳遞給下代。

  在地位獲得方面,一方面,上代的優勢可以通過影響下代的教育水平,從而影響下代的地位獲得,即上代可以為子女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使他們在教育競爭中獲得優勢,進而在地位獲得上取得優勢;

  另一方面,上代可以直接利用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為下代獲得較好的職位。有研究表明,社會就業競爭越激烈,社會資本運作的空間就越大。「拼爹」是對這一現象最形象的概括。

  由於高等教育的擴張,獲得大學文憑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但大學文憑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能。對於某些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好的學生來說,大學文憑可能只具有象徵性的功能,他們的就業不需要完全依靠這張文憑;而對於家庭社會背景差的學生來說,大學文憑則具有實在的工具性功能,是他們找工作的唯一資本。

  正如杜裡————柏拉和讓丹所指出的:「雖然文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並不能因此認為為了獲得某一社會職位有文憑就足夠了。」「現實中,擇優錄用的運作似乎被社會因素嚴重扭曲了。在學業成功和選擇某一教育與家庭環境不無關係的事實之外,社會出身繼續對教育水平相當的青年們的職業插入產生影響,並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繼續介入其中。」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底層人們向上流動受阻,對教育絕望。而中產階級,卻開始了地位焦慮和對教育的瘋狂。社會階層結構變得更加固化,「拼爹一代」成為人生贏家。與此同時,社會矛盾極易激化,富二代、官二代成為了諸多社會矛盾的來源,和一觸碰就燃起熊熊輿論之火的敏感詞。

  .寒門學子,除了努力還能拼什麼?

  教育,究竟能否促進升遷性的社會流動?

  1、取決於大的社會結構

  當一個社會是開放公正的,人們的地位獲得主要依靠其知識與能力,而不是其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本,教育所起的作用就會較大;反之,當一個社會的階層結構封閉固化,人們的地位獲得主要依靠先賦因素,依靠對上代優勢的「繼承」,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很小。

  2、取決於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合理

  教育機會與教育資源是否公平地向每個階層的人開放,教育中是否不帶有任何階級偏向。因為只有公平合理的教育才能促進合理的社會流動。

  3、還要考慮教育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同經濟發展之間的匹配性

  這就是說,教育能否促進底層的升遷性社會流動,並不僅僅是由教育本身決定的,還受社會因素制約,而且歸根結底是社會結構起決定作用。

  只是,寒門學子,除了努力還能拼什麼?

  你有什麼理由放棄努力?

  你有什麼理由放棄改變命運的機會?

  努力是你唯一的宿命。

  法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說過:面對經濟資本和社會權力,文憑雖然只是「一個日漸疲軟的通貨」,但是中國中產階級孩子除了拼高考,還有什麼路可走?

  教育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階層的隱秘再生產的途徑。上層階級的父母用權力資本和經濟資本為子女提供了最優質且稀缺的教育資源,這些出身背景相似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只和同樣社會地位的孩子社交,形成上層精英封閉的人際網絡。

  底層社會放棄高等教育這個中產階級的孵化器,將世代都是藍領個人。而中產階級家庭多數孩子在普通大學畢業後將成為低收入的低級白領,要麼是城市貧困群體,要麼繼續啃老。

  這是合理的現象嗎?

  政府的責任何在?

  父母該為孩子的階層負責嗎?

  這些,或許都是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
  • 教育時評:社會階層和中國教育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樣可以獲得高的社會地位。許多名人也沒有受過高層次的教育,「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斷湧現,使得「讀書無用論」有了生存的土壤。  種種現象似乎表明,教育促進社會成員的升遷性社會流動的功能減弱了,高層次的教育並不必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不再像過去那麼令人信服了。而中國的不同階層,對待教育的態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別。
  • 「底層文化資本」是否可行——關於學校教育中的文化資本與社會流動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二者不同之處則在於前一類觀點主張來自底層社會背景的學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彌補自身在文化資本方面的不足才有望取得學校教育的成功並實現社會上升流動;而第二類觀點則對布迪厄的文化資本概念提出批評,認為不能靜態看待文化資本,並僅僅將其與優勢階層的文化相等同,在中國特定的社會和文化情境下,存在特殊的底層學生文化群體中的文化生產並形成「底層文化資本」,這種文化資本是支撐底層子弟成功實現教育與社會向上流動的重要文化基礎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但是,近年來關於中國社會流動不暢的討論從媒體擴散到了學術界,其中「階層固化」尤其引人關注。在媒體報導中,《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關於「階層固化趨勢加劇,一代窮世代窮」,[8]「一些貧者從暫時貧困走向跨代貧窮」,[9]「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10]的報導讓這一話題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
  • 社科院:中國社會的十大階層
    超過半數的人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對中國社會的分層結論  本報記者 方奕晗  超過一半(56%)的公眾認同中國社科院課題組對中國社會的分層結論,64%的公眾表示他們本人有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意願,這是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於2004年8月3日開始進行的一項題為「你屬於中國社會哪個階層?」的在線調查得出的結論。
  • 教育是突破階層的最好途徑,家庭教育佔比重越來越重
    教育是突破階層的最好途徑,家庭教育佔比重越來越重中國的父母望子成龍,越是身處鄉鎮、縣城,就越希望子女能夠走出去。如果說家庭是每個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只有良好的家庭才能成為孩子良好的學校。以學校的標準來設置家庭,以教師的標準來要求父母。家庭整體的功能比學校廣泛,作為人生的起點和基礎,家庭教育的主要職能是教孩子為人、處事、接物。
  • 讀《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
    也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知道,絕大多數中國人擺脫貧困,靠的不是階層上升,而是職業轉換。大部分人換了一身行頭,在社會分層的位置上,是沒怎麼變動的,最多無非是時間上或遲或早而已。也從這個角度說,這樣充滿希望的「下一代」,很難再有了。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中國新社會階層》:中國社會新階層崛起與中產階層焦慮
    近兩年來,網絡上每一次關於中產階層焦慮的討論都能掀起一段時間的口水戰,似乎這是這一代人面臨的世紀難題。縱觀各種討論文章,描述問題的許多,指明出路的很少;討論焦慮本身的很多,描述群體特徵的很少;甚至是連中產階層與社會中層的概念在各種文章中尚未有個統一說法,在信息如此龐雜而混亂的情況下,《中國社會新階層》恰如及時雨,一解往日的諸多困惑。
  • 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即將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誌發表秋石文章《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文章全面分析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情況、原因和作用,對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論述。  文章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我國社會結構重要方面的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我們認為,如果「階層固化」漸已成為社會現實,那麼在宏觀層面,過低的流動率會使得公眾總體的自我流動感知惡化,觸發人們對「階層固化」的關注:流動感知越向下,固化關注度就越高。反之,如果「階層固化」並非現實而只是一種預警,社會流動率並沒有降低到危險點,那麼公眾對「階層固化」的關注和自身的流動感知就不會存在關聯。
  • 農民工子弟:教育歧視或導致「階層再生產」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受困於父輩的戶籍不能進入上海較好的公立學校讀書,卻又都不甘於被命運推進技校、職高等等培養勞工的機構,他們和他們的家庭有著超越自身階層的生活理想。而「久牽」給這種理想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這是一家立志長久為進城農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務的非盈利民間組織,「久牽」意為「長久牽手」。
  • 重新發現「再生產」:從勞動到社會理論
    而當我們將「reproduction」翻譯成「再生產」的時候,社會科學研究者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以布迪厄、威利斯為代表的男性學者所關注的問題,即社會階層結構是如何在學校、教育和文化機構中進行代際傳遞和複製的(布迪厄,2002;威利斯,2013)。而無論上述哪種研究路徑,都忽視了「人的再生產」在整個社會結構和秩序中的重要位置。
  • 媒體析中國社會階層結構:6方面人員構成"新階層"
    來自有關部門的評價表明,新的社會階層以其掌控的資產、擁有的聰明才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值得肯定的貢獻,其力量不可低估。  首先,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掌握或管理著相當大一部分資本,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以浙江、江蘇這類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比較集中和活躍的地區為例,民營企業上繳的稅收已經超過或接近全省的一半。
  • 中國農民階層分化有何特點,如何引導
    既有通過升學、參軍等途徑進入城市成為市民的,也有通過經商、撤村建居、土地徵用等途徑融入城市生活並獲得身份認同的;既有「離土不離鄉」的鄉鎮企業工人和個體工商戶,又有「離土又離鄉」的外出務工者;還有「不離土不離鄉」的鄉村建設者和創業者,也有「離鄉不離土」的農工或農商兼業者,等等。當前,中國農村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民階層的分化也正處於轉型階段,表現出較強的不穩定性特徵。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如果子女的職業地位主要受父親受教育程度和父親職業地位等先賦性因素的強影響,則社會階層趨於封閉;如果子女的職業地位主要受自己受教育程度或自己既已取得的職業地位的強影響,則社會趨於開放,階層之間的流動渠道未曾閉合——因為自致性因素決定著自己的升遷幅度。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這個意義上的階層固化在本質上是大多數群體難以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獲得公平的機會和公共服務的結果,是社會不平等結構的固化。此外,較長一段時間裡,國家政策制定和落實更多還是按照工人、農民的階級身份或者區域劃分來安排的,較少專門針對某個階層。這固然有利於維護公平,但是在利益分化加劇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粗線條的政策過程難免存在缺陷。——中國既有的教育體制逐漸無力承載階層流動的職能。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工業化發展以工具理性為基礎,教育與人力資本重要性快速上升,政治資本、教育水平分別成為政治精英與技術精英地位獲得的重要影響條件,此即為精英地位獲得的二元現象。在代際流動方面,代際單位地位有較強的代際傳遞性,單位層級是社會地位的重要表徵。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由中國社科院完成的、日前正式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從專家視角,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變動狀況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12月11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正式公開出版,該報告對中國社會階層的分析富於時代感,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