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子弟:教育歧視或導致「階層再生產」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我正在準備託福考試,然後申請聯合世界學院(UWC),到國外去留學。」17歲的曹小靜一邊煮飯,一邊告訴記者。她的父母來自安徽農村,過去很多年裡,在上海四處遊走,做些小生意。

幾乎每天晚上,曹小靜和她幾十個同樣命運的孩子都會聚集在上海市楊浦區大學路的一所小房子裡,學英語、彈鋼琴、讀史作畫,各得其所。這個叫「久牽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小屋,裝修得精緻整潔,桔黃色的燈光充滿一屋子的溫暖,晚飯時間,會有人在廚房裡做飯,這一切都努力營造著一種中產階層家庭的氛圍。

那些來自農民工家庭的孩子們,一個個彬彬有禮、口齒伶俐、談吐大方,言行舉止一點不亞於那些有教養的城市家庭的子女,與他們在大上海最底層從事著各種艱苦勞動的父輩們看起來更是差別巨大。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受困於父輩的戶籍不能進入上海較好的公立學校讀書,卻又都不甘於被命運推進技校、職高等等培養勞工的機構,他們和他們的家庭有著超越自身階層的生活理想。而「久牽」給這種理想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這是一家立志長久為進城農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務的非盈利民間組織,「久牽」意為「長久牽手」。

2011年4月,久牽的學員,就讀於職業高中的女生王新月打敗國內高手如雲的眾多競爭者,成功獲得UWC全額獎學金,開始了在UWC加拿大分院兩年的求學生活。(UWC是世界上唯一一所面向全球提供大學預科學歷的教育機構,它提倡在不同民族、文化、種族、宗教以及社會經濟背景的人群間發展關係,增進理解;每年都會錄取來自不同國家、種族和宗教的優秀學生共同學習,學生遍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王新月也成了孩子們最大的榜樣。在這個教育資源整體向強勢人群傾斜,向城市市民傾斜的年代,作為城市邊沿人群的農民工,其子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越來越渺茫;階層再生產現象,在農民工子女身上尤為普遍:父母是農民工,子女長大後大多只能去幹一些等同或類似於農民工的工作,無從改變。久牽的努力,為這種殘酷現實底色塗抹了一絲暖意。

「放牛班的孩子」在上海

「如果申請不上UWC的獎學金呢?」

「那我就好好準備中專升大專,然後讀大學。」

「要是大學也考不上呢?」

「那就去工作,作為一個中專生,我相信憑自己的技能也可以活得很好。」

12月的一天夜裡,記者造訪了久牽活動中心,當我拿最殘酷的命運安排來追問曹小靜時,這個17歲的小女孩,滿是淡定與自信,一點也沒有沮喪,雖然她在大約5年多前,剛剛懂事的時候就明白並且一點一點遭遇了作為農民工子女在這個城市受到的排斥與委屈。

在我們談話的間隙,久牽的另兩個學員陸霞妹和唐燦興衝衝地闖了進來,她們的攝影作品被教攝影課的志願者老師裝訂成了精美的作品集。在這本作品集裡,他們不少作品發表在上海當地的各家報紙上。久牽的專職老師高天翔告訴記者說,孩子們在繪畫、音樂、攝影等課程上出了不少成績,比如有同學已經拿到聲樂9級證書,有人拿到笛子4級證書。

久牽的服務對象主要是10~16歲的在滬農民工子女,主要內容是為他們免費開設音樂、美術、電腦、英語、寫作、美學、攝影、詩歌鑑賞、歷史、自然科學等等課程——這些課程往往因為民工子弟學校的條件限制或師資問題不能正常開設。老師主要是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一批滬上著名高校的大學生志願支教團隊,久牽的資助方之一摩根大通的很多白領也是志願者。

此外,久牽還會不定期邀請作家、音樂家、律師、記者、學者、編導、醫生等各界人士為孩子們做專題演講。內部的各種事務則通過一套規則建設,比如圖書管理、網站編輯、清潔值日、活動組織策劃等等,都由孩子們自己主導,實現自我管理。

這一切努力的目的,正如創始人張軼超所言:要為那些在教育體系中處於弱勢的民工子弟提供平等的教育資源,要為那些因為貧困而無法發展其天賦的孩子提供一個屬於他們的教育環境,培養他們成為有獨立人格、有社會責任感和公益心、自信自強的現代公民。

久牽有一個叫「放牛班的孩子」的合唱團,現在由上海音樂學院一位聲樂教師專門志願指導,這個合唱團每年都會組織兩場專場音樂會,參與各種文藝演出,一方面為久牽籌措辦學資金,擴大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們在燈光與掌聲中提升自信。合唱團每年還會組織一次別開生面的「回鄉之旅」,每年選擇學員所屬的某個原籍省份,帶領他們回到老家的村莊給鄉親們演出,按張軼超的話說,一方面讓孩子們去認識自己的家鄉,對照家鄉與自己所處的城市之間的差異,讓他們珍惜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同時在鄉村進行調研活動,鍛鍊孩子們的交往和調查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這樣,不管相比城裡的孩子還是鄉下的孩子,久牽的孩子都擁有更開闊的視野。

長久牽手的辛酸與堅定

久牽從事農民工子弟教育,到今天為止已經快10年,所取得的成就放諸整個國家,依然稱得上是微不足道,但點滴成就背後卻是異常艱辛的付出。10年前,創始人張軼超還是復旦大學哲學系的研究生,是家族裡最高學歷的擁有者,父母的驕傲。10年後,張軼超年僅35歲,鬢髮已有些許斑白。他未婚,沒什麼財產,只有一輛為出行方便從朋友那裡廉價購得的二手雪佛蘭小汽車,手機是一款形似蘋果的山寨低端機,面對物質生活的匱乏,父母的失望與壓力,似有說不得的愁苦。但無論如何,他對記者表示,這個公益事業他還會一如既往地做下去。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相比那些專注於各自世俗生活的普通人來說,他顯得太突兀。

本科學習文學、研究生學習哲學的張軼超對「生命」、「價值」之類的字眼尤為敏感。2001年,還是復旦大學《常識》報社主編的他,一開始只是出於調查的目的走訪了楊浦周邊的一些民工子弟學校,發現這些學校的落後與教學質量的低下之後,他開始組織同學和朋友出於愛心捐獻書籍、文具、衣服、體育用品。

有一次,他把帶來的一袋糖果分給孩子們,卻引發他們為了糖果而互相廝打和哄搶、哭鬧成一片,那個場面讓他久久無法釋懷,也開始想到將幫助的重心從募集實物轉向教育。對於此事,張軼超感慨:就算擁有現代化的電腦房,擁有標準的足球場,在這樣一個教育環境裡,這些孩子又能學到什麼呢?他們的生活不會有本質的改變。他堅信,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上暫時的改變,而是優秀的教師和系統的教育。

於是,張軼超和朋友很快在校內拉起一支志願者服務隊,承擔起復旦周邊農民工子弟學校學生英語、自然科學、電腦等科目的教學。一開始,人數眾多的志願者服務隊積極性很高,可很快,他們就發現,在這些缺乏紀律的民工子弟學校,孩子們自由散漫慣了,搗蛋鬼眾多,上課秩序混亂,教學計劃並不總是能得到很好執行。更要命的是,一個學期之後,家長向校方反映志願者教學質量太差,孩子成績普遍下降。原來,農民工子弟學校之間普遍存在搶生源的劇烈競爭,學校為了招生,考試很多都是走形式,動輒給學生90多分的成績,一個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平時在學校英語成績可以考90多分,而到一般公立學校,可能30分都考不到。

校方拒絕了志願者繼續執教的請求,張軼超等人決定開闢獨立的教學場所,於是便有了後來的久牽青少年活動中心。不過,不是所有農民工家庭都歡迎他們的這個中心,只有那些對子女教育較為積極和抱有期望的父母會允許自己的孩子前來報名上課,而大部分不重視教育,下了課還要讓孩子幫忙做各種家務,希望他們早早中小學畢業就可以去勞動市場餬口的父母,是不會允許自己的孩子到久牽來的。

研究生畢業以後,同伴們大部分都放棄了這些事,到現在,只有張軼超一個人還在堅持。如今,他一邊在上海一家貴族學校當兼職教師,靠微薄的工資養活自己,一邊辛苦支撐著久牽的整體運轉。久牽如今在浦東區和楊浦區各有一個中心,只有3個固定帶薪工作人員,學員90多人,涵蓋從小學到中專、高職、技校不同年齡的孩子。為了維持這不算大的規模,張軼超每年需要辛苦募捐到50萬元活動經費,目前主要來自摩根大通等外企的捐贈,民政、團委等政府部門以及一些企業和個人也會給一些。

 

張軼超也考慮過,多開幾個中心,把久牽做大,但是鑑於資金籌措,管理等問題,一直沒有太大進展。對於這種模式的可複製性,張軼超也很悲觀,他說,在上海,旨在幫助農民工子女成長的公益組織不算少,比如綠絲帶、樂群、熱愛家園等,一方面這讓自己感到「吾道不孤」,一方面也存在資源整合不夠的問題,並且不少公益組織只是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接觸農民工子女,而不是進行長遠教育,整體跳不開「獻愛心」範疇。

弱勢者改變命運有多難?

在一次演講中,張軼超滿懷熱情地倡議:「你應該有這樣一種驕傲,你的自尊心要求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同等的教育機會,從而你可以和他們進行公平的競爭,因為如果沒有這一前提,那麼你所取得的一切成功將失去其重量……」

不過,現實往往太殘酷。王新月、曹小靜、陸霞妹和唐燦這些孩子,從小生活在上海,又受到久牽較好的教育,資質都不差,但由於非上海戶籍農民工子女的身份,註定他們無論多優秀,只能在農民工子弟學校或質量比較差的公辦中小學就讀,讀完初中後,再不能在上海的高中就讀,不能在上海參加高考,只能報考本地的中專、職校、技校。而回到原籍,就面臨與父母分離,教材迥異的苦惱。

所有這些,逼得很多孩子最終選擇留在上海的中專、職校、技校等這些在上海本地人看來屬於末途的地方就學。「在這些學校,學生們多處於放養狀態,只能無聊尋樂子和空虛度日。」曹小靜說,她跟班裡同學內心有很大隔閡。

相反,與他們資質相差無幾的上海本地同學,則可以輕鬆就讀條件好的公立學校,屆時又借著上海高考招生方面的地方保護,以及各重點高校以綜合素質取才的自主招生政策,踏入大學門檻。再相比各大城市對外來農民工子女就學的政策而言,雖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但上海的政策無疑更嚴苛。在北京,外來人口至少還可以就讀高中,而上海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這種現實制度的不平等,對於張軼超「公平競爭」的呼籲是最殘酷的打擊。

退一步說,很多上海農民工子女,迫於成長環境的壓力,選擇在上海就讀中專、技校和高職,在這個需要大量優秀技術工人的國家,也許不能算末途,如果這個國家這個城市足夠重視技術教育,尊重技術工人的話。但事實也遠非如此。

長期研究農民工子女問題的復旦大學政治學者熊易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政府不能簡單地把這些孩子推向技校、中專,更應該為他們拓寬向上流動的空間,這需要一些相應的配套措施。譬如,建立更加完善的技工職級制度,保障級別較高的技工有望過上中產階層水準的生活,讓有潛力的年輕人樂意投身技工領域,而不是千軍萬馬奔向高考這一獨木橋。相比之下,高級技工在西方國家,甚至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都是受人尊敬的體面職業,而在當下中國,情況並非如此。

對於這一切不公平,張軼超倒很淡然。他相信這種不公平應該會慢慢有所改善,而他更希望在不公平的現狀之下,還能做些實事:比如久牽的孩子都能養成獨立和創造的能力,人格健全,有更多像王新月一樣的孩子能被國外好的學校接收深造,或者有好的企業願意接收久牽的孩子去實習就業,等再過20年,這些學生都成長壯大起來,能夠回饋社會,社會也更加進步,自己的公益事業也算有所成就。

相關焦點

  • 歧視會不會給孩子留下階層烙印
    有學籍就意味著外地人的孩子可以參加派位、推優,跟京籍學生競爭優質教育資源。不少北京家長對這項改革的抱怨、對外地孩子的憎惡溢於言表。(新華網6月10日)北京放開義務教育階段外地生學籍、上海「關停並轉」農民工子弟學校,這些舉措被輿論認為是「中國一線城市試圖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風向標」。
  • 基於佛山市L鎮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階層分化調研-虎嗅網
    城鄉家庭經濟分化太大、城市文化霸權等結構因素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域裡不斷循環生產出區隔、排斥機制,作用於隨遷子女身份認同和階層認同,隨遷子女很容易在城市中被邊緣化,另外,因成長的「天花板」效應,學校本身會成為階層分化的場域,由此教育變成產生階層再生產工具,產生階層不平等。這部分研究將教育與階層的社會不平等聯繫了起來,筆者深受啟發。
  • 從結構主義視角論寒門子弟的階層困境與教育突圍
    ,而無力進城的寒門子弟只能聚集於農村學校,階層差異顯見於城鄉學校之間。 在美國,出身於不同階層的孩子因教養方式的不同形成截然不同的發展樣態,由此影響到孩子的教育未來[1],「社區的孩子」已經徹底變成了「父母的孩子」[2]。在中國,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使得人們感覺到寒門子弟實現階層躍升同樣變得更加困難。
  • 餘秀蘭:教育已成為中國社會階層的隱秘再生產途徑
    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  如今,「一畢業就失業」」「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等口號卻戲謔地調侃了教育,這個曾是渴望向上流動的人們賴以改變命運的獨木橋。  孩子的教育問題集中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情緒。中產階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繼續接力,向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躍遷,為此他們不惜重金,讓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學習各種才藝和禮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會轉而擁抱階層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繼承自己的中產階級身份,為此他們不惜擱置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會堅定地反對異地高考,將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貶稱為「菜場小學」,避之不及。
  • 資料:「階層固化」挑戰中國(圖)
    文章感嘆,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日趨嚴重,「階層固化」所導致的嚴峻社會現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再不可漠視。  近年來,「農民工二代」、「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壟二代」(全家幾代人都在國有壟斷企業)的概念日漸清晰,人們感到改變命運的渠道越來越窄。由社會底層向中間階層以及更上階層流動的難度真的越來越大了嗎?
  • 楊繼繩:警惕社會階層的固化
    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均等,農村和城市,市區和郊區,東部和西部,教育資源差別很大,處於西部的或者農村的孩子很難受到好的教育,在城市裡的邊緣,也受不到很好的教育。  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大學來自農村的生源減少,來自城市的生源增加。從綜合情況看,高等階層的子女比低等階層的子女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和更優越的受教育條件。弱勢階層的子女獲得教育機會要少得多,受教育的條件要惡劣得多。
  • 韓廬讀書 | 《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
    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則認為,儘管工人階級難以實現社會流動的現象與社會結構性因素有關,但是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不同的文化形式才是導致階層固化的直接原因。通過田野調查,他將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對於教育和子女的態度進行了對比,從階級和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文化存在的根本性不同。
  • 工人階級子弟為何子承父業?
    當時知識界普遍認為,公共教育的發展可以使平民子弟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促進階級融合和社會整合。然而,隨後的研究卻發現,公共教育的迅速發展既沒有縮小社會不平等程度,也沒有緩和階層固化的狀況。儘管不同階層的子弟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然而,西方社會中「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代際傳遞現象卻依然如故,資產階級或中產階級子弟往往還是從事資產階級或中產階級的職業,而工人階級子弟也基本上是繼承父業。針對這種現象,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鮑爾斯、金蒂斯、布迪厄等為代表的再生產理論家從經濟或文化再生產的角度進行了研究。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在這一階段,有可能出現兩種發展結果:一種是搞得好,經濟社會繼續向前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另一種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現貧富懸殊、失業人口增多、城鄉和地區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  從根本上說,追求一個合理、公平和開放的社會階層結構,就是追求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協調發展。
  • 愛心人士為正陽農民工子弟學校師生免費做體檢
    9月9日上午,正陽農民工子弟學校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今天我們華康醫院醫務工作者來到農民工子弟學校,免費為師生進行體檢,是想為為全民健康盡點義務。」感謝老師小學六年的培養教育並送來了鮮花,與老師共同分享他們考取大學的幸福時刻,並與四五六年級的學弟學妹們進行了學習交流互動。
  • 喜迎教師節 正陽農民工子弟學校師生收到特別的愛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月9日上午,正陽農民工子弟學校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正陽華康醫院6名醫護人員聯合正陽利民眼鏡店7名專業人員,準備給學校七百多名師生免費進行體溫、血壓、視力等健康檢查。
  • 農民工身份認同研究視角概述
    關鍵詞: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理論視角;城市融入 一、基於制度依賴理論 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的身份制度[1]是造成農民工身份認同和其特殊社會階層的最主要的原因,建立在戶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就業制度、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的不平等,是城鄉差距巨大的最根本原因,
  • 農民工子弟 手繪八冊七巧板教材
    一所學校的用心讓孩子們自己創造美妙世界  一多半的學生是農民工及外來打工者的子弟、家長有固定工作的不足一成、經濟條件普遍困難、文化基礎普遍較差,這就是皇姑區三臺子第四小學的學生現狀。條件所限,學校還不能讓孩子們通過上網去認識外面的世界。王南嘗試再嘗試,終於,她從小小的七巧板中看到了希望。一副七巧板才10元錢,組合在一起卻能演繹出千變萬化的創意世界。
  • 從「農民工二代」到「二代農民工」
    長到十多歲,他們中的大多數,就從「農民工二代」變成了「二代農民工」,始終沒能擺脫「農民」兩字……看到一篇「農民工二代」寫的帖子,寥寥千把字,將「農民工二代」的成長軌跡,表現的清清楚楚——那幾乎是所有「農民工二代」都經歷過的、非常典型的童年生活:城市裡的簡陋「蝸居」,父母的艱辛打拼,借讀學校裡的被歧視……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
  • 專訪丨江濤:美國教育不平等下的階層固化和特權暴力
    有人認為,北大此舉涉嫌歧視,也違反高招規則,但也有人認為,北大有錄取學生的自主權,北大不過放棄了自己的一個招生計劃而已。北大退檔考生一事是否違規也許還需探討,但是此舉引起網友爭議的原因在於,對於一個確保教育公平的國家專項計劃和北大這樣的公立大學來說,此舉違反了教育倫理。其背後顯示的是人們對於教育公平和階層流動的普遍焦慮。
  • 湖南山鄉農民工子弟學校有位臺灣女校長
    李視芳在臺灣有30多年執教經驗,事業穩定、收入豐厚的她從未預料到自己會來到一個「從沒聽過」的大陸山鄉,成為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校長,一晃已是第八個年頭。左:校長室裡掛著李視芳和師生的許多合照;右:李視芳辦公桌的一角擺著她下鄉家訪的照片。
  • 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已經到來的階層教育
    當然同一個城市,不同區域的教育資源分布極為不平衡,市區和郊區差別之大,超出你的想像。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因材施教,和今天提出的素質教育沒有一點相關性,不是說搞搞體育,搞搞文娛就是因材施教,目前我們連所謂的素質教育都很難做到。
  • 【2017116·教育人類學】吳瑩、張豔寧:「玩耍」中的階層區隔——城市不同階層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
    [4]當下,中國城市的中產階層家庭中也上演著與上世紀美國家庭同樣的故事,對中產階級家庭來說,自幼兒園起,送孩子學鋼琴、拉丁舞、圍棋、畫畫、跆拳道各種興趣班成為他們的選擇,往昔幼兒園放學後在小區花園撒歡玩耍、結伴瘋跑的動人場面已漸漸模糊。總之,兒童的玩耍和嬉戲,在當代社會中變成了有目的的、系統化培養、凸顯特定養育理念的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