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身份認同研究視角概述

2020-12-13 人民網傳媒

摘 要:農民工是備受社會科學研究者關注的研究對象之一,農民工對於自身身份的認同直接影響其融入城市的程度。影響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因素複雜而多樣進而導致該問題研究視角的多樣化。本文根據經典社會學理論,將農民工身份認同研究的理論視角分為五類:制度依賴理論、文化融合理論、社會適應理論、社會排斥理論和社會建構理論,並概述相關研究現狀。

關鍵詞: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理論視角;城市融入

一、基於制度依賴理論

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的身份制度[1]是造成農民工身份認同和其特殊社會階層的最主要的原因,建立在戶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就業制度、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的不平等,是城鄉差距巨大的最根本原因,其進而體現在農民工和城市居民在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對於這種不平等的感知深深地影響著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有部分學者認為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分割的經濟結構是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而無論是政府還是個體都沒有改變現行制度的激勵。農民工也就慢慢地放棄了其改變身份的努力[2];也有學者認為是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農民工現在的特殊地位[2]。

針對城鄉二元分割的現狀而導致的影響,李強教授提出了「三元社會結構」,在傳統的城市居民和農民身份外的一種新的身份群體——城市農民工,這類群體與農民相比是一個佔有一定社會資源的群體,但同時也是被排斥於正式的城市居民之外的非正式城市群體。周大鳴教授提出了「二元社區」的概念,他從分配製度、職業分布、消費娛樂、聚集方式和社會心理角度進行分析,認為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體制阻礙了農民工融入城市,導致了城市本地人和外地人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系統。

隨著改革開放和戶籍制度的改革的逐步推進,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也在逐漸的消弱,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在經濟上的身份實現了從農民到工人的轉變,但是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結構並沒有消失,它們的存在使得進入城市的農民對於自我的身份認同出現了困境,可以說,農民工群體在城市中是處於一種游離的狀態。

二、基於文化融合理論

芝加哥學派的代表學者帕克(R.E.Park)通過研究美國著名移民城市芝加哥發現,移民一般要經歷定居、適應和同化三個階段。在剛進入遷入地時,由於不懂或不能熟練掌握當地語言,因而缺乏進入主流社會的通道,他們只能在邊緣地區暫居,通過從事廉價的體力勞動求生。後來他們逐漸地接受主流文化的影響,認同於主流社會族群,進而實現城市的融入。

帕克對於移民身份和文化強調的是與主流文化的融合與同化,也有學者主張「文化多元論」,與「同化論」強調移民對當地主流文化的認同,對原有社會習慣和傳統的拋棄不同,「文化多元論」強調不同群體有保留自己獨特的社會習慣和傳統習俗的權利[4]。

對於進城農民工來說,同樣存在「同化」還是「多元」兩種情況。進城農民工如果在社會交往方面非常積極、與城市居民的交往活躍,以大眾傳媒接觸或者其現實生活中體驗到的「城裡人」為參照群體,從生活方式到消費習慣上對參照群體進行模仿,其最終可能是實現了與城市文化的同化融合。而「多元」的情況其實更為突出,部分進城農民工在進城之後依然保留著家鄉的生活習慣,交往對象也大都是同鄉,這種行為就是在城市裡重建鄉村的生活環境和文化[5]。農民工最主要的社會關係網絡還是其同鄉,主要的社會交往對象也是同鄉,雖然在城市裡工作,但是與城市人有限的交往使得他們選擇保留著家鄉的各種習俗和生活習慣。

三、基於社會適應理論

進城農民工要適應城市社會的生活,可以歸納為經濟、社會文化、自身心理這三個方面的適應。目前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僅僅停留在經濟方面,由於農民工特殊的身份、有限的受教育程度等自身特點,他們無法在社會文化和自身心理方面進一步的適應城市社會,因此逐漸形成的過客心理,使得他們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從而在主觀上更加認同自己的「農村人」的身份[6]。

有學者認為絕大多數農民工僅僅是完成了社會角色(從農民到工人)、資源獲取方式(從依賴土地到不依賴土地)和空間位置(從農村到城市)的改變,而並沒有實現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社會文化和自身心理層面上的轉變,因此他們尚未完全融入城市[5]。

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從事二三產業與第一代農民工主要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相比,他們在資源獲取方式上更加地脫離農村依賴土地的方式,與此同時,他們更多地接觸到新的信息傳播技術、更多地接觸到媒體提供的各種社會文化方面的資訊,他們對於城市的主流社會文化有了更明晰的理解,對於城市現代性有了更多的嚮往,或許這也會促使他們從自身心理方面去改變,進而適應整個社會,但同時鄉土世界、農民工腦海中的想像世界、真實的城市世界和具體的工作生活的實踐世界交互作用、相互影響,這四個世界的巨大差別,新生代農民工能否有效的適應,抑或是這四個世界的巨大差別,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

有學者認為,鄉土性在他們的生活中仍然發揮著較大的路徑依賴作用,獲得一些現代性特徵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適應、融入城市[7]。

四、基於社會排斥理論

社會排斥是一些個體因為地位、能力、社會資源佔有的缺乏或只是因為歧視而無法公正平等地參與社會生產生活活動、處於社會邊緣的過程。社會排斥的種類多種多樣,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排斥,同時也包括個人、群體和空間的排斥。

在農民工研究方面,農民工賴以生存的就業情況是研究的熱點,因為農民工不具備定居城市的身份、缺乏合法的就業資質,往往被阻擋在正規部門勞動力需求的門檻之外[8]。「次級勞動力市場」這個概念就是來闡釋農民工在就業市場方面的社會排斥,中國城市中的二元勞動力市場的隔絕,形成了一個以城市農民工為主體的次屬勞動力市場,這是一種收入低、工作環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勞動力市場。

此外,進城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關係也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以往大部分研究都認為農民工和市民的關係緊張,農民工受到市民的歧視,這也是他們和市民起衝突時非常重要的原因[9]。隨著越來越多的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出臺,加之大眾傳媒的宣傳,農民工和城市居民的緊張關係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除了在就業市場和與城市人交往方面感受到的社會排斥外,部分有孩子的農民工還會感受到子女在受教育問題上的社會排斥。新生代農民工掌握的知識更多,維權意識更強,他們更能感受到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受教育權利、勞工權利等方面的社會排斥,這對於他們對城市市民身份認同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和障礙。

五、基於社會建構理論

「『社會建構』一詞最早是由Berger和Luckmann提出,他們的研究致力於探索社會現實與社會現象被建構或者被創造的方式。現實的社會建構被看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謂的『現實』是根據人們的解釋和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認知行為再生產出來的。[10]」

人的身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中,是一個動態的建構的過程,人的身份認同受各種因素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共同建構起主體的身份認同,正如霍爾所說,「社會學中的身份認同是人、機制和實踐之間交互作用的建構和結果;我們先不要把身份看做已經完成的、然後由新的文化實踐加以再現的事實,而應該把身份視作一種『生產』它永不完結,永遠處於過程之中。」

農民工進入城市,意味著生活的物理空間和場域發生了變化,也就意味著他們自身的身份認同面臨著一個重建的過程,楊嫚通過對武漢新生代農民工手機使用的研究發現,新生代農民工通過使用新的信息技術,來極力使自己擺脫傳統「農民」的形象,並嘗試著建構自我「新生代」的形象[11]。

有學者從「市民權」概念入手,探討城鄉遷移人員成為「非市民」的制度背景和身份建構機制,作者認為,作為中國社會中的第三種身份,「農民工」的被建構和被廣泛認同,既構成了現有「農民工」制度的合法性基礎,也影響了城鄉遷移者的權利意識和利益表達行動[12]。

此外還有很多學者從消費方式與身份建構方面開展研究,有學者通過研究DM雜誌《頭等艙》,發現此類雜誌通過各種消費時代內容的呈現,實現受眾的自我身份想像性的認同[13]。 

參考文獻:

[1] 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第二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 徐林清.我國農民工現象的制度分析[J].嶺南學刊,2002(3).

[3] 周大鳴.外來工與「二元社區」——珠江三角洲的考察[J].中山大學學報,2000(2).

[4] 李明歡.20世紀西方國際移民理論[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5] 江立華.城市性與農民工的城市適應[J].社會科學研究,2003(5)

[6] 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6).

[7] 符平.青年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實踐社會學研究的發現[J].社會,2006(2).

[8] 潘澤泉.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市場排斥與邊緣化研究[J].天府新論,2008(4).

[9] 李強.關於城市農民工的情緒傾向及社會衝突問題[J].社會學研究,1995(4).

[10] 趙曄琴.農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構與空間型構[J].社會,2007(6).

[11] 楊嫚.消費與身份構建——一項關於武漢新生代農民工手機使用的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6).

[12] 陳映芳.「農民工」:制度安排與身份認同[J].社會學研究,2005(3).

[13] 賀豔.DM雜誌:消費時代進行的身份建構——以成都DM雜誌《頭等艙》為例[J].新聞大學,2006(1).

相關焦點

  • 從「剩餘勞動力」到「城市新移民」,農民工問題與研究四十年
    四十年來,伴隨著流動人口和城市化政策的變遷,農民工群體經歷了從被視為社會問題的「製造者」到社會發展的「犧牲者」和「城市新移民」的轉變;同時,農民工研究也依次經歷了「剩餘勞動力」視角、「流動人口」視角、「勞工階級」視角和「城市新移民」視角等四種基本範式的轉變。儘管農民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隨著中國進入「後世界工廠」時代以及城市化步入中後期,未來的農民工問題及其研究如何發展依然值得期待。
  • 【反分裂研究】國家認同危機與認同政治——國家統一的視角
    但是,受國際形勢變換及反分裂鬥爭長期性和複雜性的影響,「臺獨」、「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操弄認同政治並極力顛覆國家認同,其合力乃至聯動效應已嚴重腐蝕了國家統一的認同基礎。維護國家統一,首先要明晰當前國家認同危機的實質及其挑戰,進而需要研究分裂勢力認同政治的機理,從而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國家認同既是分裂勢力操弄與顛覆的核心議題,也是國家統一理論中規範性研究的重點。
  •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湖南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教育質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教師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北京 100871  內容提要:教育實習是幫助實習教師形成專業身份認同的有效契機,實習教師與指導教師的互動是其身份認同形成的重要媒介。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界,跨界族群音樂比較研究和音樂與身份認同之間關係的研究,都是已經在學界醞釀了很長時間,但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學術話題。如今,兩個學術話題在自身範圍內都已經有了不少初步的課題和成果積累,並且進入到必須深化學術議題和展開進一步的學科「跨界」研究新階段。
  • 中產身份認同的評判依據辨析
    兩條認同邏輯:追求優越感與追求滿足感在中間身份認同的定量研究中,大多數學者採用等級測量的方式(如將綜合社會地位分為5個等級或10個等級,請被訪者選擇自己或家庭所處的等級)來考察中間身份認同問題,將「中層認同」等同於「中產認同」,忽視了現代中產階層或者說新中產階層的職業特徵。
  • 科學網—臧克茂的身份認同
    本文謹嘗試對臧克茂的身份認同進行分析,嘗試從中找出他能夠獲得這一系列軍事科技成就的原因,並探索進行科學家學術成長史研究的新視角。 ■黃琨 張春妹 錢琨 臧克茂(1932—) 坦克電氣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知識勞工、身份認同與傳播實踐:理解中國IT程式設計師-虎嗅網
    摘要:基於「知識勞工」的理論框架,本文從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視角探究了在中國小型網際網路公司就業的IT程式設計師的身份認同與傳播實踐。詹茲等人的研究將知識勞工描述為「高端勞動者」也證實了這一點。這類勞動者會將他們的所學用於設計、生產新的產品與服務。雖然以往的一些文獻研究將「知識勞工」看作與體力勞動者相對立的概念,但最近的一部分研究已經不再採用這種二元對立的視角了,而是認為知識勞工可以包含廣泛的職業類別,甚至可以將體力勞動者納入其中。
  • 試論中美體育電影中的身份認同
    通過對20世紀早期中美體育電影作品的淺析,體育電影經過視角認同、經驗認同和精神認同三個方面,引發了觀眾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既使觀眾「觀」有所得,也使體育電影更具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體育電影;身份認同;自我 體育是以人體智力與體力活動為基本手段,依靠人體機能和技能所進行的社會活動,也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
  • 教師身份認同的涵義
    認同是指人的身份感、價值感、意義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是自我認同,即自己對自我狀況、生理特徵、社會期待、以往經驗、現實情境、未來希望、工作狀態等各個方面的一種認識。二是社會認同,即個人擁有關於其所屬群體及該群體身份所伴隨而來在情感與價值觀上的認識。
  • 網絡身份認同抗拒性的建構與消解
    本文採用案例研究、內容分析和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對「屌絲」群體的認同建構進行分析,研究發現:(1)「屌絲」群體的身份認同建構主要基於網絡語言實現,相較於現實的社會階級劃分具有更強的獨立性、複雜性和多元性,群體的泛化現象非常明顯,還會出現與其他群體身份標籤的借用。
  • 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視角
    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視角 2018年11月23日 09: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白麗梅 字號 內容摘要:「語言景觀」這一概念由蘭德裡(Landry)和波伊士
  • 身份認同影響吸菸戒菸行為
    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者對292名被試進行的為期一年的縱向研究發現,應對動機與吸菸身份認同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吸菸者的應對動機越強,就越有可能形成吸菸身份認同。也就是說,一個經常為減輕煩惱或痛苦而吸菸的人,更有可能形成吸菸身份認同,即認為自己是個吸菸的人。這與個體對吸菸的評價有關。
  • 身份認同與制度制定權:反政治社會化行為的解釋機制
    主體包括個體與群體,身份認同可以解釋個體的反政治社會化行為,但是無力解釋更大群體的反  政治社會化集體行動,甚至是整個政治體系的制度變遷。「身份認同就像偏好(preference)一樣,它是從人的普遍的社會交往活動與其他人的生活中產生,對於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使社會關係合法化的共享價值的贊同和反對,產生了多樣性的偏好與身份認同;社會過濾器是偏好的來源,同理,也是身份認同的來源。」
  • 新聞因素理論視角下網民跟帖的態度傾向
    因此本文從新聞因素理論視角出發,以《進城農民工居所》的新聞報導為例,探究造成網民跟帖評論態度傾向不同的原因。 一、新聞因素理論視角下的網絡跟帖 新聞因素在整個新聞系統中運作,既是事件成為新聞的選擇標準,亦是影響受眾跟帖、參與新聞評論的標準。對新聞價值理論的研究表明,媒體用戶在不同的新聞報導之間進行選擇時應用與媒體人相似的選擇標準,新聞因素影響受眾的參與程度和用戶之間的互動性 [2]。
  • 全國總工會: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為認真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並為解決好他們的實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全國總工會成立了由中國工運研究所、全國總工會研究室、基層組織建設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門參加的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組。
  • 身份認同:經濟學中的羅塞塔石碑
    阿克洛夫將社會身份認同理論比作「羅塞塔石碑」,即許多理論都與之有關,只是用不同的語言和分析框架在敘述。只要我們對比、綜合這些相關理論,就能對「身份認同」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傳統中,經濟學是研究最大化個人效用的理論。阿克洛夫指出,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經濟學家已經普遍承認「社會身份認同」會很直接地影響個人效用。以抽菸為例。
  • 告別農民工身份還要多久
    ■關鍵是要讓進城人口有穩定就業、能安居、享受基本公共服務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表示,淡化農民工的身份6年間,讓1億農民工落戶城鎮如何實現?告別農民工身份還要多久?
  • 《語言戰略研究》 | 侍建國:港式粵語及其身份認同功能
    提 要 本文從語言、社會的角度分析港式粵語對港人的區域身份認同作用。表現在4個方面:由言語社區的高度一致而產生的區域身份認同,與內地的高度區域互動,港式粵語對英語詞彙語音上的兼容性,粵語裡保持了一批古漢語詞彙。
  • 公務員面試熱點:「農民工」稱謂改名
    熱點概述  連日來,我國多地醞釀取消或已經取消「農民工」稱謂。1月3日,廣東將加快研究並適時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並建立健全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鎮的制度設計;2011年12月25日,河南中牟縣對優秀務工農民進行表彰,按照常規,現場懸掛的條幅本應是「全縣第二屆優秀農民工表彰大會」,為了消除歧視,讓外出務工農民更有尊嚴,經過一番研究討論,當地把其中的「農民工」三個字換成了「新型合同工人」,這是中牟首次取消「農民工」稱謂。
  • 構建「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主人翁,「大灣區人」應如何構建身份認同感?要讓所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人有屬地認同、情感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感,同時又允許各自特色的存在,形成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大灣區人認同的大灣區特色文化。具有身份認同感的群體會更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大灣區建設服務。《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構建大灣區人身份認同感方面,您有哪些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