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連日來,我國多地醞釀取消或已經取消「農民工」稱謂。1月3日,廣東將加快研究並適時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並建立健全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鎮的制度設計;2011年12月25日,河南中牟縣對優秀務工農民進行表彰,按照常規,現場懸掛的條幅本應是「全縣第二屆優秀農民工表彰大會」,為了消除歧視,讓外出務工農民更有尊嚴,經過一番研究討論,當地把其中的「農民工」三個字換成了「新型合同工人」,這是中牟首次取消「農民工」稱謂。而就在不久前,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也呼籲社會慎用「農民工」這一稱謂。
除了這兩個地方,其他城市例如浙江平湖,也已將農民工統稱為「新居民」,並成立新居民事務局……
相關評論
@河南省商業研究所名譽所長馮宛平認為:要改變農民工現在的弱勢地位,既需要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能夠促進他們享受到應有權利的舉措,也需要一些類似改變「稱謂」這樣的「面子工程」,呼籲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群體。「消除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和社會排斥的關鍵,說到底要促進社會公平,『裡子』、『面子』都要做足。」「畢竟,改變稱呼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說明各地政府正在試圖消除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和社會排斥,努力讓農民工群體融入當地社會。」他認為,隨著戶籍改革和社會的發展,「農民工」將會逐漸融入到「工人」的隊伍之中,這個稱謂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歷史使命。
@《要給農民工改名,更要讓他們活得有尊嚴》:「農民工」不過是一個稱謂,問題的根源在於社會歧視。如果農民工跟城市居民一樣有尊嚴,能平等地享受一個城市居民應有的權利,那叫什麼還有什麼意義嗎?稱謂本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如果一個農民工,具有了城市工或白領的稱呼,卻沒有相應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作保障,徒有其表的稱呼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從現實來講,加大對農民工的關心愛護,還農民工應有的尊嚴,遠遠比改稱謂更加重要。
@《改「農民工」稱謂先來完善保障機制》:農民工作為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背後主要是勞動權益保障方面的缺失。不但用工單位不給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而且有時正常工資都拿不到。每逢歲末年關,有關「農民工討薪」的新聞層出不窮,農民工討薪無門,各地紛紛上演「裸體討薪」、「自殺討薪」等討薪鬧劇。付出勞動獲得報酬,本應天經地義,可一旦發生在農民工身上,就變得遙遙無期了。設想一下,農民工拿到工資都如此艱辛,其他的待遇及保障就更談不上了,比如就醫、子女就讀、社保等關乎民生的問題。取消「農民工」稱呼原本無關緊要,關鍵還是要從完善保障機制入手,徹底提高農民工的工資待遇,讓他們同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和人格尊嚴,只有以這些作為前提,取消「農民工」稱呼自然會水到渠成。說到底,對農民工待遇及地位的提升,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不僅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也是回歸社會公平公正的重要舉措。
@《給農民工尊嚴和權益比改名更實惠》:「農民工」的稱謂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表象,這個符號所代表的群體才是實質,如果農民工群體的權益不能得到足夠尊重和保障,單純更改「農民工」的稱謂,只是改了一個符號而已,新的符號依然是不光鮮的,依然是不受歡迎的。所以說,善待農民工不能寄望於給農民工改一個多麼雅致好聽的名字,農民工改名其實只是浮雲,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充分兼顧社會公平,依法保障維護農民工群體的權益,給予農民工勞動尊嚴、勞動公平、勞動安全和勞動利益,農民工群體的尊嚴和權益有了保障,「農民工」的稱謂自然就會變得響亮給力。
模擬題
目前,我國多地已經開始醞釀取消或已經取消「農民工」稱謂。有些地方將其改為「新居民」、「新型合同工」等稱號,對此,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