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社會階層流動的秘密

2020-12-16 財經記者圈

編者按:無論你承不承認,接不接受,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分層級的。處在較高層級的人比處在較低層級的人,擁有更多的社會權利。不過,社會階層是可以流動的。那怎麼才能流動呢?今天的文章來自YouCore,本文作者認為,社會地位分兩種:一種是先賦地位,一種是自致地位,先賦地位是在我們出生時就決定的,那麼,很顯然,想要社會階層流動,必然得通過自致地位的實現。

作者|繆志聰,YouCore產品總監,原載於YouCore(id:YouCore)

1

選擇大城市,還是回歸小城市,這是個永恆的對抗性辯題。每幾個月總有幾天要被全民拿出來重新討論一次。

大多留在大城市的人,內心深處,會習慣性看不起生活在小城市的人,認為他們是溫水青蛙,不思進取。而小城市的人,則會給大城市的人貼上略帶俯視的標籤,比如「蝸居」、「加班狂」,或者再加個文藝性的字眼——「孤獨」。

但其實,大部分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會羨慕,或者嚮往過彼此的另一種生活。

Selena是我太太的大學校友,畢業後去了揚州一所重點小學當老師。今年學校放寒假,便到魔都玩了一陣。恰好住在我家裡,於是太太和我便帶她到徐家匯和老城區轉了一圈。看著白領們出入於高檔的寫字樓,再加上老弄堂裡的磚瓦紅牆,樓閣小房,她十分歡喜。前段時間才知道,她回去沒多久就把從事了近10年的工作給辭了。所謂,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

不僅僅是Selena,我們很多人也一樣,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時,會糾結到眉毛打結。只不過有人最終邁出那一步,可能最終發現也不錯如此;也有人始終沒有邁出,活在了自己的「當年」中。

但是,選擇大小城市真的是選擇不同的人生方式嗎?

選擇大城市時說:

我每一次呼吸都是夢想的味道;可以吃最好的日料,穿最時髦的衣服,走路帶風地路過北廣場;未來的可能性是,正無窮。

選擇小城市時說: 

我有時間看書、養花、做飯,然後懶懶地睡個午覺;早餐吃豆漿油條,處處與人為善,走路也暖暖地慢;未來的可能性是,做自己。

實際上,無論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是在選擇可能性。也就是著名社會學思想家韋伯提出的「生活機會」(life chance):個體可能獲得的成就,是以其所處的社會地位與其所能得到的資源為基礎的。

換句話說,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是在選擇社會地位。

2

先賦地位or自致地位

無論你承不承認,接不接受,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分層級的。有些人處在較高層級,有些人處在較低層級。處在較高層級的人比處在較低層級的人,擁有更多的社會權利。不過好在我們不是奴隸制,也不是種姓制,社會階層是可以流動的(只是,比較難而已)。

那怎麼才能流動呢?

人的社會地位分為兩種:先賦地位和自致地位。先賦地位是在我們出生時就決定的,那麼,很顯然,想要社會階層流動,必然得通過自致地位的實現。

一談到自致地位的實現,很多人就認為一定要去大城市。這是個天大的誤區。當年的「小漁村「深圳,「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上海浦東,今天房價瘋漲的雄安新區,不都是小城市起步嗎?拓荒者們同樣可以在那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我的一個校友,上海本地人,剛畢業就被輝瑞錄用了,工作地點在蘭州,1萬多的工資在蘭州過著神仙般的生活,跳槽的時候更是因為輝瑞這個標籤,電話被獵頭打到爆。

小城市的安逸生活,加上國際名企的成長環境,簡直完美。

但是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好處,前幾天在網約車上,跟開車的年輕小哥聊起來了。

他父母是湖南小縣城的普通工人,前幾年剛剛下崗失業,家裡靠經營一個小賣鋪維持生計,沒什麼積蓄。

「老家沒有什麼大企業,公務員肯定也考不上,做生意吧,又沒有本錢。只能做一些工資很低的工作,別人說小城市安逸,小城市那些不太好的工作崗位,除了工資低,制度還不健全,工作環境差,假期都沒有,」他撓頭解釋,「只好來深圳求發展。在大城市,再怎麼樣,一個月工資剩下錢的都比老家一個月的總工資高。」

想要提升自己的自致地位,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正視自己的先賦地位。很多人談起小城市,一副說回就能回的樣子,事實上,小城市也並不是你想回就能回的去的。要正視自己所處的位置,否則就會變成:回不去故鄉,離不開城市。

3

如何提升自致地位

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先賦地位只能聽天由命,自致地位的實現可以從3方面努力:

1、物質或經濟資源:你擁有什麼

經濟地位決定上層建築,要實現自致地位的提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積累更多的財富。

但這裡往往會有一個誤區,有些人進出高檔寫字樓,血拼奢侈品,朋友圈發的都是環遊世界,瞬間會覺得逼格滿滿,有一種躋身上層社會的錯覺,消費主義也在不斷地放大大家的這種幻覺,殊不知隨著物資資源的不斷豐富,消費越來越趨於民主化,想通過炫耀式的消費,符號化的商品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2、社會資源:你認識誰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的發展離不開人脈關係。小城市講究關係,大城市比較公平,如果大城市有關係,會更加公平。

健康的人脈關係,就像舒婷在《致橡樹》中寫的那樣,任何一方都不會是攀援的凌霄花,也不是痴情的鳥兒,而是下面詩中所寫的狀態: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互惠互利是可持續發展的人脈關係的基礎。你和某人相識,打過招呼,甚至一起共進晚餐,並不代表這就是你的人脈資源。就像《紙牌屋》裡面的一句話:當你接近權力的時候,會誤認為自己就是其中一部分。

3、文化資源:你知道什麼

提升自致地位的關鍵是文化資源,也就是你知道什麼,你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

最近很火的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在採訪中說道:

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你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麼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社會階層間的流動,佔比最大的障礙就是文化資源的差別。在「階級固化」這個詞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伴隨而來的還有一句話:「貧民階層的教育是規矩,中產階級的教育是才藝,精英階層的教育是決策。」上層社會孩子所繼承的,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耳濡目染帶來的精神財富——思維方式。

規矩的教育,傳統K12做的很好;才藝的教育,現在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但是思維的教育及訓練,有嗎?有,但是落到實處的非常少,這也是我和王世民老師一起設計YouCore核心力系列課程的初衷。

4

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本質上大家選擇的是社會地位,哪兒高去哪兒,但是社會地位卻不僅僅是用大小城市來衡量的。

人的社會地位分為兩種:先賦地位和自致地位,先賦地位只能聽天由命,自致地位的實現可以從3方面努力:

1、物質或經濟資源:你擁有什麼;

2、社會資源:你認識誰;

3、文化資源:你知道什麼。

相關焦點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但是,不論這是對社會空前壓力的反抗還是個體的生活的焦慮,都無法阻止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社會階層向下流動的危險徵兆。在筆者看來,正是向社會下層流動的危險跡象才導致了人生缺乏熱情和個體的社會焦慮。試想,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通過奮鬥和努力都有向上流動的可能,誰會主動處於「下流社會」呢?相反,如果通過奮鬥和努力,還看不到向上流動的光明和希望,恐怕就只能導致個體焦慮的出現。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就此,我們構建起「階層固化」話語列表,利用其在百度的被檢索熱度來生成各省歷年「階層固化」關注度指數,並將其與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8-2012)的流動感知數據及統計年鑑資料相匹配。基於省域面板數據的多模型分析揭示了「無關的流動感知」這一重要現象:當代中國公眾基於自身經歷的代內流動感知和代際流動感知,與「階層固化」關注度均沒有負向的統計關聯。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 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應該看到,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下社會階層日趨固化的現實,讓更多的學子們在高考的這條通道裡一爭高低。    「社會階層固化,是指下一階層往上一階層流動的機會變少了,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受阻。」中國社會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社會階層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學關注的焦點所在。
  •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裡,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但在解釋社會流動——即在解釋社會成員從一個階層流向另外一個階層的時候,也會堅持兩個重要的維度:其一是代內流動,即一個社會成員自己從初始社會階層向現在所在的社會階層的流動;其二是代際流動,即一個社會成員與其父輩相比是否發生了階層流動。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2004年7月,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幹部的子女當幹部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網絡和紙質媒體紛紛以類似的標題來概括這份報告。人們很容易回想起3年前課題組出版《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時,提出的「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所引發的熱烈爭論。
  •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祁濤 2014-08-07 12:29 來源:澎湃新聞
  • 階層流動與消滅階級的辯證法
    編者按:一個多月前,小號發表了《不要世襲,不要科舉,要一個新時代》一文;三天前,少年中國學社就「高考與社會流動性」的話題舉行了討論活動。部分社員在坐而論道之餘,不禁激揚文字,著文立言。各抒己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號現將一位社員的見解發表如下,並將《新世代》一文一同附上,供各位讀者評議。一、「阿瑪尼少年」與社會流動性這裡首先強調,我是把「阿瑪尼少年」當作一種社會符號來看待的。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婚姻的社會階層流動是否已被堵死?
    由此,引發我思考一個問題:   咱們的新婚姻法,對於財產是什麼樣的態度,是否已經堵死了通過婚姻改變社會階層的通道?   婚姻是最好的社會階層上升的通道,沒有之一。   2001的婚姻法修改後,這條通道就被堵死了。   再加上這些年來,房價的不斷攀升,才出現了結婚前要不要給女方買房的爭議。
  • 階層流動的中國局-虎嗅網
    秦國建立一整套「無軍功者不受爵」的制度,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階層的快速流動,不管你有沒有知識,有沒有背景,只要殺的人夠多,你就可以出將入相。從本質上說,秦人之勇猛,正源於這種激勵,強社會階層流動的秦國,自然戰勝了弱社會階層流動的關東各國。從秦到隋唐,人事制度幾經興替,最終導向平民化的科舉制。
  • 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形式——高考!
    最近,一直在思考社會階層的問題,既然沒有太專業的知識來理解,也未拜讀過任何深層次的書籍,所以還是就個人體驗來談一談高考!高考的前身就是科舉制度吧,就算不是也沒有關係,這兩種制度都是相對公平的向上流動的重要方式。看看範進中舉前後的生活境況、社會地位和考入985、211和普通院校的差別就知道這機制有多麼的重要了。
  •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起著流動社會階層作用,使社會階層不被固化
    士大夫階層不再被一些特定的氏族掌控,士大夫由於地位不穩,對於君主的依賴性增強,中央集權的專制體製得到有效保障。 讀書被提到一個神聖的位置上,受到廣泛的重視,在這一情況下,中華民族由崇武變為崇文抑武, 其次,官本位的思想在科舉製作用下逐漸主導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國人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模式。
  • 社會流動
    1949年至1956年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係的重塑。1966年至1977年社會流動的失序。1978年至1991年社會分化與流動模式的轉換。1992年以來新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初步成型。通過政策和制度建設,鼓勵社會成員奮發努力,發揮後致性社會流動機制的作用。實行社會流動和社會評價中的績效原則,建立公平的競爭機制,並實施有力的監督機制來保障社會公平的實現。
  • 社科院:中國社會的十大階層
    超過半數的人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對中國社會的分層結論  本報記者 方奕晗  超過一半(56%)的公眾認同中國社科院課題組對中國社會的分層結論,64%的公眾表示他們本人有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意願,這是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於2004年8月3日開始進行的一項題為「你屬於中國社會哪個階層?」的在線調查得出的結論。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以至有學者質疑:誰偷走了中國的中產階層。孟子曾經說過:「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