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社會階層流動是否已被堵死?

2020-12-16 騰訊網

  作者:吳傑臻律師,廣東廣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暨高級合伙人,著名家事律師,廣東省法學會婚姻法研究會理事。

  前段時間一對蕭山情侶婚前的聊天記錄上了微博熱搜。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話內容概括來說就是:

  在結婚前,女方要求男方一定要全額買一套400萬的房子,才肯結婚。

  男方表示父母沒那麼多錢,希望可以貸款買一套。

  但女方認為男方沒有擔當,嫁給他還要一起背負300萬的債務。

  所以,他們就鬧掰了……

  婚前買了房子才肯結婚,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

  可是,買了房子,剛結婚沒多久就離婚的新聞,更是多不勝數。

  由此,引發我思考一個問題:

  咱們的新婚姻法,對於財產是什麼樣的態度,是否已經堵死了通過婚姻改變社會階層的通道?

  1993年的司法解釋,是這樣規定的:

  一方婚前個人所有的財產,婚後由雙方共同使用、經營、管理的,房屋和其他價值較大的生產資料經過8年,貴重的生活資料經過4年,可視為夫妻共同財產。

  只要女人嫁入家境較好的家庭,4年不離婚,婚前貴重的生活資料就成共同財產了;8年不離婚,婚前的房產就成共同財產。

  這應了一句話,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婚姻是最好的社會階層上升的通道,沒有之一。

  2001的婚姻法修改後,這條通道就被堵死了。

  再加上這些年來,房價的不斷攀升,才出現了結婚前要不要給女方買房的爭議。

  2013年,最高法出臺第三個司法解釋。

  第七條規定,婚後父母出資為子女購房,寫子女名下的,屬於對子女的個人贈予。

  第十條規定,婚前一方按揭購房,寫自己名字,離婚後該房屋屬於個人財產。

  這兩條規定,進一步堵死了低層的人群通過婚姻獲取高層人員家庭財產的通道。

  正因為這些規定,我們才看到那麼多(尤其是女方)要求男方家庭買房並寫上女方名字的新聞事件。

  蕭山情侶事件也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結婚前是否給女方買房,我想講三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正如蕭山情侶那樣,男方家庭出資了800萬在北京買了套房子,寫上女方名字,孩子出生後,男方家庭嫌棄女方不做家務、不照顧孩子,埋怨取了個皇太后,而不是賢內助,一年後就鬧著要離婚。離婚時,男方想拿回800萬給父母,女方則諮詢我是不是整套房子都歸她所有。這類型的案件,我遇到過很多。

  第二個現象則相反,男方父母給男方出資買了兩套房子,女方則放棄了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原本兩套房子都屬於共同財產,2013年司法解釋出來後,女方就一分錢都分不到。離婚時,因為沒錢沒工作,不僅分不到房子,連孩子撫養權都爭不到,被掃地出門。

  第三個現象是我自己這類型的婚姻,結婚的時候既不要男方父母的錢,也不要女方父母的錢,裸婚。結婚後,靠雙方的努力買房買車,大家平等相處,相安無事,誰也不會覺得依賴誰。

  這是在新婚姻法、高房價和高離婚率的背景下產生的現象。

  跨社會層次聯姻時,有人需要房子來獲得婚姻的安全感,有些人則擔心婚姻的不安全導致財產的流失。這對無法調和的矛盾,則容易導致婚姻交易的失敗。

  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這種婚姻階層的流動。

  那麼,婚姻的社會階層流動真的被堵死了?

  在我看來,真正被堵死的是想通過婚姻不勞而獲的通道

  通常來講,社會階層有三個維度:財富、權力和聲望。

  當一個人進入一個具有權力和高聲望的家庭裡,財富則只是這兩種資源的附屬品。

  通過婚姻的身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權力和聲望。充分利用這兩種資源,財富則不在話下。

  鄧文迪就是闡釋依靠自身努力的前提下,通過婚姻達到人生進階最好的例子。

  我們不妨看看這位被打上「傳奇式中國女人」標籤的女性的人生履歷:

  鄧文迪,1968年出生,父親是廣東東莞人,母親是山東濟南人。

  1985年,也就是17歲,考入廣州醫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廣州醫科大學」)。

  1987年,結識了一對來自美國加州的夫婦——Cherry和他的太太。鄧文迪教Cherry太太漢語,Cherry夫婦教她英語口語。(從此就可看出,鄧文迪擅長資源交換,勇於提升自己。)

  1988年2月,鄧文迪在Cherry夫婦的幫助下獲得學生籤證,進入了加州州立大學學習。(Cherry夫婦甚至讓鄧文迪和他們的小女兒住在一個房間裡,並資助她的學習費用。鄧文迪人際交往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1990年2月,53歲的Cherry和妻子離婚後不久,和22歲的鄧文迪登記結婚。從此鄧文迪有了美國國籍由此,鄧文迪實現階層的第一次改變。

  1992年9月,鄧文迪和Cherry維持了兩年七個月的的婚姻走向盡頭,雙方離婚。

  1996年,鄧文迪從耶魯大學商學院獲得MBA學位後回香港發展。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鄧文迪旁邊坐著的恰巧是默克多新聞集團董事Bruce Churchill——飛機還沒有落地香港,鄧文迪就說服了他順利謀到了該集團旗下衛星電視公司總部實習生的工作。

  1998年初,鄧文迪作為翻譯隨同默多克一起出行上海——就是說,入職兩年,鄧文迪就爭取到了給集團總裁當翻譯的機會

  1999年6月,鄧文迪和默多克在紐約舉行了婚禮——從此鄧文迪成了世界報業大亨的夫人,一舉成為世界名人——鄧文迪那年31歲。至此,鄧文迪完成了她人生中第二次階層的飛躍。

  2011年,默克多在一次英國議會上受到電話竊聽質詢,一名抗議者闖入,試圖向默克多扔東西,被鄧文迪當場打了幾巴掌——鄧文迪由此聞名英國媒體。2011年1月1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舉行中國晚宴,鄧文迪和成龍等中國名人一道作為受邀嘉賓出席。

  2013年11月,報業大亨默克多與鄧文迪正式離婚——長達十年的婚姻讓鄧文迪獲得了巨額補償——鄧文迪那年45歲。

  ……

  我們回顧鄧文迪的一生,每一次婚姻都上一個人生臺階。這些都不是僅靠婚姻這個身份完成的,而是每一段婚姻中她都在努力形成自己的資源和價值,而不是靠婚姻不勞而獲。雖然鄧文迪的一生充滿非議,但不管怎樣她告訴世人一個道理:

  想通過婚姻獲得一勞永逸的階層上升,那是痴人說夢。

  婚姻是一個通道,飛躍還得靠自己。

  婚姻不是救世主,房子更不是。

  婚姻若是不在了,你還能讓自己過得更好嗎?

  正如第一個現象,因為結婚時就已經不對等,人家給她房子,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人家希望娶一個結婚生子的賢內助,而不是取一個皇太后回家。若不是完全依賴型的夫妻關係,婚後必定無法接受這種不對等的關係。

  而第二種依賴性的婚姻關係,女方的命運又完全掌握在男方手中,離婚時即使不掃地出門,分到一套半套房子,又如何保障後半輩子的生活?

  若你想清楚這一點就會明白,房子救不了你,也救不了你們的婚姻。

  完

相關焦點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內容提要:學界對當代中國社會是否已經「階層固化」存在分歧,亦缺乏明晰的科學檢驗方法。本文考察公眾對自身階層流動情況的感知和對「階層固化」話語關注之間的關聯,以對這一命題進行實證檢驗。我們認為,如果「階層固化」漸已成為社會現實,那麼在宏觀層面,過低的流動率會使得公眾總體的自我流動感知惡化,觸發人們對「階層固化」的關注:流動感知越向下,固化關注度就越高。反之,如果「階層固化」並非現實而只是一種預警,社會流動率並沒有降低到危險點,那麼公眾對「階層固化」的關注和自身的流動感知就不會存在關聯。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但是,不論這是對社會空前壓力的反抗還是個體的生活的焦慮,都無法阻止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社會階層向下流動的危險徵兆。在筆者看來,正是向社會下層流動的危險跡象才導致了人生缺乏熱情和個體的社會焦慮。試想,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通過奮鬥和努力都有向上流動的可能,誰會主動處於「下流社會」呢?相反,如果通過奮鬥和努力,還看不到向上流動的光明和希望,恐怕就只能導致個體焦慮的出現。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網友對階層固化的理解,更多顯示的是對社會分層意義的流動渠道是否閉合的擔憂。經典社會學布勞-鄧肯社會地位獲得模型,是將父親的教育資本和父親的職業地位作為自變量,然後去預測子女的教育資本與子女的職業地位的。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 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應該看到,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把社會成員按某種標準進行區分,並通過這種區分來透視社會結構的性質和主要特徵,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一種傳統,這種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社會學研究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相關調研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國社會階層封閉化程度逐漸提高,表現為階層固化的邊界變得更為固定了。階層固化暴露出的隱憂    李春玲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說,社會學學術上並沒有階層固化這個詞彙。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2004年7月,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幹部的子女當幹部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網絡和紙質媒體紛紛以類似的標題來概括這份報告。人們很容易回想起3年前課題組出版《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時,提出的「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所引發的熱烈爭論。
  •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裡,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祁濤 2014-08-07 12:29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一文看懂社會階層流動的秘密
    編者按:無論你承不承認,接不接受,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分層級的。處在較高層級的人比處在較低層級的人,擁有更多的社會權利。不過,社會階層是可以流動的。那怎麼才能流動呢?今天的文章來自YouCore,本文作者認為,社會地位分兩種:一種是先賦地位,一種是自致地位,先賦地位是在我們出生時就決定的,那麼,很顯然,想要社會階層流動,必然得通過自致地位的實現。
  • 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形式——高考!
    最近,一直在思考社會階層的問題,既然沒有太專業的知識來理解,也未拜讀過任何深層次的書籍,所以還是就個人體驗來談一談高考!高考的前身就是科舉制度吧,就算不是也沒有關係,這兩種制度都是相對公平的向上流動的重要方式。看看範進中舉前後的生活境況、社會地位和考入985、211和普通院校的差別就知道這機制有多麼的重要了。
  • 階層流動與消滅階級的辯證法
    一旦搞素質教育,學生在學校中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發展的多維度標準;但是,窮人的孩子只有幫襯家裡操持家務的低等素質,而富人的孩子卻能被培養出文學、藝術、體育等多方面的高級素質,這便實現了「他們的」全面發展。總之,有賴於這些時興的政策,中國社會已經處在了如此這般的窘境,即底層學生成為優秀學生的可能性愈來愈小!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正確看待社會流動問題
    中國社會是否出現階層固化現象,這是近年來許多人比較關注的問題。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擔心自己向上流動的渠道變窄、未來發展的空間受限,害怕在機會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對待。那麼,當前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社會流動問題? 對社會流動的判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
  • 階層流動的中國局-虎嗅網
    秦國建立一整套「無軍功者不受爵」的制度,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階層的快速流動,不管你有沒有知識,有沒有背景,只要殺的人夠多,你就可以出將入相。從本質上說,秦人之勇猛,正源於這種激勵,強社會階層流動的秦國,自然戰勝了弱社會階層流動的關東各國。從秦到隋唐,人事制度幾經興替,最終導向平民化的科舉制。
  • 中國社會流動已進入相對平穩階段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保住已經獲得的社會地位,並且希望還能更上一層樓,這是人之常情,因為地位越高獲得的資源也越多,生活水平越高。但是高階層社會地位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不可能無限供給。因此,地位上升總是有限的,而且階層地位越高,上升越難,會受到各種制度性障礙的約束。  社會階層流動存在兩種模式,即跨階層流動或長距離流動和臺階式(漸進式)流動或短距離流動。
  •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起著流動社會階層作用,使社會階層不被固化
    士大夫階層不再被一些特定的氏族掌控,士大夫由於地位不穩,對於君主的依賴性增強,中央集權的專制體製得到有效保障。 這種選官範圍過小的局面在科舉制實施後有了重大變化,從而形成了輕門第,重才學的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任人唯賢。 因而,科舉制的出現,為下層知識分子,當時的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階層也能在機會相對均等的條件下,入選問官吏,形成個人地位的上升,進而形成社會階層的流動。
  • 中國家庭 | 哪些社會因素影響流動女青年未婚先孕
    在這個過程中,性觀念的開放以及社會文化中諸多不利因素讓流動女青年的婚前懷孕率不斷上升。通過分析2017年湖北流動人口監測數據,發現這一亞群體的婚前懷孕率整體上超過了40%,說明流動女青年的婚前懷孕現象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本文借鑑社會學的理論視角,提出婚姻匹配和個體社會化兩個社會機制來解釋影響流動女青年婚前懷孕的可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