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旨在討論美國中上層階層構成及其擴大後所產生的影響。
美國中上層階層的界定
在西方,階級(class)是一個比較含糊的概念,缺少明確無誤的定義,對如何確定其內涵和外延西方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他們的分析與馬克思階級分析不是一個含義,而是階層含義。譬如,確定一個人的階級屬性時,是應該僅僅考察其經濟收入呢,還是也應同時考慮經濟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受教育程度、職業性質、文化修養、藝術品位和朋友圈子等。以英美兩國為例,英國人受封建貴族思想影響,階級觀念歷來十分濃厚,一個人縱使家產萬貫,只要其語言粗俗、發音走調、文字使用不規範,無論多麼富有,他都無法進入上流階層。
美國本是個「暴發戶」性質的國家,對階級問題不像英國那樣看重。長期以來,美國人強調平等理念、試圖淡化階級觀念。歷屆美國總統都強調美國不僅應該「沒有窮人」,而且應該「一代比一代更加富有」。在美國人看來,即使美國存在階級,它也不是歐洲國家那種世襲化階級,而是一種流動變化的階級體系。用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馬克斯·勒納(Max Lerner)的話講,美國階級制度是一種開放性制度,各階層邊界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上下層之間呈流動狀態。姑且不論這些論述是否正確,這種觀念在美國頗有市場,已然成為一種「迷思」(myth)。正是源於這一「迷思」,絕大多數美國人傾向於贊同「美國社會不存在階級」(a classless society)的觀點。
更為有趣的是,鑑於美國曾具有較高的社會流動性,絕大多數美國人都傾向於把自己歸入中產階級行列。2014年的一份調查顯示,85%的美國成年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實際上,美國人的中產階級概念十分寬泛。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5年12月發布的報告為例。若以三口之家為計算單位,年收入在4.2萬美元至7.3萬美元之間的家庭都屬於中產階級。同年,中產階級五口之家年收入區間則在5.4萬至16.2萬美元之間。
在這個如此寬泛的中產階級範疇內,大多數美國人不願把自己列入「上層階層」(upper class),而更傾向於把自己看作「中上層階層」(upper middle class)。譬如2014年,自認「上層階層」的人數比例約為1%,而自定位「中上層階層」的為13%。這些數據比例與美國社會學家對中產階級、中上層階層和上層階層的分類大致相同。美國社會學家考察中上層階層時,傾向於查看兩個因素,一是收入,二是職業。根據這兩個指標,他們認為美國中上層階層人數佔就業人群的15%—20%,且主要為專業人員。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理察·裡維斯(Richard V. Reeves)根據家庭經濟收入而非個人自我定位,把美國中產階級人群分為三個等級:中上層(20%)、中層(40%)、中下層(40%),並以此為依據提出,從整體上來看,美國中上階層收入呈增長趨勢,這是造成美國收入差距拉大和經濟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