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旨在討論美國中上層階層構成及其擴大後所產生的影響。

  美國中上層階層的界定

  在西方,階級(class)是一個比較含糊的概念,缺少明確無誤的定義,對如何確定其內涵和外延西方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他們的分析與馬克思階級分析不是一個含義,而是階層含義。譬如,確定一個人的階級屬性時,是應該僅僅考察其經濟收入呢,還是也應同時考慮經濟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受教育程度、職業性質、文化修養、藝術品位和朋友圈子等。以英美兩國為例,英國人受封建貴族思想影響,階級觀念歷來十分濃厚,一個人縱使家產萬貫,只要其語言粗俗、發音走調、文字使用不規範,無論多麼富有,他都無法進入上流階層。

  美國本是個「暴發戶」性質的國家,對階級問題不像英國那樣看重。長期以來,美國人強調平等理念、試圖淡化階級觀念。歷屆美國總統都強調美國不僅應該「沒有窮人」,而且應該「一代比一代更加富有」。在美國人看來,即使美國存在階級,它也不是歐洲國家那種世襲化階級,而是一種流動變化的階級體系。用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馬克斯·勒納(Max Lerner)的話講,美國階級制度是一種開放性制度,各階層邊界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上下層之間呈流動狀態。姑且不論這些論述是否正確,這種觀念在美國頗有市場,已然成為一種「迷思」(myth)。正是源於這一「迷思」,絕大多數美國人傾向於贊同「美國社會不存在階級」(a classless society)的觀點。

  更為有趣的是,鑑於美國曾具有較高的社會流動性,絕大多數美國人都傾向於把自己歸入中產階級行列。2014年的一份調查顯示,85%的美國成年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實際上,美國人的中產階級概念十分寬泛。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5年12月發布的報告為例。若以三口之家為計算單位,年收入在4.2萬美元至7.3萬美元之間的家庭都屬於中產階級。同年,中產階級五口之家年收入區間則在5.4萬至16.2萬美元之間。

  在這個如此寬泛的中產階級範疇內,大多數美國人不願把自己列入「上層階層」(upper class),而更傾向於把自己看作「中上層階層」(upper middle class)。譬如2014年,自認「上層階層」的人數比例約為1%,而自定位「中上層階層」的為13%。這些數據比例與美國社會學家對中產階級、中上層階層和上層階層的分類大致相同。美國社會學家考察中上層階層時,傾向於查看兩個因素,一是收入,二是職業。根據這兩個指標,他們認為美國中上層階層人數佔就業人群的15%—20%,且主要為專業人員。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理察·裡維斯(Richard V. Reeves)根據家庭經濟收入而非個人自我定位,把美國中產階級人群分為三個等級:中上層(20%)、中層(40%)、中下層(40%),並以此為依據提出,從整體上來看,美國中上階層收入呈增長趨勢,這是造成美國收入差距拉大和經濟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焦點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我們認為,如果「階層固化」漸已成為社會現實,那麼在宏觀層面,過低的流動率會使得公眾總體的自我流動感知惡化,觸發人們對「階層固化」的關注:流動感知越向下,固化關注度就越高。反之,如果「階層固化」並非現實而只是一種預警,社會流動率並沒有降低到危險點,那麼公眾對「階層固化」的關注和自身的流動感知就不會存在關聯。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許多人認為,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當中國中間階層達到人口總量的40%左右,社會就進入基本穩定的狀態。   但在實踐中,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的發育遠未像預設的邏輯有效展開,其總體比例依然較小。在分化還不充分且尚未定型的情況下,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
  • 楊繼繩:警惕社會階層的固化
    「社會階層固化」的話題再次浮出水面。而新華社原高級記者楊繼繩的《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一書最新修訂本近日出版,該書對農民、農民工、工人、私有企業主、知識分子、官員等社會群體進行了分析。  為此,本報記者圍繞「社會階層的流動與固化」專訪楊繼繩。
  • 不是階層固化,而是你的階層固化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階層固化的含義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就稱為階層固化。早就有學者發出警告,21世紀中國的社會階層流動已經呈現出同代交流性減弱,代際遺傳性加強的趨勢,「拼爹遊戲」、「官二代」、「貧二代」和「蟻族」都是階層固化的產物。現在越來越多的事情都被【物化】了比如,婚姻裡面,有錢就有選擇權支撐選擇的是能力,而能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錢。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
  • 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下社會階層日趨固化的現實,讓更多的學子們在高考的這條通道裡一爭高低。    「社會階層固化,是指下一階層往上一階層流動的機會變少了,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受阻。」中國社會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社會階層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學關注的焦點所在。
  • 中國已經形成階層固化?
    美國社會大致分為精英階層、中產階層、貧窮階層,而且這三個階層基本已經固化了。假如你現在處於貧窮階層,那你的上幾代和你的家族後代可能一直都在這個階層,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子承父業。 中國是什麼情況呢?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MBA中國網訊】社會階層是流動還是固化的判斷標準是什麼?造成流動或固化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網友對階層固化的理解,更多顯示的是對社會分層意義的流動渠道是否閉合的擔憂。經典社會學布勞-鄧肯社會地位獲得模型,是將父親的教育資本和父親的職業地位作為自變量,然後去預測子女的教育資本與子女的職業地位的。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該報告接著指出,韓國不僅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而且 「社會的階層流動性較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大衛·利普頓2015年2月4日在出席首爾大學的一場研討會時也指出:「韓國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非常困難,中產階層正在崩潰。」  2010年8月,韓國開發研究院(KDI)公布了近10多年間韓國社會上流階層、中產階層、貧困階層家庭比率變化的分析資料。
  •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起著流動社會階層作用,使社會階層不被固化
    士大夫階層不再被一些特定的氏族掌控,士大夫由於地位不穩,對於君主的依賴性增強,中央集權的專制體製得到有效保障。 在科舉制的帶動下,整個社會被讀書應考的濃厚氛圍所籠罩,從而形成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形成了我中華民族對於讀書仕進的崇尚。
  • 有效解決階層固化問題,才能擴大中產階級數量,構建小康社會
    階層是指由於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等因素不同而形成的社會集團,本質上是作為一定所有制形式和勞動方式的產物。階層劃分主要受收入狀況及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影響,在一定階段還受意識形態影響。我國傳統意義上的階層劃分,主要是以所從事的職業來對人群的身份進行界定,自古以來有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劃分。
  • 社會階層固化,怎樣才能逆襲人生?
    所以,階層固化乃至僵化,必然激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激化了社會矛盾,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 社會階層固化,兩極分化嚴重,社會愈來愈不公平,食利階層為了永遠維持利益,底層人民想要改變命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當矛盾不可調和,什麼樣的違法犯罪活動就會猖獗起來。社會矛盾的激化,進而阻礙生產力和影響生產關係,阻礙社會進步。一旦進一步惡化,將會引起政權顛覆、社會動蕩,可怕的事情會一件件到來。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 階層固化,你有感了嗎?
    最近,很多大V告訴我們:美國的階層固化那是非常嚴重的。原因嘛,因為美國是一個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這樣的國家中社會各階層人員的流動,受到了資本流動的制約,於是美國社會窮者恆窮,富者恆富,社會階層呈現出越來越板結的情況……巴拉巴拉這個結論我認同,原因嘛,有必要掰斥掰斥。
  • 西方教育體制的固化令自下而上的階層流動受阻
    但是,如果把中國的高考制度與西方的教育體系相比較就會發現,中國的高考保障了底層向上的流動,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以英國的教育為例,英國社會和國家的命運始終被牢牢掌握在精英教育受益者群體手中,普通民眾想要通過教育實現階級跨越的希望越來越渺茫。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
  • 資料:「階層固化」挑戰中國(圖)
    今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通訊《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文章感嘆,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日趨嚴重,「階層固化」所導致的嚴峻社會現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再不可漠視。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日本社會觀察家三浦展提出的「下流社會」,並非單指貧民,更泛指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願、學習動力普遍低落的年輕世代,這些人沒有進步的企圖心,終將從中流階層淪入下流社會。但是這個概念恰當地描述出了日本的社會現實:日本社會逐漸分流,有錢人愈來愈有錢,中產階級卻逐漸向上下移動,而其中大多流向低收入的底層。如此,形成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的「M型社會」。
  • 清北畢業生到街道:學歷階層固化的隱憂
    這背後不得不要警惕的是其導致的一個隱藏現象和事實——學歷的「階層」固化。 階層固化通常指的是社會階層的流動不暢。而學歷階層固化是指因畢業學校的分層而衍生的學歷「階層化」,在學校或社會中因學歷分層而導致機會獲得不公平。比如,「學歷查三代」。
  • 直面中國階層固化的現實,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經濟觀察報 陶舜/文 就當下中國而言,階層固化了嗎?答案因人而異。有人說固化了,因為通過教育,階層會遺傳。有人說階層固化論不成立,當今中國著名的企業家如馬雲、王衛、劉強東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著名演員王寶強就是農民家庭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