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大V告訴我們:美國的階層固化那是非常嚴重的。原因嘛,因為美國是一個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這樣的國家中社會各階層人員的流動,受到了資本流動的制約,於是美國社會窮者恆窮,富者恆富,社會階層呈現出越來越板結的情況……巴拉巴拉
這個結論我認同,原因嘛,有必要掰斥掰斥。
美國私立學校的教學水平要遠遠超過公立學校,地球人都知道。美國8所「常青藤」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大學中,除康奈爾大學公私兼具以外,其他學校都是私立。私立不僅意味著高昂的學費,還有很多頗具操作空間的明規則。這意味著一個普通的學生,即使具備了足夠的學識素養,但是想要進入好的大學就讀也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接受名校教育,將自己的孩子與普通人的孩子區分開來,資源多的家庭子女與窮人孩子的命運軌跡於是徹底分叉,名校畢業生找到更好的工作,結識更多與自己同等優秀的朋友,幫助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走上成功的道路。
這種狀況是否美國獨有,先打個大大的問號。
聊聊中國農村,四十年前的中國農村。老王家有仨孩子,全家人節衣縮食,支持最有天賦的老三上學。老三通過努力考上重點大學。重點大學,你懂的,通常學費不高,而且有一定的補貼,一家人扛得住。老三大學畢業,幾乎一定可以進城找到一個諸如公務員、國企員工或外企員工這樣的好工作。老三會千方百計地幫助自己的兄弟姐妹進城,幫助全家人實現收入的躍升和身份的轉換。
這是制度優勢嗎?不一定。
還記得我們歷史上的一些特殊時期嗎?中國精英階層人數銳減,形成斷層。之後,政府採用了通過高考來選拔培養人才的機制。當時的高考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言是公平的。那段時期,大學生供不應求,只要能考上大學,通常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點,那個時期缺少資源雄厚的人跟草根爭資源。換言之,一場大災難,不經意間提高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的階層流動性。
現如今,高考依然是世界上看起來最公平的考試。但農村與大城市的教育資源能比嗎?學區房是想買就能買得起的嗎?學區房的指定,你懂嗎?
說一個小數字,北大清華的農村學生比例已經從30年前的30%左右,下降為不足10%。
任何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一批資源豐富的精英階層,他們是搶奪社會資源的主力軍,是階層固化的元兇。
幸運的是,我們的制度優勢,讓資源的調試存在未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