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的人能看明白:你的階層固化,就在日復一日「看見」之中

2020-12-14 胡浩講管理

作為人,始終是有高低排列的,這是社會現實。

每個人對「做人的層次」理解不一,何所謂高層次,何所謂低層次?

是社會地位?還是財富資產?還是學歷文憑?

不管你對階層的定義用何等標準,總是可以分出個高中低的。

今天老胡所講的「階層固化」,並非階級主義,並非指財富的優劣或地位的高低,而是做人的層次。

我很想告訴大家,達爾文的《進化論》並非只是告訴你,猴子可以進化為人。而是讓我們懂得,物種都會進化,並非你已經為人,就達到了最終狀態,我們存在的主題之一就是不斷地讓自己進化,這包括你的知識、眼界、言談舉止、思想格局等等。

階層固化,就是停止了自我進化。

對於高層次的人,固化是一種穩定,但他們還在努力突破。

對於低層次的人,固化就是一種難以掙脫的枷鎖,並非別人阻礙你跳離當下,而是你自己已經適應和享受,不願去重新開始面對新的不確定。

我們處在一個眼球經濟的時代,一切都是那麼容易去「看見」。

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見埋頭看手機的人,據說患頸椎病的年齡構成正在快速年輕化。

的確,海量的信息以各種形式展現在我們的周圍,獲取信息正前所未有地體現出方便性、快捷性、高信息量以及互動性... ...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所看見的,構成了你知識體系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化應用,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往往是被推送的,當無意識下,每時每刻看到這些信息,就構成了你所面臨的知識環境。

是否思考過,這樣的知識環境是幫助你進化,還是原地不動,甚至退化呢?

老胡做過一個嘗試,在手機瀏覽器裡,點開一些推送的內容,例如娛樂節目、抖音搞怪、笑話段子、地震海嘯、軍事愛好、路怒症等,只要你看過一次,第二天打開瀏覽器,你就會被這些類別的推送淹沒。

也許你覺得方便,的確,智能化的推送可以根據我們的興趣來提供內容,不需要搜索就能輕易獲得。

可是,當你沉迷其中的時候,是讓自己進化了,還是固化甚至退化呢?

這個問題主要有三點:

1 自嗨

你以為你的世界就是當下的樣子,別人也是如此,你看到的聽到的,別人也是同樣的信息。

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當你刷抖音的時候,還有很多基礎更好,目前更領先你的人,難道他們也在刷抖音嗎?

推送,是為了滿足你的當下,嗨了,但會讓你潛意識裡認為,這就是我的世界,它們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

你現在的層次,決定了你獲得的信息推送,看的越多,推送越多,這就仿佛一個循環,陷入其中的人很難跳出來,還在感慨信息化社會的好處,多麼人性化的推送啊。

但你可曾想過,不同層次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因此,有人越看越好,有人卻越看越差,每天瀏覽的越多,反而越發沒有提高。

最可怕的是,有些人的知識,都來自於朋友圈、頭條、抖音等,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你的進化被別人主導了。

西方有個「奶頭樂」理論,雖然有點危言聳聽,老胡認為不可能是一個階層對另一個階層的刻意布置,但很多人自己選擇了「奶頭樂」的生活方式,因此階層固化。

階層固化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在最底層。

2 碎片化

胡言非語的群裡有人問:「我每天都聽讀書欄目,每天也聽大咖講道理,怎麼一年下來花了不少錢,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在公司裡還是最底層,難道學習改變命運是假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老胡只能說,你的學習方向偏差了,被光環所誤導,成為了人家的顧客,而非知識分享的對象。

網際網路化,讓我們的知識獲取渠道發生了變化,本來是更加便捷,但卻形成了對速成學習和碎片化知識的依賴。

萬事有度娘,或者問知乎,聽聽媒體大咖講講大小趨勢,便自我麻醉地認為自己學習了。雖然看的多了,但你並沒有成為一個愛讀書和思考的人,只是選擇了更簡單更功利的方式。

這樣的看見,讓你獲取的信息多了,卻沒有有效組合,無法讓你進化。

3 群體認同

老胡寫過一篇文章《你需要一場深度學習》,指出學習需要有意識,有明確的目標,從而去尋找適合的知識來源進行學習。

由於一些娛樂大咖介入知識經濟領域,的確讓更多的人有了學習的興趣,也促使了線上更多課程和分享的出現。

但興趣並不等同於學習的行為,聽得有道理的共鳴也不等於知識的轉化。

經過一年、兩年、三四年這樣娛樂式的學習後,很多人發現自己並沒有提高,反而多了一些對現實的抱怨。因此對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提出了質疑,這樣真的能改變職場發展,能提升能力嗎?為什麼很多企業反而在採購專業的課程呢?

一點疑問,其實是對現實方法的優化,對學習對象選擇的重新思考。

可立刻就有一群人跳出來,高舉著「學習總比不學的好」的大旗進行反駁。

還有人舉一個例子,說「希望看跨年演講的人以後比看跨年晚會的人多」。

這句話引起了很多跳起來的人群認同。

但老胡不這麼看,當你如此比較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跟傳統娛樂PK了,因為本質上就是娛樂節目。

人需要學習,也需要娛樂。

學習有必要去和娛樂比嗎?

該看晚會就看,該學習,就好好去學。

如果你用娛樂的心態來學習,如果你因為對學習的內容感到很有興趣而學習,那只能說跟孩子一樣,因為興趣領進門,但不可能永遠靠興趣來判斷好不好聽,好不好看,該不該學。

沒有一個領域的學習,要學好,是通過一直快樂和娛樂方式來做到的!

沒有一個人的成長,要發展,是靠與別人的共鳴來支撐的!

更沒有一個人的成熟,是靠對別人所講的認同,便以為自己同樣如此來實現的。

記住一句話:「學海無涯苦作舟」。

當你總是點頭,總是內心被戳中的時候,要反思,自己真的「得到」了嗎?

群體效應,是個雙刃劍,能用共同的氛圍鼓勵你前行,同樣也是一種約束,讓你無法獨立做出判斷。

這個問題,要看你自己,因為最終只有自己對自己負責。

上面的文字是老胡見到現今很多人學習的方式,有感而發。

相信多數人是希望通過「看見」來提高自己的,那如何不要陷入「看了,學了,努力了,卻始終跳不出階層固化」的怪圈呢?

老胡建議以下三點對策:

01

梳理目標和路徑

設定目標,獲得朝目標出發的路徑和對應的能力體系,從而能主動的判斷和選擇知識,這樣網際網路時代,速成和碎片化就變成可以被你利用的。

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畢竟想追求的職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那就給自己設定個主題,再加上幾個興趣點吧。

有主菜,也有點心,這樣才好,學習上同樣如此。

02

尋找標杆

人沒有標杆,就會覺得自己挺OK的。

標杆可以選擇很多方面,例如價值觀、精神、思維方式、經驗和技巧,等等。

只有敢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放眼望去,才會發現要做的還很多。

找標杆,就是找到一個對自己有感染力的對象,他的很多方面吸引你也想去達到。

但不是只看到他的光環,而是要去研究,研究他怎麼做到的?然後自己能怎麼借鑑?再去實踐,糾偏,這樣一個PDCA的過程。

老胡讀研究生時期曾經設立過一個標杆,是一位大學教授,叫做塗平。

因為看過一本原版英文的《市場研究》,覺得國內絕大多數的翻譯版本都不夠好。後來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市場營銷研究方法與應用》,作者北京大學塗平,翻開看了一下,覺得講述的風格與國內大多數書籍有較大的差異,專業度非常高,案例的真實感與借鑑性非常強。

了解之下,才知道塗平教授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畢業,當時老胡就來了興趣,把英文版書籍和塗教授的書對比看了一個多月,想看看他是怎麼塑造風格的,看待營銷數據的角度和深度為什麼比國內大多數學者要更有意義。

為了研究標杆的思考,老胡手寫記錄的專業詞彙和數據表,也基本攢在一起成了一本書。

快二十年了,這段經歷仍然帶給我很深的感受,讓我沉下心,系統、深度地進行了很長一段學習,遠遠超過聽幾個新穎案例,看幾個概念的學習方式。

03

有意識學習與刻意搜索

必須要去掉幾個毛病:盲目學習、被推薦學習、追風式學習以及談資式學習。

有的人,挺踏實的,學的很多,堅信學習改變命運,但始終沒有專業度,這是犯了「盲目」的錯誤;

有的人,學習,不過是被各種廣告、朋友圈等所推薦而去學習的;

有的人,因為覺得追風有面子,周圍的人都學XX,那我不學豈不是掉價了?

有的人,學習不是用來成為生產力,對自己、家人和社會產生價值,而是有一些談資,人前展示,這種學習必然是追熱點、背概念和講故事。

真正的學習,需要有意識學習和刻意搜索。

每天我們都生活在無數無盡的「推送」中,這是信息化時代信息爆炸帶來的必然結果。

要想提高,要想爭取提升到更高的階層,你需要做好兩點:

第一點,有意識學習

這是指六個方面:

1.很清楚知道自己處在什麼階段,需要補充什麼知識;

2.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學;

3.知道學習了後能應用到哪裡去;

4.知道能帶給自己什麼結果;

5.知道自己要付出什麼樣的精力和時間,以及成本;

6.知道自己下一階段要面臨什麼要求;

第二點, 刻意搜索

應對推送,並逃離「階層固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刻意搜索。

網際網路沒有給你定製職業發展路徑及相應的素養體系,它只能給你當下的「滿足感」,因此,你如果深陷其中,就會看到的一切都是過去和現在的自己,並不能指導你成為更好的未來,這就是「階層固化」。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刻意搜索來利用網際網路化的生活。

之前我們講了「設定標杆」,要刻意地去尋找如果自己要提升,那更上一個階層的人都在學習什麼,在做什麼?

你應該刻意地去觀察,層次更高的人,他們學習的方式、學習的資源、學習的習慣是什麼樣的?

畢竟,「屁股決定大腦」這句話被誤讀了很多年,更真實的是,你的大腦沒有到一定層次,是很難把屁股坐到那裡去的。

只要你是一個有努力向前想法,不願意沉溺在當下階層的朋友,請跳出框框外思考,自己每天所「看見」的,帶來提升了嗎?

如果回答是否定,那就請用上老胡建議的三點對策。

作者:胡浩教授簡介

當代管理諮詢行業領軍人物;

國家首屆註冊管理諮詢師;

企業管理落地式輔導第一人;

中國電氣行業服務平臺創始人;

擔任多家上市公司集團管理顧問;

曾任華為、電信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高管;

清華大學、上海交大、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管理學院MBA特邀資深授課教授;

新浪財經、經濟觀察報聯合推選「抗擊經濟嚴冬資深管理專家 」。

往期爆文:

自律,不是讓你優秀的充分條件!

目標的力量:長達25年的實驗觀察,他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

讓老闆亮眼的年終報告應具備這四個point

不要再說下屬「執行力不強」了!

相關焦點

  • 不是階層固化,而是你的階層固化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階層固化的含義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就稱為階層固化。早就有學者發出警告,21世紀中國的社會階層流動已經呈現出同代交流性減弱,代際遺傳性加強的趨勢,「拼爹遊戲」、「官二代」、「貧二代」和「蟻族」都是階層固化的產物。現在越來越多的事情都被【物化】了比如,婚姻裡面,有錢就有選擇權支撐選擇的是能力,而能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錢。
  • 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最近在看的《階層躍遷》一書,可以給我們提供答案。按照《階層躍遷》一書中的觀點,不存在階層固化,階層是動態變化的,下滑的通道永遠敞開。如果我們奔跑,就有階層躍遷的可能。書中還提供了多種階層躍遷的方法,能為焦慮的年輕人帶來方向。《階層躍遷》的作者是閆肖鋒,專欄作家、資深傳媒人。
  • 美國的危機:階層固化
    但是2008年發生的金融大危機,讓很多人開始產生懷疑,甚至看到美國國內由於貧富差距和階層固化而產生的矛盾激化。該矛盾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得到徹底的爆發。美國這個國家到底怎麼了?美國是否因貧富差距而導致階層固化問題?如果真的存在,這個問題有多嚴重?「美國夢」是否已經不再可能?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這個問題。先來回答是不是。
  • 網際網路階層固化?倒也不盡然
    於是,關於網際網路階層固化的說法不脛而走。本文作者對這個現象提出了自己的一點思考,與你分享。或許不是什麼「網際網路階層固化」,是我們的想像力還不夠。馬雲在談創業的機遇時說,「當初微軟做起來的時候,人們都說沒人能超越微軟,後來出現了雅虎;人們說沒人能超越雅虎,後來又出現了eBay;人們覺得eBay已經很了不起了,又出現了谷歌;當人們覺得谷歌已經像太陽一樣無法被超越了,又出現了Facebook。
  • 劉瑜PK張桂梅:不要調笑被階層固化壓在山底的人
    今天要和大家掏心窩子,說說教育和階層固化的事。話題由最近很多人持續在懟劉瑜的事說起。前些天,劉瑜弄了個演講,叫《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讓很多人覺得反感。這個演講,在網上被提煉出一個很接地氣的標題——《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隨即,火透了。
  • 階層固化,你有感了嗎?
    最近,很多大V告訴我們:美國的階層固化那是非常嚴重的。原因嘛,因為美國是一個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這樣的國家中社會各階層人員的流動,受到了資本流動的制約,於是美國社會窮者恆窮,富者恆富,社會階層呈現出越來越板結的情況……巴拉巴拉這個結論我認同,原因嘛,有必要掰斥掰斥。
  • 階層固化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以前一直覺得是制度和文化讓階層形成了固化,信了好像就是在告訴自己,努力掙扎啥啊,再努力也已經被牢牢固化了,沒用的。現在回過頭再來看,這不正是標準典型的慫逼思想、弱勢文化嗎?所以哪裡有什麼階層固化,有的只是被錯誤觀念束縛下的無知與短視。因為不懂事物發展背後的規律與原則,因為不懂人性原理,所以無法通過原理和原則推算出未來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也正是因為算不出,所以看不到,所以一臉懵逼不相信。正是因為不相信,所以短視。
  • 楊繼繩:警惕社會階層的固化
    2 「官二代」是集體世襲  只要權力參與市場交易,只要幹部選拔缺乏民主制度,官員子弟即使老老實實地待在家裡,也會有人千方百計地找上門來  新京報:你曾提出「集體世襲」這一概念,這和「階層固化」什麼關係?  楊繼繩: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社會階層固化就是社會地位世襲(也可以稱為繼承)的另一種說法。
  • 社會階層固化,怎樣才能逆襲人生?
    所以,階層固化乃至僵化,必然激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激化了社會矛盾,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 02:社會階層固化,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一旦社會階層固化,就像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勢必會一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 階層真的越來越固化了嗎?你該如何面對孩子的20年後
    階層固化並非空穴來風美國有一部書《我們的孩子》,是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 帕特南研究著作,在這本書裡,他們追蹤了107位美國各地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庭情況,分別考察了下層社會家庭,中層家庭和上層家庭在的家庭資產情況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這些孩子之後的發展,他們發現:階層固化並非是空穴來風。
  • 中國已經形成階層固化?
    美國社會大致分為精英階層、中產階層、貧窮階層,而且這三個階層基本已經固化了。假如你現在處於貧窮階層,那你的上幾代和你的家族後代可能一直都在這個階層,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子承父業。 中國是什麼情況呢?
  • 心理學:這世界上根本沒什麼階層固化,只是你又窮又懶罷了
    階層固化vs階層流動 要證明階層固化是否存在,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階層固化,什麼是階層流動,這兩者的關係又是什麼。 社會學家是主要研究階層躍遷現象的群體,偶爾會有經濟學家也對階層現象感興趣。
  • 90後的社會「階層」逐漸固化,你的孩子在哪一層?
    可是前者或許正在實現階層的轉變;而後者,卻還在經歷著階層固化的過程。階層固化數千年來一直在上演,前幾代人積累完成,後代人對於前代人的改變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尤其是現在的90後,基本都已經工作或者結婚生育了,就能切身感受到:你的就業環境、你的居住環境、你的未來規劃、你的交友背景,其實都受到了父母財富和資源累積的影響。
  • 階層固化,究竟是不是神話?究竟有沒有人能打破它?
    試想,如果階層固化,沒有階層躍遷迭代,「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兒會打洞」,社會談何發展?階層固化,不是神化,只是笑話,何來打破一說?!雷鳴電閃張口閉口「階層固化」的人,顯然是用靜止的眼光在看世界,他們把人、事、物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
  • 資料:「階層固化」挑戰中國(圖)
    這種狀況不僅影響就業公平,在當今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更加劇了由社會底層向中間階層以及更上階層流動的難度。  相關調查  「二代」現象折射「階層固化」  據調查,二代農民工,其父母幾乎都是農民或農民工,只有極個別曾是鄉鎮幹部或鄉村教師醫生等公職人員。目前,農民工是城鎮收入偏低的一個群體。
  •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可在美國社會,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底層往上流動的渠道已經十分狹窄,基本上只有不到3%的人能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對於底層,特別是貧民窟的黑人來說,除了在體育和音樂方面具有天賦的人能脫穎而出之外,大多數都很難有其他的上升途徑。
  • 階層固化,白關的窮人奮鬥還有用嗎?
    階層日趨固化,是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共同的痛點,並非白關這個地方存在,非大智慧大手筆大擔當不能破解。但正如羅曼·羅蘭的名言「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很多人看完這部紀錄片,總忍不住再看一次開頭,開頭的時候,7歲的孩子們,正面對鏡頭傾訴他們的夢想暢想他們的未來。那一瞬間,讓人恍恍惚惚,如同從一場夢中醒來。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3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了「經濟增長成果的分配——亞洲的不平等分析」報告,顯示截止到2013年,韓國前10%上流階層的收入佔整體收入的比重為45%。這是亞洲國家中的最高值。韓國這個收入比重1995年為29%,18年後猛增了16個百分點。而同一時期內亞洲國家整體的上流10%收入佔有率平均只增長了1~2個百分點。
  • 殘酷的真相:階層的固化源於思維模式的固化,90%的人奮鬥一輩子仍然平庸
    你有沒有發現,90%的人,從改革開放初期出來打工、奮鬥,幾十年後又回到了原點,富人的孩子仍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仍然是窮人?(當然窮和富是相對而言的,是橫向比較的,不能跨時代比較)能改變階層的,畢竟是鳳毛麟角,而且基本上都是有文化、有學歷、有特長的。要改變階層,必須先改變思維模式。
  • 直面中國階層固化的現實,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經濟觀察報 陶舜/文 就當下中國而言,階層固化了嗎?答案因人而異。有人說固化了,因為通過教育,階層會遺傳。有人說階層固化論不成立,當今中國著名的企業家如馬雲、王衛、劉強東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著名演員王寶強就是農民家庭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