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始終是有高低排列的,這是社會現實。
每個人對「做人的層次」理解不一,何所謂高層次,何所謂低層次?
是社會地位?還是財富資產?還是學歷文憑?
不管你對階層的定義用何等標準,總是可以分出個高中低的。
今天老胡所講的「階層固化」,並非階級主義,並非指財富的優劣或地位的高低,而是做人的層次。
我很想告訴大家,達爾文的《進化論》並非只是告訴你,猴子可以進化為人。而是讓我們懂得,物種都會進化,並非你已經為人,就達到了最終狀態,我們存在的主題之一就是不斷地讓自己進化,這包括你的知識、眼界、言談舉止、思想格局等等。
階層固化,就是停止了自我進化。
對於高層次的人,固化是一種穩定,但他們還在努力突破。
對於低層次的人,固化就是一種難以掙脫的枷鎖,並非別人阻礙你跳離當下,而是你自己已經適應和享受,不願去重新開始面對新的不確定。
我們處在一個眼球經濟的時代,一切都是那麼容易去「看見」。
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見埋頭看手機的人,據說患頸椎病的年齡構成正在快速年輕化。
的確,海量的信息以各種形式展現在我們的周圍,獲取信息正前所未有地體現出方便性、快捷性、高信息量以及互動性... ...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所看見的,構成了你知識體系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化應用,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往往是被推送的,當無意識下,每時每刻看到這些信息,就構成了你所面臨的知識環境。
是否思考過,這樣的知識環境是幫助你進化,還是原地不動,甚至退化呢?
老胡做過一個嘗試,在手機瀏覽器裡,點開一些推送的內容,例如娛樂節目、抖音搞怪、笑話段子、地震海嘯、軍事愛好、路怒症等,只要你看過一次,第二天打開瀏覽器,你就會被這些類別的推送淹沒。
也許你覺得方便,的確,智能化的推送可以根據我們的興趣來提供內容,不需要搜索就能輕易獲得。
可是,當你沉迷其中的時候,是讓自己進化了,還是固化甚至退化呢?
這個問題主要有三點:
1 自嗨
你以為你的世界就是當下的樣子,別人也是如此,你看到的聽到的,別人也是同樣的信息。
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當你刷抖音的時候,還有很多基礎更好,目前更領先你的人,難道他們也在刷抖音嗎?
推送,是為了滿足你的當下,嗨了,但會讓你潛意識裡認為,這就是我的世界,它們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
你現在的層次,決定了你獲得的信息推送,看的越多,推送越多,這就仿佛一個循環,陷入其中的人很難跳出來,還在感慨信息化社會的好處,多麼人性化的推送啊。
但你可曾想過,不同層次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因此,有人越看越好,有人卻越看越差,每天瀏覽的越多,反而越發沒有提高。
最可怕的是,有些人的知識,都來自於朋友圈、頭條、抖音等,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你的進化被別人主導了。
西方有個「奶頭樂」理論,雖然有點危言聳聽,老胡認為不可能是一個階層對另一個階層的刻意布置,但很多人自己選擇了「奶頭樂」的生活方式,因此階層固化。
階層固化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在最底層。
2 碎片化
胡言非語的群裡有人問:「我每天都聽讀書欄目,每天也聽大咖講道理,怎麼一年下來花了不少錢,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在公司裡還是最底層,難道學習改變命運是假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老胡只能說,你的學習方向偏差了,被光環所誤導,成為了人家的顧客,而非知識分享的對象。
網際網路化,讓我們的知識獲取渠道發生了變化,本來是更加便捷,但卻形成了對速成學習和碎片化知識的依賴。
萬事有度娘,或者問知乎,聽聽媒體大咖講講大小趨勢,便自我麻醉地認為自己學習了。雖然看的多了,但你並沒有成為一個愛讀書和思考的人,只是選擇了更簡單更功利的方式。
這樣的看見,讓你獲取的信息多了,卻沒有有效組合,無法讓你進化。
3 群體認同
老胡寫過一篇文章《你需要一場深度學習》,指出學習需要有意識,有明確的目標,從而去尋找適合的知識來源進行學習。
由於一些娛樂大咖介入知識經濟領域,的確讓更多的人有了學習的興趣,也促使了線上更多課程和分享的出現。
但興趣並不等同於學習的行為,聽得有道理的共鳴也不等於知識的轉化。
經過一年、兩年、三四年這樣娛樂式的學習後,很多人發現自己並沒有提高,反而多了一些對現實的抱怨。因此對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提出了質疑,這樣真的能改變職場發展,能提升能力嗎?為什麼很多企業反而在採購專業的課程呢?
一點疑問,其實是對現實方法的優化,對學習對象選擇的重新思考。
可立刻就有一群人跳出來,高舉著「學習總比不學的好」的大旗進行反駁。
還有人舉一個例子,說「希望看跨年演講的人以後比看跨年晚會的人多」。
這句話引起了很多跳起來的人群認同。
但老胡不這麼看,當你如此比較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跟傳統娛樂PK了,因為本質上就是娛樂節目。
人需要學習,也需要娛樂。
學習有必要去和娛樂比嗎?
該看晚會就看,該學習,就好好去學。
如果你用娛樂的心態來學習,如果你因為對學習的內容感到很有興趣而學習,那只能說跟孩子一樣,因為興趣領進門,但不可能永遠靠興趣來判斷好不好聽,好不好看,該不該學。
沒有一個領域的學習,要學好,是通過一直快樂和娛樂方式來做到的!
沒有一個人的成長,要發展,是靠與別人的共鳴來支撐的!
更沒有一個人的成熟,是靠對別人所講的認同,便以為自己同樣如此來實現的。
記住一句話:「學海無涯苦作舟」。
當你總是點頭,總是內心被戳中的時候,要反思,自己真的「得到」了嗎?
群體效應,是個雙刃劍,能用共同的氛圍鼓勵你前行,同樣也是一種約束,讓你無法獨立做出判斷。
這個問題,要看你自己,因為最終只有自己對自己負責。
上面的文字是老胡見到現今很多人學習的方式,有感而發。
相信多數人是希望通過「看見」來提高自己的,那如何不要陷入「看了,學了,努力了,卻始終跳不出階層固化」的怪圈呢?
老胡建議以下三點對策:
01
梳理目標和路徑
設定目標,獲得朝目標出發的路徑和對應的能力體系,從而能主動的判斷和選擇知識,這樣網際網路時代,速成和碎片化就變成可以被你利用的。
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畢竟想追求的職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那就給自己設定個主題,再加上幾個興趣點吧。
有主菜,也有點心,這樣才好,學習上同樣如此。
02
尋找標杆
人沒有標杆,就會覺得自己挺OK的。
標杆可以選擇很多方面,例如價值觀、精神、思維方式、經驗和技巧,等等。
只有敢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放眼望去,才會發現要做的還很多。
找標杆,就是找到一個對自己有感染力的對象,他的很多方面吸引你也想去達到。
但不是只看到他的光環,而是要去研究,研究他怎麼做到的?然後自己能怎麼借鑑?再去實踐,糾偏,這樣一個PDCA的過程。
老胡讀研究生時期曾經設立過一個標杆,是一位大學教授,叫做塗平。
因為看過一本原版英文的《市場研究》,覺得國內絕大多數的翻譯版本都不夠好。後來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市場營銷研究方法與應用》,作者北京大學塗平,翻開看了一下,覺得講述的風格與國內大多數書籍有較大的差異,專業度非常高,案例的真實感與借鑑性非常強。
了解之下,才知道塗平教授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畢業,當時老胡就來了興趣,把英文版書籍和塗教授的書對比看了一個多月,想看看他是怎麼塑造風格的,看待營銷數據的角度和深度為什麼比國內大多數學者要更有意義。
為了研究標杆的思考,老胡手寫記錄的專業詞彙和數據表,也基本攢在一起成了一本書。
快二十年了,這段經歷仍然帶給我很深的感受,讓我沉下心,系統、深度地進行了很長一段學習,遠遠超過聽幾個新穎案例,看幾個概念的學習方式。
03
有意識學習與刻意搜索
必須要去掉幾個毛病:盲目學習、被推薦學習、追風式學習以及談資式學習。
有的人,挺踏實的,學的很多,堅信學習改變命運,但始終沒有專業度,這是犯了「盲目」的錯誤;
有的人,學習,不過是被各種廣告、朋友圈等所推薦而去學習的;
有的人,因為覺得追風有面子,周圍的人都學XX,那我不學豈不是掉價了?
有的人,學習不是用來成為生產力,對自己、家人和社會產生價值,而是有一些談資,人前展示,這種學習必然是追熱點、背概念和講故事。
真正的學習,需要有意識學習和刻意搜索。
每天我們都生活在無數無盡的「推送」中,這是信息化時代信息爆炸帶來的必然結果。
要想提高,要想爭取提升到更高的階層,你需要做好兩點:
第一點,有意識學習
這是指六個方面:
1.很清楚知道自己處在什麼階段,需要補充什麼知識;
2.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學;
3.知道學習了後能應用到哪裡去;
4.知道能帶給自己什麼結果;
5.知道自己要付出什麼樣的精力和時間,以及成本;
6.知道自己下一階段要面臨什麼要求;
第二點, 刻意搜索
應對推送,並逃離「階層固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刻意搜索。
網際網路沒有給你定製職業發展路徑及相應的素養體系,它只能給你當下的「滿足感」,因此,你如果深陷其中,就會看到的一切都是過去和現在的自己,並不能指導你成為更好的未來,這就是「階層固化」。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刻意搜索來利用網際網路化的生活。
之前我們講了「設定標杆」,要刻意地去尋找如果自己要提升,那更上一個階層的人都在學習什麼,在做什麼?
你應該刻意地去觀察,層次更高的人,他們學習的方式、學習的資源、學習的習慣是什麼樣的?
畢竟,「屁股決定大腦」這句話被誤讀了很多年,更真實的是,你的大腦沒有到一定層次,是很難把屁股坐到那裡去的。
只要你是一個有努力向前想法,不願意沉溺在當下階層的朋友,請跳出框框外思考,自己每天所「看見」的,帶來提升了嗎?
如果回答是否定,那就請用上老胡建議的三點對策。
作者:胡浩教授簡介
當代管理諮詢行業領軍人物;
國家首屆註冊管理諮詢師;
企業管理落地式輔導第一人;
中國電氣行業服務平臺創始人;
擔任多家上市公司集團管理顧問;
曾任華為、電信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高管;
清華大學、上海交大、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管理學院MBA特邀資深授課教授;
新浪財經、經濟觀察報聯合推選「抗擊經濟嚴冬資深管理專家 」。
往期爆文:
自律,不是讓你優秀的充分條件!
目標的力量:長達25年的實驗觀察,他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
讓老闆亮眼的年終報告應具備這四個point
不要再說下屬「執行力不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