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一部書《我們的孩子》,是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 帕特南研究著作,在這本書裡,他們追蹤了107位美國各地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庭情況,分別考察了下層社會家庭,中層家庭和上層家庭在的家庭資產情況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這些孩子之後的發展,他們發現:階層固化並非是空穴來風。
那裡面有句話說:你沒有看到中上階層對孩子的用心程度,窮人也看不到。
那麼,真的是寒門再難出貴子?處於底層階層的家庭孩子就真的只能混在底層嗎?
其實,這裡面真的有一個思維和格局的問題。
之前曾經看過一個報導,長春一個居民,為了讓老公在回家前能有一個免費車位,在寒風中帶著孩子在車位那裡坐了3個多小時。
真的很心疼這個孩子,因為父母給他傳遞的價值觀是:3個小時不重要,在寒風中身體被吹得冷冷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個不花錢的車位。
世界首富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一旦你有了省錢的腦袋,就沒有精力培養一個賺錢的腦袋,所以窮得很穩定。
這句話真的很毒,毒雞湯一樣,但是卻毒得讓人幡然醒悟。
在經濟學領域,有個時間成本的概念,就是把時間當做貨幣,當你的時間過去時,就像把那些鈔票花出去了,那些鈔票不再屬於你,但是,鈔票還可以賺回來,時間可以逆流嗎?
而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每一天,都是自己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
當父母每天只是想著如何花費大量時間來省錢時,就很難再有遠見去讓孩子見識遠方。
這樣怎麼可能不階層固化?
所以說,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上來說,固化更多的是思維和格局,這是根本原因。
網絡時代的發展,已經讓全世界都變得扁平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也促使世界更加更公平化了。
就從教育資源來看,只要有網絡,各個城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也可以擁有相同的來自網絡上資源。而像我們小時候,連連課外書都很少,每天看的主要就是課本,所以知識面等並不足,面對大城市來的親戚家小姐姐,那時候真的感覺自己見識短的不止是一星半點。
而無論你在什麼地方,不論是貧窮還是中層,想逆襲,就應該賦予孩子更大的格局和思維,而不是只看見眼前利益。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籤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讚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