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707分考入北大中文系新生王心怡憑《感謝貧窮》一文引發了網絡大熱議。
一位大V對此的評價獲得了廣泛共鳴:
貧窮沒有什麼好感謝的,姑娘,該感謝的,是你母親對知識的渴求與對兒女成才的執著,是你自己的努力與上進,你應該感謝自己沒有把「階層固化」一說當回事,沒有因為物質上的貧困就認命、就自棄。
她寫道: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我是土地的兒女,也深深地愛戀著腳下堅實而質樸的黃土地: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分。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來自真理與智慧的光明,終於透過心靈中深深的霧靄,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摘自《感謝貧窮》
沒錯,無論是王心怡,還是在工地上攪拌砂漿時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崔慶濤,他們的存在,就是對「階層固化、貧寒子弟再無出頭之日」的有力回擊。
他們至少說明中下階層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通道依舊敞開,而阻擋父母們帶領孩子去突破局限的,恰恰是「階層固化論」 「教育不公論」本身。
在我們國家,階層固化遠沒有達到歐美國家那般嚴重的程度,因此,當你無法教育出胸懷大志、素養全面、積極進取的孩子,就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階層固化」這種藉口上。
因為,在中國,自下而上的階層突破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一、中國的階層固化遠沒歐美嚴重,
別拿這個當孩子不成器的藉口
「階層固化」學說, 來自著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法國經濟學家託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
皮凱蒂認為,在當今歐美社會,財富向億萬富翁精英階層光速聚集。中產家庭解決了溫飽與教育問題,但是通常沒有多少流動性資產。
而貧困的家庭面臨著巨大壓力,一旦遭遇失業、生病、離婚或車禍等意外事故,就只能在生死線上掙扎。驚人的財富不平等現象會令階層固化,平民階層將永無出頭之日。
如今,中國的很多家長也拿這套學說來說事,一旦出現天價學區房、萬元補習費、國外名校夏令營、以及動輒數十萬的出國留學培訓及留學規劃設計等。
家長們的第一反應是——瞧瞧,中上層把優質教育資源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他們的孩子,將世世代代贏在起跑線上。
社會不公才會造成咱們的孩子永無出頭之日啊。
二、階層固化,是對中國國情的誤讀
其實,把歐美的經濟學理論拿到中國來說事,是對中國國情的一種誤讀。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科文在剛出版的新書《自滿階級》中講到一個概念,叫作「社會流動性」。他認為中國到目前為止依舊是一個「高流動性的社會」,像美國那樣的階層固化並沒有發生。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階層固化要滿足的幾個條件,中國並不具備。
階層固化要滿足的條件:
各個階層分區居住,互不往來,組成一個油水不融的大拼盤。
區域內公立學校的資金,由人們所繳納的房產稅抽成支付。
公立學校的師資,完全由校方依據自身財力來聘請。
看到沒有,這三者是一環套一環的:
在美國,傳統白人區、積極進取的亞洲移民區、渴望上升一個階層的歐洲精英移民區,與耽於享受各種娛樂亞文化的拉丁裔移民區,拼命生育、指望躺在國家福利上吃老本的非洲移民區,從來就各佔一地,互不滲透。
而高尚區的房子所要繳納的持有稅,與貧民公寓的持有稅,本就有十倍以上的差距,而稅收撥款制度,又決定了這一片區公立學校的資金來源,完全靠房產稅收返還,學校的資金越雄厚,學校越可能請到好的師資。
而富有階層的子弟,也因此更可能受到好的教育,成為精英。階層固化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發生的。
在我們國家,政府一直避免產生這樣的問題。
在老城區,雖然房子老舊,但因為劃片入學的教育資源一流,可能出現富裕階層為了孩子的教育花一千多萬買套小公房,與世代居住於此的城市平民比鄰而居的局面;
在新城區,政府往往通過政策傾斜,促使房地產商在低價昂貴的公寓樓旁邊,建起一批保障房。
這些措施,都促進了不同階層的融合混居。其次,公立學校的資金,是各級政府全額撥款的,與房產稅的多少無關;
在我國,公立學校的老師,是統一招考、統一分配的,這就造就了在義務教育時期,老師之間總體水平差別不會過大。
三、拿「階層固化」說事,
是家長推卸教育責任的懦弱之舉
如何打破階層固化?
有很多方法,但有識之士一直倡導「教育公平」是打破階層固化的先決條件。
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國,政府一直在為此努力。
以教改走在前列的北京市為例。
為了平息家長的擇校熱情,避免不同學校之間的差距拉得過大,北京已經實施按片區搖號。也就是說,按照相對就近的原則,買了牛校學區房的家長,也不能保證孩子一定能上牛校,他也可能被搖到片區內的其他學校。
與此同時,牛校也與周圍的學校共同組就教育集團,老師們共同備課,搞教研、互相聽課,並保持15%以上的教師流動率。
也就是說,平均6到7年,牛校老師就有一年是要到周圍學校去教書的。這種促進教育公平的做法,與日本完全一樣。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儘可能避免「教育不公」。
那麼,為何如今一提到「階層固化」 「教育不公」,家長立刻蜂擁相告、義憤填膺呢?
原因就在於,家長一旦把孩子進步慢、不努力的罪責,推給「教育資源不均衡」這種社會現象,家長就會松下一口氣,覺得自己不必擔負那麼大的責任了。
反正頂級名校的資源都把控在那些非富即貴的人手裡,咱家孩子將來也就只能馬馬虎虎上個二本。何苦使出十二分的力氣。
反正咱論投入,也拼不過那些每個暑假都在美國學習的孩子,不如就認命做個普通人。
看到沒有,這就如同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期望有「階層固化」來當你教育過程中的擋箭牌,孩子就真的只能在你所在的這個階層裡兜兜轉轉,以得過且過的實際行動,來實踐你「階層固化」的預言。
四、對「階層固化」一面不滿一面炫耀,
是教育上極為短視的表現
現在,中產階層的家長有一種奇特的心理,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無法向上一階層流動牢騷滿腹、深感不公,另一方面,他們又對下一階層向上努力的舉措充滿戒備與鄙夷。
比如,前一陣子有公號發文曰:《連個英文名都沒有的孩子,不配跟我家孩子玩》。光是看看這個標題,你就可以感受到那股利己主義者的狹隘之氣。
一面對通往上層的玻璃天花板如此堅不可破義憤不已,一面牢牢護衛著自己所在階層的某種優越感,做出一副洋洋自得之態。
試問,有這樣心態的家長,如何能教育出心態陽光、積極向上的孩子?
孩子,總是先有寬廣的心胸,後有廣博的視野;先有改變他人命運的慈悲心腸,後有發憤圖強的精神。
如果當年,沒有德蘭修女對貧苦人、病人、老人的深切慈悲,沒有帶著一塊肥皂、一條毛巾,開始走上為他們拯救病痛的道路,後來就不會有那麼多真心誠意的追隨者,有那麼多富翁受到這種無私精神的感召,在世界各地成立各種基金會,去贊助窮人的醫療。
如果當年,出身於甘肅農村的潘石屹,沒有發誓要走出這風沙遍地的老家,出去找機會「過上富裕日子,為我的家鄉改變生態環境做點事」,後來就不會有中國富豪們每年在任志強潘石屹的帶領下去阿拉善種樹的壯舉,也就不會有潘石屹張欣夫婦通過SOHO中國基金會捐出1億美元,資助家境一般的中國學生到世界一流大學深造的義舉。
如果當年,出身於江蘇宿遷漁村的劉強東,沒有帶著全村人湊的零錢、煮的76個熱乎乎的雞蛋北上求學,如果他沒有銘記父母與鄉親的厚望與期許,今天,就沒有京東將龐大的物流倉庫放在家鄉宿遷,為家鄉青年創造無數工作機會的大手筆決策。
如果只求改變一己之命運,他們早就可以停下腳步,躺倒在功勞簿上。而改變家鄉、改變社會的責任感,推送著他們向前走,才為一個「高流動的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努力改變境遇」的奇蹟。
這,與他們少年時的教育息息相關。他們及早懂得,家庭的貧困只是暫時的,努力拼搏出的幸福才更長久。
「富」不代表心靈高貴,「窮」也不代表精神貧瘠。總是抱怨原生家庭的差距阻礙了寒門逆襲,那你可能真的失去突出重圍的決心,後者,才是「階層固化」的根源。
五、無論家境如何,
「富有的教育」都長這副模樣
「貧困的家境,富有的教育」,這是今天,公眾對王心怡、崔慶濤這批寒門學子的一致評價。
那麼,怎樣通過「富有的教育」培養出陽光向上、懂得感恩、自立自強的好孩子?咱們可以借鑑這批好孩子所經歷的家庭教育,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全心全意地陪伴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在你身旁,富裕時有陪伴,窮困時有陪伴。這樣,孩子有任何困惑都可以第一時間得到解答,有憤懣可得及時紓解,有鬱悶可得及時排遣,孩子有結結實實的精神後盾,有親情與愛,有充分的安全感。
我們看到,無論是養育了三個兒女的王心怡母親,還是一同與兒子在工地上打工的崔慶濤父母,都沒有因為任何理由與孩子分開過,他們把陪伴,視作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養分。
2身體力行地堅持
毅力是成功之母,父母的恆心是孩子最好的表率。
王心怡與大弟弟只相差一歲,母親騎著一輛自行車同時接送姐弟倆的工作持續了整整三年,風雨無阻。
這份恆心,姐弟倆都看在眼裡,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養成半途而廢的習慣?
3真心誠意地期許
「孩子的成就,取決於你的期待。」
如今,一些自詡「佛系」的父母,已經自動放低了對孩子的期待,「做醫生太累,研發晶片太苦,我只想他過得快活。」
「精英們5點鐘起床去健身房,7點就開始工作,實在不是人過的日子,我只想孩子能睡普通人的懶覺。」
如果相當一批父母都這樣想,那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這表明低期待的父母造就了一批怕吃苦、缺幹勁、毫無作為的子女。
最後的苦果不僅要國家來嘗,也要由父母來嘗——光是我們周圍三四十歲還賴在家中啃老的中年人,還不足以預告「低期待」造成的惡果嗎?
4毫無保留地聆聽與分享
父母被兒女視為「我最好的朋友」 「我知心的談話對象」,就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一半。這說明孩子在成長中與父母沒有隔閡。
孩子有困惑,不隱瞞;有苦惱,會傾訴;有過錯,不會擔心告知父母,會換來一頓不分青紅皂白的斥責;這都說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與父母是平等的。
而父母也應具備基本的換位思考能力,能從孩子的心態出發,為其提供必要的引導,而父母的經驗,也非常容易被孩子汲取與借鑑。這樣,教育才能凝聚成一份合力。
5不遺餘力地互相勉勵
任何一份成長,都免不了遭遇自我懷疑。孩子會如此,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
王心怡因為穿親戚的舊衣服被同學訕笑,母親勉勵她「別理睬那些看不見你內心世界的人」。而王心怡的母親因為自己比不上別的家長有成就、款款大方,特別自卑,不想去參加家長會,也被女兒這樣勉勵:「媽媽,我特別希望你去參加我的家長會,每次你去我都非常開心,看到你,我的心裡就有了底!」
這種互相的勉勵與打氣,促成了雙方的成長,不但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也讓父母突破了對自身能力的懷疑。
總之,能夠做到以上5點,不管家長是博士教授,還是大字不識一籮筐的農民小販,TA都可以說給了孩子一份「富有教育」,很值得孩子為其感到驕傲。
布穀說說
富有的教育,就是讓一條鹹魚迎來翻身時刻。
在眾人感嘆王心怡、崔慶濤們的努力與突破時,我們也在網上聽見了不同聲音,比如:
「這些學子都是還沒有經歷大都會生活的人,他們暫時還沒有看到,『我奮鬥了18年,還是沒有資格與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是什麼滋味。」
「要等現在的學子成為馬雲、潘石屹、劉強東那樣的大佬,我才相信階層固化尚不是鐵板一塊。」
「現在就說教育公平正在實施,那都是理想主義者才信的事吧。」
這些帶著懷疑的論斷有沒有錯?有!就在於他們當著孩子的面,表達了對未來的深深懷疑。
這幫家長,缺乏的正是理想主義者的衝勁與熱血。試想,在馬雲創業時,在劉強東創業時,誰不覺得他們是在做一項海市蜃樓般的事業?
很多人不也對他們「一條鹹魚也要翻身」的雄心壯志持抱臂觀望的態度?
然而,與前所未有的事業一樣,助人突破階層桎梏的教育,其目標,不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一條鹹魚迎來自己也不敢奢望的翻身時刻,迎來暢遊江河湖海的自在?
我們做父母的,是孩子的指路明燈,你自己都不敢奢望、不曾相信的事,怎能指望孩子將其當作奮鬥的目標?
在本文最後,我們不妨來重溫一下王心怡對「相信」這件事擲地有聲的回答:
「母親說過,知識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她讓我比別人早上一年學,盼望著我更早地擺脫蒙昧與無知。來自真理與智慧的光明,終於透過心靈中深深的霧霾,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這是母親的諍言,也是女兒心中逐漸發芽、成長的願景。我們總要選擇相信,才能伸出手去,承接改變自我也改變世界的力量。
若是這一點都不能確認,我們與活在絕望洪水中的人,有何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