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2020-12-27 中國經濟導報網

應該看到,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潘曉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
    如今的高考,已不僅限於是一場為國家和社會選拔優秀人才的考試,反而成為更多家庭及其後代改變出身與命運的一條通道。
    「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網絡上的這些標語雖然很「雷人」,但也確實是一種直面現實的無奈之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下社會階層日趨固化的現實,讓更多的學子們在高考的這條通道裡一爭高低。
    「社會階層固化,是指下一階層往上一階層流動的機會變少了,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受阻。」中國社會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社會階層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學關注的焦點所在。把社會成員按某種標準進行區分,並通過這種區分來透視社會結構的性質和主要特徵,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一種傳統,這種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社會學研究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相關調研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國社會階層封閉化程度逐漸提高,表現為階層固化的邊界變得更為固定了。

階層固化暴露出的隱憂

    李春玲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說,社會學學術上並沒有階層固化這個詞彙。在本世紀初,2002年左右出現了這個詞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學者認為社會結構封閉太學術化了,而用「階層固化」這一詞彙顯得通俗易懂,易於理解,形容各階層之間變得固定了。這幾年來,在一些通俗性的文章中多用階層固化這樣的表述,意思是指相對於一個階層結構在那裡形成了固化。
    在李春玲看來,合理的、公正的、流暢的社會流動能夠化解階層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相反,社會階層固化,則會造成不同階層之間的緊張關係,產生階層摩擦與衝突,甚至會帶來社會震蕩。
    「當前,社會階層固化的現象是存在的,這是沒有什麼爭議的。」知名學者彭真懷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對於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只有認真地正視和深刻地加以剖析,才能找到解決的對策。古人有云,「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商」、「學而優則進」,這說明只要個人去努力,就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取得一番作為,從而也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前進的一個力量。但如果這些上升的道路都被堵塞,就會讓年輕人失去信心,成為沒有希望的一代人。如果整個社會瀰漫著這種情緒,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明顯將會減弱,最終影響到的是整個國家的創造性和創新性。
    據彭真懷分析指出,社會階層固化的狀況主要從3個層面來看:一是被稱為「金飯碗」的公務人員隊伍;二是從企業和經濟層面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被人們看成是「鐵飯碗」;三是從城鄉關係看,城鄉差別的存在以及農民身份的轉變。此前有研究生在環衛部門招考落選時發出了「即使是死也要死在體制內」的豪言壯語,尖銳地說明在當下眾多學子的思維觀念中,公務人員隊伍的這個「金飯碗」是可以依靠和傳承下去的。最近曝光的一些基層單位出現「火箭提拔」官員現象,身為公務人員的父母退休時正是其子女接班的那一天,諸如此類,難道說這種現象僅僅是個別的嗎?那些沒有被公開的現象又有多少呢?彭真懷感慨地說,這樣的不公平,會極大挫傷整個社會年輕人積極進取和勇於創新的熱情。
    在彭真懷看來,一直以來,人被認為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從表面上看,那些最受人尊敬和最炫目的職位被固化了,但實際上卻是社會的一大損失。一個國家公務人員隊伍的固化,實際上是一種思維的停頓,那些新生力量被擋在了門外,致使推動社會進步的手始終伸不出來。這一點是最嚴重的,會讓社會普遍存在焦慮感或者是社會缺失感,年輕人會選擇放棄。而在放棄努力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社會埋下了不參與、不積極甚至是蔑視反抗的種子。而且,一旦出現反抗的心理狀態,這個社會的撕裂就會形成了。此外,冷漠和旁觀也會增多,因為年輕人認為這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與否都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毫無疑問,整個社會生產力和積極性也會被挫傷,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活力也就不會存在了。

流動意味著機會,流動帶來了希望

    用出自《呂氏春秋·盡數》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來形容階層流動尤為貼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曾指出:合理的社會流動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緩解了由社會地位差異而產生的隔閡和衝突,從而發揮了社會穩定的功能。
「從社會的發展狀況來看,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有助於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彭真懷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分析指出,只有增加社會的流動性,才能確保那些年輕人具有積極進取的心態,感到只要去奮鬥就會有機會、就能取得成功,如此才能營造出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
    李春玲也表示,流動意味著機會,流動帶來了希望。一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存在是客觀事實,但不同階層相互流動則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有變化、能流動的社會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會。當前我國社會階層之間的通道就如同城門一樣,城門打開一些,下層往上層流動的機會就會增多一些。但是,也要防止處於優勢地位的階層設置各種規則來限制較低階層社會成員的進入。
    「如果我國眾多的農村居民有上升流動的機會,那麼我國中等收入人群在全社會的比例會大幅度提高,而這則有助於促進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在李春玲看來,社會階層可以固化,但不能固定。可以想像,如果社會階層固化不明顯,儘管一些人家庭貧困,但只要刻苦努力和勤奮拼搏,年輕人就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相關焦點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但是,不論這是對社會空前壓力的反抗還是個體的生活的焦慮,都無法阻止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社會階層向下流動的危險徵兆。在筆者看來,正是向社會下層流動的危險跡象才導致了人生缺乏熱情和個體的社會焦慮。試想,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通過奮鬥和努力都有向上流動的可能,誰會主動處於「下流社會」呢?相反,如果通過奮鬥和努力,還看不到向上流動的光明和希望,恐怕就只能導致個體焦慮的出現。
  •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裡,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在今天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學術研討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出版座談會上,本報告主編陸學藝教授對本社記者介紹說,參加該課題研究的專家們認為,當代中國經歷了五次結構性的社會大流動: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係的重塑,這種重塑實際上意味著原有階級階層關係和位序結構的徹底顛覆。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綜合各個層面,以往研究均表明,機會平等是一個國家的社會和政治體系的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推動者。  階層固化(Class Immobility),即階層流動的對立面,意味著階層之間缺乏流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階梯中持續存在的機會不平等。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他們把從50年代到70年代的上升流動歸因為專業性和管理性工作的大增長,而那被戈德索普稱之為「社會流動的黃金年代」。但是,相反地,這一代人的上升意味著,他們的孩子中有更多人面臨將從所在階層向下流動的風險。 「黃金年代的消極一面就是,如今,更多的人將在社會梯層中下降,更少的人上升。」 戈德索普說,「在英國現代史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狀況。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如果這一階段不能在中國形成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流動機制,可能引發社會結構性矛盾,使中國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面臨困難,甚至有倒退危險。  《新民周刊》:請您簡單地描述一下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流動機制。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如果子女的職業地位主要受父親受教育程度和父親職業地位等先賦性因素的強影響,則社會階層趨於封閉;如果子女的職業地位主要受自己受教育程度或自己既已取得的職業地位的強影響,則社會趨於開放,階層之間的流動渠道未曾閉合——因為自致性因素決定著自己的升遷幅度。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祁濤 2014-08-07 12:29 來源:澎湃新聞
  • 一文看懂社會階層流動的秘密
    編者按:無論你承不承認,接不接受,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分層級的。處在較高層級的人比處在較低層級的人,擁有更多的社會權利。不過,社會階層是可以流動的。那怎麼才能流動呢?今天的文章來自YouCore,本文作者認為,社會地位分兩種:一種是先賦地位,一種是自致地位,先賦地位是在我們出生時就決定的,那麼,很顯然,想要社會階層流動,必然得通過自致地位的實現。
  • 正確看待社會流動問題
    中國社會是否出現階層固化現象,這是近年來許多人比較關注的問題。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擔心自己向上流動的渠道變窄、未來發展的空間受限,害怕在機會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對待。那麼,當前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社會流動問題? 對社會流動的判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
  • 階層流動的中國局-虎嗅網
    秦國能夠直接以國家機器強力汲取到個體,六國卻不具備這樣的汲取能力,因為封建(此處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不是中國用的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所謂封建)的貴族對國王的汲取有抗拒。秦國建立一整套「無軍功者不受爵」的制度,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階層的快速流動,不管你有沒有知識,有沒有背景,只要殺的人夠多,你就可以出將入相。
  •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人民日報熱點辨析:正確看待社會流動問題
    中國社會是否出現階層固化現象,這是近年來許多人比較關注的問題。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擔心自己向上流動的渠道變窄、未來發展的空間受限,害怕在機會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對待。那麼,當前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社會流動問題?   對社會流動的判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
  • 社會階層固化,怎樣才能逆襲人生?
    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出現要麼不願意奮鬥,要麼奮鬥沒有意義,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失去活力和動力,社會再怎麼進步? 社會階層固化,兩極分化嚴重,社會愈來愈不公平,食利階層為了永遠維持利益,底層人民想要改變命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當矛盾不可調和,什麼樣的違法犯罪活動就會猖獗起來。社會矛盾的激化,進而阻礙生產力和影響生產關係,阻礙社會進步。一旦進一步惡化,將會引起政權顛覆、社會動蕩,可怕的事情會一件件到來。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課題組的專家指出,馬克思和毛澤東的分析主要用來「指導革命」,比較強調階級關係之間的對抗性;而現階段的研究則是用來「指導建設」,主要是更好地協調各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以便更充分地調動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經濟進一步穩定發展。
  • 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形式——高考!
    最近,一直在思考社會階層的問題,既然沒有太專業的知識來理解,也未拜讀過任何深層次的書籍,所以還是就個人體驗來談一談高考!高考的前身就是科舉制度吧,就算不是也沒有關係,這兩種制度都是相對公平的向上流動的重要方式。看看範進中舉前後的生活境況、社會地位和考入985、211和普通院校的差別就知道這機制有多麼的重要了。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階層劃分,主要是以所從事的職業來對人群的身份進行界定,如古代有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劃分。1949年到1978年我國社會群體主要分為工人、農民兩個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改革開放後,隨著所有制結構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變遷,中國的社會階層逐漸分化。政府和社會都期望發育龐大的中等收入階層以建立社會穩定的橄欖型結構。
  • 婚姻的社會階層流動是否已被堵死?
    由此,引發我思考一個問題:   咱們的新婚姻法,對於財產是什麼樣的態度,是否已經堵死了通過婚姻改變社會階層的通道?   跨社會層次聯姻時,有人需要房子來獲得婚姻的安全感,有些人則擔心婚姻的不安全導致財產的流失。這對無法調和的矛盾,則容易導致婚姻交易的失敗。   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這種婚姻階層的流動。   那麼,婚姻的社會階層流動真的被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