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十一
萬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方面是整個國家加速發展以工業化和對外開放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進程的產物;另一方面,這也是整個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結果。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階層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是和經濟體制的變化緊密相關的。從整體上看,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社會結構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調整。
改革開放之前,全社會的階層結構十分簡單,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階級和一大階層,即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加上一個知識分子階層。由於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都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社會勞動者的所有制結構也呈現出高度公有化和單一化的性質。1978年,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勞動者合起來共佔社會勞動者總數的99.96%,幾乎是為社會勞動者的全部,城鎮個體勞動者僅為社會勞動者的0.04%,其他所有制類型的勞動者則完全消失。
而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湧現,傳統的三大群體很快被日益細分。
一是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發生改變,新的產業和職業不斷出現。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和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對於管理的高度重視,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二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由農民階級向工人階級轉型的速度大大加速。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了農業生產,成為「離土不離鄉」的工人;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批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農民工」大軍。這支日益壯大的隊伍被有些研究者成為是構成中國「三元社會結構」(工人、農民和農民工)的重要基礎。
三是即使在一個群體中,因為職業、地域、層級、技術上差異,也日益分化成不同的「亞群體」。以工人階級為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在全民所有制職工和集體所有制中工作的職工總數相對減少,而在私人企業、三資企業、個體經營中就業的勞動者不斷增加。以農村改革為起點,勞動者的所有制類型又重新朝著多樣化的方向變化。到1986年,其中全民所有制職工和集體所有制勞動者的比重就由1978年的99.96%降至36.9%;到2003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在全國城鎮2.478億就業人員中,在國有單位中就業的人員總數為0.7163億,僅佔28.9%。
正是鑑於這種變化,學界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結構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五階層說」和「十階層說」。前者是將當代中國的社會階層分為工人階層、 農民階層、知識階層、私有階層與管理階層。除了農民階層之外,其餘的社會階層都呈擴張態勢。後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歷時3年的研究提出的,他們將新世紀之初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劃分為十大社會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市無業失業和半失業階層。並預言這種社會階層將呈現穩定發展趨勢。無論採取哪種模式,總體上看,在未來可見的階段,以工人階級為主體、多種新興社會階層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二、社會階層利益分化明顯
在傳統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的社會結構呈現出單一性、行政性、集中性、封閉性的特徵。各社會群體的利益同質性強,分化不明顯。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引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產權明晰的市場經濟原則迫使人們為自己的個人和群體利益著想,社會階層利益的分化日益明顯。體制的轉軌特別是體制、制度、資源的多樣化趨勢,擴大了這一分化影響。不同層次、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乃至不同人群,其利益目標越來越獨立,利益邊界越來越明晰。新的利益結構初步形成,而社會利益的協調和溝通的機制卻相對滯後。正如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中指出的,「由於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四中全會的講話中也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在思想領域,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這五個「多樣化」和四個「特點」實際上已經清楚地勾畫出了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結構整體轉型對於社會階層利益分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三、社會流動性變化加劇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通過戶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城鄉二元的體制分割、單位所有制的職業分割,使得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很弱。改革開放之後,為了發展市場經濟,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就需要充分調動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成分的人的作用,社會流動性由此大大提升。最新的統計表明,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全國大約有1.1億多的人口經常處於流動狀態,人口流動的範圍也已經從國內不同地區擴展到不同國家之間。在職業上,人們選擇的自由度也大大提升,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工作單位之間、不同職業之間的流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道風景。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社會流動渠道逐步開放,逐步多元化,人們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就可以在社會中獲得向上流動的可能。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偉大的歷史轉折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二:從醞釀到抉擇——1978年的中國改革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三: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路線圖日益清晰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四:中國改革為什麼最先從農村突破?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五: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的歷史進程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六: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經驗和成就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七:黨建理論走過三階段 理論研究站上新起點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斷的由來和發展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九:對外開放抉擇和經濟特區建立的前前後後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十: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