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30年》專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

2020-12-11 中國網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十一

萬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方面是整個國家加速發展以工業化和對外開放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進程的產物;另一方面,這也是整個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結果。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階層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是和經濟體制的變化緊密相關的。從整體上看,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社會結構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調整。

改革開放之前,全社會的階層結構十分簡單,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階級和一大階層,即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加上一個知識分子階層。由於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都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社會勞動者的所有制結構也呈現出高度公有化和單一化的性質。1978年,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勞動者合起來共佔社會勞動者總數的99.96%,幾乎是為社會勞動者的全部,城鎮個體勞動者僅為社會勞動者的0.04%,其他所有制類型的勞動者則完全消失。

而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湧現,傳統的三大群體很快被日益細分。

一是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發生改變,新的產業和職業不斷出現。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和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對於管理的高度重視,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二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由農民階級向工人階級轉型的速度大大加速。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了農業生產,成為「離土不離鄉」的工人;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批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農民工」大軍。這支日益壯大的隊伍被有些研究者成為是構成中國「三元社會結構」(工人、農民和農民工)的重要基礎。

三是即使在一個群體中,因為職業、地域、層級、技術上差異,也日益分化成不同的「亞群體」。以工人階級為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在全民所有制職工和集體所有制中工作的職工總數相對減少,而在私人企業、三資企業、個體經營中就業的勞動者不斷增加。以農村改革為起點,勞動者的所有制類型又重新朝著多樣化的方向變化。到1986年,其中全民所有制職工和集體所有制勞動者的比重就由1978年的99.96%降至36.9%;到2003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在全國城鎮2.478億就業人員中,在國有單位中就業的人員總數為0.7163億,僅佔28.9%。

正是鑑於這種變化,學界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結構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五階層說」和「十階層說」。前者是將當代中國的社會階層分為工人階層、 農民階層、知識階層、私有階層與管理階層。除了農民階層之外,其餘的社會階層都呈擴張態勢。後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歷時3年的研究提出的,他們將新世紀之初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劃分為十大社會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市無業失業和半失業階層。並預言這種社會階層將呈現穩定發展趨勢。無論採取哪種模式,總體上看,在未來可見的階段,以工人階級為主體、多種新興社會階層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二、社會階層利益分化明顯

在傳統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的社會結構呈現出單一性、行政性、集中性、封閉性的特徵。各社會群體的利益同質性強,分化不明顯。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引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產權明晰的市場經濟原則迫使人們為自己的個人和群體利益著想,社會階層利益的分化日益明顯。體制的轉軌特別是體制、制度、資源的多樣化趨勢,擴大了這一分化影響。不同層次、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乃至不同人群,其利益目標越來越獨立,利益邊界越來越明晰。新的利益結構初步形成,而社會利益的協調和溝通的機制卻相對滯後。正如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中指出的,「由於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四中全會的講話中也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在思想領域,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這五個「多樣化」和四個「特點」實際上已經清楚地勾畫出了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結構整體轉型對於社會階層利益分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三、社會流動性變化加劇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通過戶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城鄉二元的體制分割、單位所有制的職業分割,使得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很弱。改革開放之後,為了發展市場經濟,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就需要充分調動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成分的人的作用,社會流動性由此大大提升。最新的統計表明,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全國大約有1.1億多的人口經常處於流動狀態,人口流動的範圍也已經從國內不同地區擴展到不同國家之間。在職業上,人們選擇的自由度也大大提升,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工作單位之間、不同職業之間的流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道風景。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社會流動渠道逐步開放,逐步多元化,人們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就可以在社會中獲得向上流動的可能。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偉大的歷史轉折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二:從醞釀到抉擇——1978年的中國改革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三: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路線圖日益清晰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四:中國改革為什麼最先從農村突破?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五: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的歷史進程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六: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經驗和成就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七:黨建理論走過三階段 理論研究站上新起點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斷的由來和發展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九:對外開放抉擇和經濟特區建立的前前後後

·《回首30年》系列專稿之十: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在肯定方面,1990年代以來有關中國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的許多重要成果,如陸學藝領導的課題組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流動變化的研究,[2][3]或多或少地受該理論的影響並體現該理論的命題;在置疑方面,一些理論家批評市場轉型理論與現實不符。
  • 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即將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誌發表秋石文章《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文章全面分析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情況、原因和作用,對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論述。  文章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我國社會結構重要方面的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市場與社會的關係的轉變。圍繞這一主線,社會學者對中國社會分層機制與社會流動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探索,不斷推動社會分層流動的理論創新與發展。回顧往昔,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哪些歷史性變化?
  • 準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社會階層結構新變化
    摘 要:社會階層結構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應重視優化社會階層結構。
  • 我國階級階層結構的深刻變化
    作者: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李培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方面發生兩個重大轉變:一是從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從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社會,逐步轉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三大新變化
    原標題: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三大新變化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李路路在《人民論壇》撰文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著變化。新變化之一:階層分布結構開始根本改變,中產階層逐漸在社會中佔據主導地位。首先,曾經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據多數地位的農民,在未來幾年中將明顯減少。
  • 媒體析中國社會階層結構:6方面人員構成"新階層"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瞭望》報導,隨著開放改革二十多年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內部逐漸分化,增加了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等六個方面人員在內的新群體,他們被稱之為
  • 我國2008~2019年間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
    本文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08~2019年的數據,選擇就業和工作方式、勞動生產率、中等收入群體成長等幾個學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分析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對這些方面的深刻影響,以期更清晰地理解我國社會未來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結構變遷
    新中國70年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實現了從「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向「多元化社會階層」的歷史性轉變,逐步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社會結構雛形。新中國成立初期,短暫存在的由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四大階級結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我國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組成的「兩大階級、一個階層」的結構模式。
  •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這位負責人稱,報告提前問世,因為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發表後,社會上對當前社會階層變動狀況特別關注,有關方面要求課題組能及早提供調查數據和成果。「十大階層」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社會階層發生結構性的改變。
  • 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與綜述
    >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社會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8年12月8日上午在復旦大學成功開幕,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近150人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光金研究員從城鄉收入差距、城鄉內部收入差距和行業收入差距等方面對中國收入分配的變化進行了分析,並從增速差異、結構差異兩方面對收入分配變化進行了解釋。美國加州大學(爾灣)王豐教授等揭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福利制度的變化,並從教育、醫療和養老三方面對公共轉移開支的不平等進行了數據分析。
  • 仇立平:上海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及其對城市社會治理的啟示
    [1][2][3](2)認為當代中國社會結構是「倒丁字型」社會結構,其一橫是巨大的農村社會階層,一豎更多地是城市社會階層,將會造成持續的「社會結構緊張」。[4](3)認為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出現「斷裂」或呈現出「碎片化」狀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能夠影響、定型社會基本走勢的主要社會力量集團開始生成並發揮作用。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2004年7月,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幹部的子女當幹部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網絡和紙質媒體紛紛以類似的標題來概括這份報告。人們很容易回想起3年前課題組出版《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時,提出的「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所引發的熱烈爭論。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科學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現狀,對有效落實政策,完善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
    南方網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課題,經過數十位社會學學者歷時3年調查研究,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調查報告已於昨天成書公開出版。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逐步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組成的社會結構,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並正在向與現代化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方向轉變。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這位負責人稱,報告提前問世,因為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發表後,社會上對當前社會階層變動狀況特別關注,有關方面要求課題組能及早提供調查數據和成果。  「十大階層」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社會階層發生結構性的改變。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於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第一種:「十階層理論」。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張靜 | 個人與組織:中國社會結構的隱形變化【「中國70年社會變遷與結構轉型」】
    回看改革開放40年以及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們尤其要關注這些變化有哪些重要的趨勢,以及它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社會學對於社會結構變遷的主要切入點,主要在社會分層方面。毫無疑問,過去40年,中國的社會分層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前段時間我聽清華大學李強教授說到社會分層的最新數據:中國中產階級比例,最保守的估計,已經接近27%-28%,預計未來還會繼續增加。
  • 社科院首次界定並披露中國社會十個階層現狀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課題之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首批成果已告完成,中國社會群體被劃分為十個階層。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日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報告首次詳細闡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
  • 社科院歷時三年給中國社會劃出十大階層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課題,經過數十位社會學學者歷時3年調查研究,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調查報告已於12日成書公開出版。    為什麼劃分社會階層    課題組組長、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專家陸學藝告訴記者,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設立專門的機構、人員和經費,每隔5年或10年作一次社會階層的調查分析,因為社會階層結構是基本國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地進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決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