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養正,百善皆開

2021-02-19 妙語文獻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想而知養成教育對於人生的重要性。猶如一棵樹,在幼苗時期,根正苗直,修繁去冗,小樹就可以經受狂風暴雨長成參天大樹。

  因此,「童蒙養正」便成了當務之急。教育孩子是小事,但是教育孩子都是難事。難在我們沒有教育的目標,沒有教育的敏感。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接受,包括家教(家庭教育)、師教(學校教育)、進修(社會教育)和明理(宗教教育)。人的一生必須四種教育都接受、都身體力行,做人才能夠圓滿。現代的教育制度只剩下學校教育一種了,頂多再加上一個社會教育,二者還都是側重於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並不是教育的全部。

  傳統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也就是怎樣做人。有成人才有成事,不會做人,就不會做事。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應該給自己的孩子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等,補上傳統教育這一課。

  自己呢?可以看看王鳳儀系列的 《家庭六部教育》這本書,王善人提出了「家庭六步教育」:根本教、胎教、襁褓教、乳教、嬰兒教和家庭教。為了拯救人根,改種還良,我們得從姑娘下手,從小孩下手,這就是根本教育,也叫先天教育。先天的根好了,後天苗子才能好。先天性不好,後天出來的苗肯定也不行。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造好人根,我們能不能把責任落實,就得看我們能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我們做父親母親的,如果能把自己清理好,兒女一定會好,家庭一定會好。

  《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等,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同聖人禮。』《三字經》取材典故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長的歷史,積澱了中華民族獨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無數古聖先賢、風流人物、仁人志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而且一路下來,薪火相傳,因時損益。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凝結,更是我們道德規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的集中再現。千百年來,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品格,書寫了輝煌燦爛的歷史。

  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世界的文明並峙鼎立,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其重要一點是,源於由中華傳統文化而產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說,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為其有異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

  一個人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思維方式,而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的成熟亦絕非先天註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涵蓋經史子集的龐大思想知識體系,恰好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氛圍、一個平臺。潛心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人們就會發現其蘊含的無窮盡的智慧,並從中領略到恆久的治世之道與管理之智,也可以體悟到超脫的人生哲學與立身之術。在現今社會,崇尚中華傳統文化,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更是提高個人道德水準和構建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正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令人欣慰。欣喜之餘,我們同時也對中國現今的文化斷層現象充滿了擔憂。我們注意到,現今的青少年對好萊塢大片趨之若鶩時卻不知道屈原、司馬遷為何許人;新世紀的大學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託福高分,但卻看不懂簡單的文言文……這些現象一再折射出一個信號:我們現代人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十分匱乏。在西方大搞強勢文化和學術壁壘的同時,國人偏離自己的民族文化越來越遠。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重拾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已迫在眉睫。

  人在一生中要讀幾部真正的「書」。我說的「書」,是指四書五經、《左傳》《史記》之類的經典,至少要有一部書墊底,一生的學問才能扎住根。林語堂說過,概論之類的教科書不算書,拼鼻子湊臉的小說也不能算作書。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完全被媒體所控制,滿腦子都是報紙上看來的消息,自己完全沒有中心思想,變成了隨風倒的草。孩子們那一點可憐的歷史知識,還都是從「秘史」中「戲說」來的。影視文化本就是無根之草,影子本來就是虛的,這種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孩子,哪裡會有根呢?對比之下,就更顯得《三字經》、《弟子規》、《論語》之可貴,因為它是談教育的專著。

  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教導後代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實現轉迷為悟、轉識成智,最後達到轉凡成聖的人生終極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教育已經與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了。當然,人不可能脫離現實社會而存在,當今的時代就是這樣一個爭貪的社會,教育制度自然就變成這樣一個訓練競爭意識和謀生技能的培訓體系,人人志在掙錢,而非志在聖賢。大勢所趨,人人如此,我們也只能儘自己的力量,盡人力聽天命了。

  自古以來,官府關心的都是治權之類的大事和群體意識,真正關心學生個體的只有父母和老師。所以父母一定要覺悟,要為子女補上這人生第一課,千萬不要讓你的後代毀於你的無知。

  今天,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套國學經典,而這一套來自於中華千百年沉澱的經典圖書,更是國學蒙學之最,是中華文化的魂寶,可以讓孩子在品讀這些經典的同時,奠定優秀的品格,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微店購買。註:凡購買這套國學經典即送家庭六步教育一本

相關焦點

  • 開學第二課:童蒙養正 助力成長
    9月1日,沙田一完小軍規訓練營活動開展的第二天,學校特別推出以國學文化為主線的「童蒙養正課堂」,利用學校自主編撰的「德育」校本教材及「國學經典教材」,將傳統文化引進校園,讓國學回歸課堂,促進孩子們傳統品德的養成,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 淨空老法師開示: 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
    今天我們希望先談一個重要的主題,「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童蒙養正教育則是培養國家民族未來的棟梁,延續千秋萬代慧命的無量功德!童蒙養正教育的重要性無以復加,是當今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該用來導向正道,這就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
  • 童蒙養正愛國情——首都百萬中小學生迎接新學期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題:童蒙養正愛國情——首都百萬中小學生迎接新學期新華社記者趙琬微、丁靜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許多中小學校以「愛國」為主題開啟新學年第一課。「『童蒙』的意思是處於孩童階段,『養正』的意思是要培養好品德。」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對孩子們說,站在國旗下,一定要在老師教導下和家長教育下培養好習慣、塑造好品德,代表中國少年的精神。在延慶區第二小學,一年級新生迎來了十分難忘的開學日。他們身著漢服手持國旗,在家長的帶領下走進會場,與在校師生一起舉行了莊重的「開筆禮」。
  • 【幼兒園課程展播--耀州篇】童蒙養正,向上而行——關莊鎮中心幼兒園
    關莊鎮中心幼兒園以「心正則筆正」、「心正而後身正」故裡名人經典思想為文化底色,實施「童蒙養正」教育,堅持以童為本、以養為策、以正為根,探索「養正」課程,秉持「讓每個孩子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課程理念,構建起生活養正、遊戲養正、運動養正、學習養正的育人新格局。
  • 童蒙養正《聖學根之根》全集共七冊
    童蒙養正教育的基本理念《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該用來導向正道,這就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現在我們要更進一步,探討三歲之後的童蒙教育。兒童時期記憶力強、理解力弱,所以應該帶著小孩背誦聖賢典籍,例如《聖學根之根》所收錄的二十三種童蒙書籍。也可以將自己所讀的聲音錄下來,然後反覆播放,同時跟著讀;這樣不但提高興趣與積極性,還能養成邊讀邊聽的好習慣。
  • 唐山娃娃:童蒙養正習古禮 文禮兼修潤心靈(組圖)
    翩翩君子,溫潤如玉;窈窕淑女,知書達理唐山娃娃:童蒙養正習古禮 文禮兼修潤心靈 中國著名兒童國學啟蒙教育專家李廣斌教授現場講座  雖然童學館進駐唐山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但已用孩子的教育效果和家長的口碑證明:「童蒙養正」是每個中國家庭都必須重視的根本的教育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每個中國孩子都必須學習的「童子功」。  唐山童學館館長韓豔雙介紹,面對當前家庭普遍六個大人、一個小孩的成長環境,孩子們在成長中突顯出更多的性格問題。
  • 讓「熊孩子」知書達禮 市文化館首開「童蒙養正 幼學禮儀」班
    讓「熊孩子」知書達禮 市文化館首開「童蒙養正 幼學禮儀」班 2019年08月14日 08:57:34來源:杭州日報  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秋季班的培訓課程中,首次推出了「童蒙養正 幼學禮儀」班。  據介紹,此次兒童禮儀培訓班共招收2個班,共50人。學員都是4至8周歲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正處於培養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 【童蒙養正—幼兒行為教育】探索與實踐原理篇(上)
    在2020新時代教育探索與實踐的元旦分享會上,醒明學堂的蘭海軍老師分享了主題為:【童蒙養正—幼兒階段行為教育的關鍵
  • 童蒙養正,感恩同行——湖州英倫幼兒園新生家長會
    為讓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幼兒園,正確的認識學前教育,真正了解「童蒙養正,感恩同行」的家園協同教育的含義,劉園長分別從教育教學工作、安全保健工作、家園協同教育等六大項進行詳略有序的介紹,用理念與實例相結合,深刻的闡述了孩子在三年幼兒園教育中「家園共育」和「家長自我成長」的重要性。
  • 學霸成長營——童蒙養正的「正」從哪裡來?
    關於童蒙養正的話題,請問,你有什麼困惑?
  • 【文明禮儀·秀麗"秀"禮】童蒙養正——少兒文明禮儀
    特約欄目多彩肇慶秀麗"秀"禮童蒙養正 · 少兒文明禮儀讓文明之花滿城綻放在9月開學季期間,「多彩肇慶」微信公眾號將推出【秀麗「秀」禮 童蒙養正——少兒文明禮儀】公益課堂系列,普及少兒文明禮儀知識,讓孩子養成注意自身形象、形成良好的坐站走蹲習慣、養成主動使用文明用語、主動微笑的習慣
  • 童蒙養正學前教育
    這是童蒙養正的關鍵時期。做人才是這個世間最根本的東西。我們不要小看小孩子。未來拯救人類的可能就是年輕人。小孩子們。因為他們獲得知識是那麼的純潔。他們是用人性最美好的東西去學習。相比之下,那些成年了的,或者是已經受過專業教育的,卻往往忽視了本性。水德先生己亥年臘月。
  • ​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童蒙教育的話題。 《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給予正確的教育,將孩童引向正道,這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所謂「三歲看八十」,童年紮下的善根會影響其一生,到了八十歲也不會改變。童蒙如何養正?
  • 3—12 歲兒童的童蒙養正教育
    3 至 12 歲兒童教育的重點是童蒙養正教育,當然幼兒的養性教育依然貫穿於3至 12 歲。那麼怎麼進行童蒙養正? 答案是國學教育,這裡一定要分清兩個概念。知止而後有定 ...... 」知止就是養正,所以不論你報的什麼學習、興趣班……都要圍繞「知止」這兩個字。否則,就是有悖於作為一個老師者應該去做的傳道、授業、解惑。師者,首要的是傳道,通過《大學》、《中庸》、《論語》的國學原理學習,給孩子一個傳統文化的紮根教育,這才是 3 至 12 歲的養正教育,即童蒙養正教育。
  • 童蒙藝術2020慶祝雙節「國慶中秋」親子活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童蒙藝術雙節慶祝活動2020年9月26日,童蒙藝術教育學校順利舉行了慶祝雙節「國慶中秋」大型親子活動。據悉,童蒙藝術作為一家大型專業的美術、書法培訓機構,主要經營專業美術高考、少兒美術、成人美術、書法國畫培訓。
  • 《弟子規》童蒙養正
    《弟子規》是屬於蒙學這個階段的,所以叫童蒙養正。當然,儒家並不是只有朱熹這一種學派。陸王心學的兒童教育理念就與朱熹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朱熹是從外向內,陸王心學是從內向外,主張開發心性,要開發童心性情,致良知。
  • 迎120周年校慶 杭四中成立養正教育發展基金會
    6月28日下午,杭州第四中學舉行120周年校慶紀念活動啟動儀式,養正教育發展基金會也正式成立,這是杭州直屬教育系統第一家服務於杭州教育發展的非公募慈善性質教育發展基金,將為品質辦學添磚加瓦。百年校史輸送十萬名優秀人才杭州第四中學是具有悠久辦學歷史的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創辦於1899年,學校前身是晚清杭州知府林啟創辦的「養正書塾」,與浙江大學同根同源,開浙江官辦新式普通中學之先河。養正,語出《易經》,「蒙以養正,聖功也」,確立「端童蒙之趣向,植人才之始基」的辦學宗旨。
  • 臨滄早教: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的重要性
    童蒙養正——聖賢智慧的陶冶當幼兒漸漸成長,四歲後已慢慢學會語言的應用,學習能力亦逐漸增進,此時即應銜接「童蒙養正」的教育。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不論是心理學的研究或是一般人成長的經驗,我們了解:四歲至十三歲這階段的兒童,因其理解能力微弱,知識未開,仰賴父母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純淨,正是一生當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如何把握其記憶的特長善加教育,以期收到終身受益的長遠效果,是最值得深刻反省的教育問題。
  • 童蒙養正 禮潤人生——合肥市金鬥路小學舉行開蒙儀式
    近日,合肥市金鬥路小學開展了「童蒙養正 禮潤人生」為主題的新生開蒙儀式。當天,全體一年級新生在這裡開啟了人生的第一課,新生們在傳統文化的洗禮中迎接新學期的到來。歡迎新同學當天儀式第一項是師正衣冠。
  • 童蒙養正 啟迪心智——南苑小學舉行一年級新生入學拜師開筆禮
    9月7日上午,麒麟區南苑小學舉行2019級一年級新生入學拜師開蒙啟智開筆禮儀式。為傳承中華傳統經典文化,南苑小學為入學的新生們進行一次尊師崇禮的啟蒙教育,完成人生四禮中的頭一禮——開蒙禮,以最雅正的形式開啟新生求學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