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021-02-19 利人文化

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快樂幸福,都把孩子的教育視為家庭頭等大事,不願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童蒙教育的話題。

 

《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給予正確的教育,將孩童引向正道,這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所謂「三歲看八十」,童年紮下的善根會影響其一生,到了八十歲也不會改變。

童蒙如何養正?古人在《三字經》中指出了原理與方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在古人看來,人人先天本具純淨純善的自性,這是人的真我,人之一生,只要葆有赤子之心,不離道義,就能開顯自性本具的福慧,擁有幸福圓滿的人生。

但是人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內有貪嗔痴慢的煩惱習氣,外有五欲六塵的強大誘惑,如果無人教導,人會逐漸偏離本真,迷失自我,肆意妄為,慧淺福薄。所以人人離不開教育,而教育的方法就是從一而終,引導人在一生之中,始終把心歸向本真,安於道義,不被習氣動搖,不受外界誘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養正功夫。

在古人看來,童蒙養正要從娘胎開始抓起,因為胎兒有感知,會受母親的心行影響,「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所以古代女子懷孕後,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都非常的謹小慎微。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養胎論》中談到,古來的胎教從受胎三個月開始,此時孕婦要多接近賢人君子,觀看禮樂,讀誦經典,居處簡靜,舉止端莊,「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欲,庶事清淨」。母親一切的行為、言語、思想都必須端正,讓胎兒稟受正氣,這樣生出的子女才能良善長壽,忠孝仁義,聰慧無疾。

在歷史上,胎教的典範莫過於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太任懷孕之時,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她從不歪著身子睡,也不偏斜著坐,亦不曾跛著腳站;她不吃氣味不正、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坐擺放不正的蓆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的賢明,聖德卓著。

孩子出生後的三年內是重要的紮根階段。古人認為:「人之初生,童孺之時,元氣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竇未開。當此時而開導之,則順而易;過此時而防閒之,則逆而難。」所以在這個階段,大人要保護小孩,讓小孩所聽所看所觸,都是正面的言語與行為。這三年一千天的根紮下去,小孩就具備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一輩子不會改變。

古人為讓孩童葆有赤子之心,不被物慾侵蝕,可謂煞費苦心。在古代,有「抓周測志」的習俗,即在兒女周歲時,家親好友都來慶賀,並陳列各種物品,聽任孩子抓拿,以此預測其將來的志向及愛好。清朝兩廣總督阮元在孫子出生滿周歲時,謝絕僚屬送禮,並寫了一首詩:「翡翠珊瑚列滿盤,不教爾手一相拈。男兒立志初生日,乳飽飴甘便要廉。」他為了自小培養孫子廉潔高遠的志向,甚至連寶物都不讓孫子去抓,生怕他染上庸鄙好財的俗氣。

宋朝著名理學家二程(程顥、程頤)的母親侯氏,也是教子的典範。程顥、程頤幼時,侯氏對他們嚴加管教,未曾溺愛。據《近思錄》記載,吃飯的時候,侯氏就讓兒子坐在自己身邊,見到兒子常常把鹽梅加於羹中以調味,侯氏就訓斥、制止說:「幼求稱欲,長當如何?」意思是說:從小就貪圖美味,長大後怎麼得了!

在今人看來,或許會覺得古人教子過於嚴苛,但是古人認為,童蒙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慎於始」,從孩童能食能言開始,就要千方百計給孩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把「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之類的聖賢教誨,通過日常生活小事,潛移默化地根植在孩童心中,這樣就能防微杜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二程能在日後成為賢德之人,名揚天下,與侯氏的善於早教密不可分。

南北朝著名教育思想家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中云:「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顏之推對世上一些父母有愛無教的做法,每每不以為然,說這些父母對子女的種種要求,不分合理與否,一味聽憑縱容。孩子做了該被批評申斥的事,父母反而報以嬉笑,加以誇獎,等到子女懂事的時候,他們還認為這樣做是應該的。孩子驕奢怠慢的習性一旦養成,再想去加以制止很難,就是往死裡打他,也樹立不起父母的威嚴,只能是父母愈來愈對兒女不滿,兒女對父母則愈來愈怨恨,孩子成人後必然會是一敗德之人。所以顏之推感嘆:「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在童蒙教育中,古人除了重視父母對孩子的言教、身教,還特別強調「境教」,也就是注重環境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宋朝範鎮在《東齋記事》中說:「人家置博弈之具者,子孫無不為博弈;藏書者,子孫無不讀書。置習豈可以不慎哉!」範鎮還舉了—個因家長忽略環境教育而改變子孫志向的例子——

黃筌、黃居寀(cài)父子是五代時蜀地著名的畫家,尤擅長畫飛禽,為了畫得惟妙惟肖,買來很多鷹鶻等猛禽在家中豢養,以便觀察模畫。時間一長,兒孫們每天架鷹放鶻,奔跑在田野上,樂此不疲。後來有的子孫竟丟棄畫業,成了養殖鷹鶻的專業戶。因為豢養的鷹鶻太多,需要用大量的老鼠來飼養,家裡到處擺著老鼠籠,兒孫們又逐漸對捕鼠產生興趣。到後來,兒孫們乾脆也不養鷹鶻了,改以捕鼠和賣耗子藥為生了。

而古來在「境教」上做得最成功的莫過於孟母。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孟子小時候,孟母搬過三次家,前兩次搬家因為挨近墳地、集市,孟子先後迷上玩模仿大人刨坑堆墳、學商販吆喝叫賣的遊戲。第三次孟母乾脆把家搬到學宮附近,不久孟子學著讀書人的樣子,玩擺設禮器、揖讓行禮的遊戲。孟母見後很高興,說:「真可以居吾子矣!」便在此定居了。在這種環境下,孟子逐漸對讀書做學問很有興趣,為他日後成為一代大儒奠定了人生的基礎。

紮好學齡前的德行基礎,小孩長到六七歲就要上學。古時的小學不像今天的小學,在古人看來,「學也者,所以學為人也。天下無倫外之人,故自無倫外之學」,所以古代的小學教育著重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孝親尊師、友愛兄弟,如何處好各種人倫關係,著重在灑掃應對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小孩的德行、言語,培植他們為人處世的根基。

古人明白,五倫八德是順應天性的自然大道,孩子從小不明人倫,不懂道德,不識因果,長大後難免做出違背倫理的行為。正如《左傳》記載,春秋時期,衛莊公溺愛少子州籲(xū),州籲驕奢狂傲,又喜歡舞刀弄槍,莊公並不約束,一味放縱。大夫石碏(què)勸道:「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泆,所自邪也。」勸衛莊公及早以人倫大道教導州籲,但衛莊公聽不進石碏的勸諫,在他死後,便發生了州籲殺掉其兄衛桓公自立為君的家庭慘劇。

所以古代的童蒙教育,抓的是人生大根大本。在小孩十三歲前,通過生活教育,把做人的根基扎穩紮牢,同時利用小孩這一時期精神專注、記憶力強的特點,讓小孩反覆讀誦、背誦聖賢經典,通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及「一門深入,長時燻修」的教學方式,訓練孩子的清淨心與定力。人心清淨,恆定專一,就容易成就自己的道業學問,將來無論遇到什麼外界的刺激、誘惑,時時能提起聖賢教誨,保持正知正念,心志就不會被外境所轉,不會肆意放縱、誤入歧途。

中國傳統的童蒙教育,從理論、方法到實踐,所遵循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教誨。因為人們知道,聖賢是洞達宇宙人生真相的明白人,也是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過來人,他們留在經典上的教誨,是後世子孫最好的行為指南。所以《三字經》云:「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清朝陳弘謀先生編輯的《五種遺規》,收錄了古來關於童蒙教育的重要著述,今人因緣生先生校集的《聖學根之根》,會集了歷代啟蒙入門經典,都是值得深入學習的教材。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童蒙養正就是「養國家元氣,正社會人心」,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為社會培植正直的棟梁。社會出現種種問題,根本解決辦法在教育,而童蒙養正是根之根,所謂「養氣在讀書,齊家治國平天下;正誼不謀利,知止至善作新民」,童蒙不僅是孩子的起跑線,也是家國的起跑線,教好一個孩子,就是在救家救國救天下。

童蒙養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可不慎乎!

本圖文源自網絡,僅用於公益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不知道什麼人,什麼時候,提出了一條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的觀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從有了這條線,多少家長奔波這、焦慮著;多少孩子負重前行,挑起了與年齡不相符的重擔。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卻輸掉了整個人生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無數家長的豪言壯語,也成了緩解家長焦慮的有效法寶,於是,孩子奔走在英語、奧數等各種補習班、大小考試之中。早上5點起來,晚上11點才睡覺,周末時間安排滿滿,就連暑假假期也是疲於奔命遊走於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之中。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我們大部分父母漸漸的有了類似這樣的口頭禪是:你這孩子,怎麼就那麼不聽話呢?總感覺自家孩子差於人家孩子很多。所以很多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長必須得注意這幾點,才能決定孩子的競爭力。要正確的樹立「起跑線」的觀念很多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因為過早地透支了自己和家長,反而不一定能一直走在別人前面。
  • 工人日報:人生是場長跑,起跑線上輸了又何妨?
    原標題:人生是場長跑,起跑線上輸了又何妨?   最近一則孩子5歲學英語被問「怎麼這麼晚?」的新聞引發輿論譁然。事情起因於兩位幼兒園孩子媽媽的聊天,一位媽媽本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另一位媽媽的一番話卻刺痛了她:「別的孩子都提前學,就你孩子不學,將來上學跟不上,她能快樂嗎?
  • 人生感悟,多少孩子因家長疏忽而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昔日孟母不惜以三遷而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更有徐母以自戕育子須德才兼備,當忠孝得以兩全。而現如今又有多少孩子因為家長的無知而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往往有些人因太過注重孩子學業而對品德疏於教導。然而,德才兼備德在前,有德者才能走走的更長遠。
  • 我理解的什麼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輸在起跑線上」幾乎是現在所有嬰幼兒父母們奉行的真理。似乎父母和孩子早一分努力,就必能早一步領先。許多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在孩子才一兩歲時就開始教孩子認字,三四歲就開始讓孩子學琴、畫畫、學英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講話有早有晚,走路有早有晚,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每個孩子也都不盡相同。家長們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自己忙了一天回家後,看到孩子還是不聽話,恐怕無視、生氣,怒吼會是更多父母的選擇吧。就算能靜心的教育,但卻會發現現在的學習知識太過變態,大多數父母甚至在學習上還不如自己的孩子。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該文批評了在中國膾炙人口的一句口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十年過去了,這句違背教育基本規律的口號依然響徹雲霄,成為數不勝數的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座右銘。這句絕非科學論斷的教育口號對中國目前負擔過重的初等教育現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
  • 「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如何跑贏人生
    當下,有的父母很著急,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人生規劃,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實真的很殘酷,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起跑線上輸了。有一句話,"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因為擺攤的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而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很難靠自己能力獲得成長進步,更別說躋身尖子班。小李卻是個例外,她爸媽都是農民,只能靠擺攤賣菜來養活一家子,但小李也沒有埋怨父母,自覺學習,考上好大學。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一些教育機構為了招攬父母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賺錢,就想盡一切辦法找好的宣傳語,反覆誇大這句話「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先說說這句話的害人之處!「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很多家庭付出了慘重的經濟代價,導致了社會的攀比之風,很多家庭明明不需要報輔導班和培訓班,但是面臨身邊鄰居和朋友的討論,慢慢被影響,也開始為孩子報各種班,導致了孩子正常的生活狀態發生改變,性格也會收到影響,活的會更加壓抑,這種壓抑有可能產生性格上的變化,嚴重了會造成性格扭曲!
  • 父母課堂——鄭淵潔:請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01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
  • 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多年來被這樣的話誤導著。
    起跑線,什麼是起跑線?一般是指運動員的起跑的位置,起跑線包括賽道。往往只有在短跑和百米衝刺時才顯得重要。但是人生是一次短跑和百米衝刺?顯然是不對的。現如今社會, 比如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父母的背景不同、父母所受的教育不同、父母對世界的認知不同等等。已經沒有把你和其他孩子放在同一起跑線。
  • 你還相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教育口號嗎?
    想想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是誰提出來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提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提的。而是那些蠱惑父母去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的「教育機構」說的,這是他們屢試不爽的「宣傳語」。因為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會說這樣違背教育常識的話的。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
  • 不要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玉田人你說什麼是起跑線?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曾被許多家長視為「至理名言。」然而節目的最後一個環節卻刷新了人們對它的認知。節目組到了一所上海崇明中學,組織了高三學生的「高考衝刺100天誓師大會」,學生在操場上做6道題。如果題目裡的情況你符合就可以前進6步。各位家長也可以代自己的孩子做一下這6道題。
  • 教育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問她,你這樣,孩子會不會壓力太大了,學的東西太多了,你得讓她喘口氣啊。她說,沒有辦法,你不學,別的孩子在學,總不能讓我的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吧。「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父母奉行的真理,於是,早早就開始讓孩子學習識字、背書、記單詞、上興趣班等。我一直覺得這句話,是一些商家為了招生,而寫的一句廣告語。什麼是起跑線?
  • 什麼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來是這樣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沒什麼錯,只是很多人理解錯了首先要明白起跑線在哪?很多人都沒搞懂起跑線就亂跑沒搞懂起跑線,就不知道終點在哪,結果跑的方向錯誤,但無法回起點重新再來其實所謂的起跑線,也就是人生的起點,出生的那一刻。
  • 不愛運動的孩子,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愛孩子的父母都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真正的起跑線是健康、是運動。沒有健康,生活會很痛苦,人生之路走起來會過於艱難。而運動,恰好是健康的通行證。而且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沒有形成成熟的價值觀,選擇體育運動去挖掘孩子的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