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了近1年半的「孟晚舟事件」在北京時間5月28日凌晨2點迎來關鍵裁決,544個日日夜夜的「軟禁」後,孟晚舟依然無法重獲自由!
孟晚舟引渡案迎來首次裁決
加拿大卑詩省高等法院於當地時間27日(即北京時間28日凌晨2點)公布了孟晚舟引渡案的第一個判決結果,該法院宣布了中國華為公司高管孟晚舟案的「雙重犯罪」問題裁決,認定孟晚舟符合「雙重犯罪」標準,對她的引渡案將繼續審理,這也就意味著孟晚舟仍將留在加拿大,參加後期的相關聽證,並等待新的審判結果。對於「雙重犯罪」,根據美加引渡條約及加拿大《引渡法》,加拿大將疑犯引渡至其他國家受審必須證明疑犯的罪行在加拿大亦屬於犯罪行為。據悉,孟晚舟女士當天出庭並聽取了法庭所做的判決。
美國司法部發言人在表示:「美國感謝加拿大政府根據《美國加拿大引渡條約》在這一正在進行的事件中提供的持續協助。」
根據加拿大法律,即使法院決定將個人引渡到外國,司法部長也有權撤銷該決定,即最終由加拿大司法部長戴維·拉梅蒂決定將孟引渡到美國政府是「不公正還是壓迫」。
案件的第二階段審理定於6月開始,重點在加拿大官員在逮捕孟晚舟時是否違反憲法,這一案件中孟晚舟是原告,屆時孟晚舟也不會被立即引渡至美國,結案陳詞預計將在9月底或10月初進行。
孟晚舟的律師表示:今天在加拿大的裁定只是一個漫長過程中的開端,相信最終將實現正義。
對此,據央視新聞消息,華為公司發表聲明:我們對卑詩省高等法院的判決表示失望。我們一直相信孟女士是清白的,我們也將繼續支持孟女士尋求公正判決和自由。我們希望加拿大的司法體系最終能還孟女士清白。孟女士的律師團隊將不懈努力,確保正義得到伸張。
任正非此前表示,我相信不會有最壞的結果
在孟晚舟事件期間,華為數次遭到美國的打壓。2018年是一個關鍵時間點,巧合的是孟晚舟女士於2018年3月23日經持股員工代表會投票選舉,出任華為副董事長。
據悉,在5月26日的記者會上,環球郵報記者問道:加拿大的法院將於本周三宣布對孟晚舟有關案件的裁決結果。中方有何期待?趙立堅表示,中方在孟晚舟事件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美加兩國濫用其雙邊引渡條約,對中國公民任意採取強制措施,嚴重侵犯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中國政府維護中國公民正當合法權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加方應當切實糾正錯誤,立即釋放孟晚舟女士,並確保她平安回到中國,以免中加關係持續受到損害。
而對於孟晚舟事件,華為創始人,孟晚舟的父親在5月11日向《南華早報》表示,我相信不會有最壞的結果,因為全世界像華為這麼守規矩的公司,西方也很少。美國情報系統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集一個國家的力量在找我們的茬,至今也沒有拿出什麼證據來。
孟晚舟事件時間脈絡
時間回到2018年12月1日,華為CFO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轉機時,被加拿大當局代表美國政府暫時扣留。加拿大可以說是美國的忠實「追隨者」,美國層面給出的理由是,孟晚舟先前出任香港天通科技的執行董事,該公司與伊朗的計算機設備買賣違背了美國針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可笑的是半年前,美國以同樣的理由對中興通訊公布了禁令,只是這次沒有取得實質性證據,而華為方也不認為孟晚舟有何不妥行為。
一年半的時間裡,中美雙方多次交涉,孟晚舟也多次出庭,而自從被「軟禁」後,孟晚舟就戴上「腳銬」,而「腳銬」照片也被刷屏,歷次出庭受審時,孟晚舟女士也都顯得十分從容淡定。
2019年1月29日,美國正式向加拿大提出引渡孟晚舟的請求,中方敦促美方立即撤銷對孟晚舟女士的逮捕令及正式引渡要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2019年1月29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動用國家力量抹黑和打壓特定的中國企業,企圖扼殺企業的正當合法經營,背後有很強的政治企圖和政治操弄。
同年3月6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再次出庭,經過17分鐘的庭審,引渡聽證會延期至5月8日。孟晚舟的辯方律師Richard Peck表示,這一案件「高度不尋常」,他們對其後的「政治動機」表示「嚴重關注」,此前美國總統的言論可能對案件的正確審理有所影響。
今年1月20日,加拿大法院再次將孟晚舟案舉行聽證會,主要聚焦「雙重犯罪」問題,孟晚舟拘押已超過一年,中方敦促加方切實尊重政法精神,尊重中國司法主權,停止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華為研發投入、專利數量令美國坐臥不安
孟晚舟事件或許只是一個藉口,美國真正目的是牽制華為,進而打壓整個中國的科技產業,但打壓只能是暫時的,中國科技崛起力量勢不可擋。
華為在過去5年取得的成績,令美國坐臥不安!正是因為華為人、中國人勤勞、務實、紮實創新的精神,才成就了今天的華為!營業收入由2015年的3900億升至2019年的8588億,研發投入由2015年的596億升至1317億元,2019年研發投入強度創過去5年新高,且超過了同期A股市場95%的上市公司。
專利數量方面,也是穩居全國甚至全球前列。2015年華為專利數量達到6898件,成為2015年度國際專利註冊數量第一名,這也標誌著東亞地區對全球智慧財產權貢獻的不斷提升;2018年專利數量達到5405件,總數量超過歐美發達國家;2019年專利數量也達到了4510件。
此前彭博社曾表示,這是孟晚舟離開加拿大的第一次機會。然而昨晚這一裁決對孟晚舟不利,它意味著引渡流程將持續進行,而孟晚舟有上訴權利。熟悉引渡條款的加拿大刑事律師波廷(Gary Botting)表示,類似的引渡案可延宕數年。華為方面表示,對裁決表示失望,並表示將繼續支持孟晚舟。「我們期望加拿大司法系統最終會證明孟女士是無辜的。」
在此之前,加拿大法律界曾有人表示,孟晚舟一案至少存在七成勝算。那麼,最終為何依然敗訴呢?
孟晚舟仍「不能回家」
北京時間,5月28日凌晨,加拿大法庭裁定,華為高管孟晚舟案符合引渡的「雙重犯罪」標準孟晚舟涉訴的行為在美國與加拿大都是犯罪,引渡程序將持續。
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裁決對孟晚舟一方不利,它意味著引渡流程將持續進行,而孟晚舟有上訴權利。熟悉引渡條款的加拿大刑事律師波廷表示,類似的引渡案可延宕數年。
據BBC中文網,孟晚舟的律師在回應媒體時,未對裁決置評,只表示他們希望表達的觀點已在庭審時全數發表。她的首席辯護律師理察·貝克(Richard Peck)在庭審時表示,加拿大等同於被要求「實施美國的制裁」。
然而主審法官赫爾姆斯(Heather Holmes)稱,如果孟方律師的觀點得到法庭支持,「將極大限制加拿大在引渡詐欺和其他經濟罪行方面擔起國際責任」。
而孟晚舟在美國的代表律師溫加滕(Reid Weingarten)則表示,孟不應該稱為 「棋子或人質」。「今天加國的判決只是一個十分漫長流程的開頭炮……我們很有信心最終正義會降臨。」
這一判決對孟晚舟案十分關鍵。如果孟晚舟勝訴,她本將重獲自由,並可離開加拿大。根據加拿大媒體報導,孟晚舟在上周曾在法庭外與親友合照,她笑容滿面、舉起大拇指擺出勝利姿勢。如今法庭的裁決對孟晚舟不利,她將繼續處於司法監視居住狀態。
華為加拿大公司事務副總裁阿里漢·費爾什說:「我們認為這對於加拿大的孟晚舟來說可能是一個更長的過程的第一步。」費爾什在法庭外對媒體表示:「我們相信孟晚舟將獲得辯護。
該裁決並不一定意味著孟將被引渡到美國。?法官仍必須舉行聽證會,以確定是否有足夠的證據可以引渡,孟還聲稱自己的權利在被捕時受到侵犯。加拿大司法部長還將有機會權衡將孟氏引渡的決定是否違反加拿大的價值觀。該部在一份聲明中確認,引渡程序將「儘快」進行。
據報導,如果法官裁定孟晚舟案是雙重犯罪,她不會立即被引渡到美國,聽證會即將進入第二階段,雙方將對孟晚舟在溫哥華機場被捕時,是否違反憲法權利進行辯論。若進入第二階段,庭審將於6月份開始,結案書預計將在9月底、10月初給出,但是由於加拿大司法系統允許對多個裁決提起上訴,因此可能要持續幾年時間,才能做出最終裁決。
孟晚舟微笑面對
來自新民晚報的消息稱,孟晚舟走出住所時面帶微笑,步態從容,更讓許多人感到樂觀。但他們不知道,當時的孟晚舟,已經知道了結果——自己被認定「雙重犯罪」。根據當地法院此前發布的消息,當地上午9時便已將裁決書發給雙方,11點後才對外公布結果。
幾乎是孟晚舟到達法院的同時,外界也知道了結果。在這份長達23頁的裁定文書中,副首席大法官希瑟·霍爾姆斯表示,如果孟晚舟涉嫌在2013年向滙豐銀行美國子公司撒謊,以騙取近10億美元的信貸,那麼這一行為在加拿大仍然構成欺詐。她強調,儘管這一指控尚未最終證實,但為了做出合理的裁決,必須被其視為真實。
華為公司發布聲明表示,對卑詩省高等法院的判決表示失望。「我們一直相信孟女士是清白的,我們也將繼續支持孟女士尋求公正判決和自由。我們希望加拿大的司法體系最終能還孟女士清白。孟女士的律師團隊將不懈努力,確保正義得到伸張。」
勝率高達7成,依然敗訴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警方應美國要求在溫哥華國際機場逮捕孟晚舟,美方隨後提出引渡要求,指控其「隱瞞華為子公司和伊朗的業務往來」「對滙豐銀行欺詐」,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禁令。孟晚舟獲批准保釋後,被要求監視居住、不得離境。
在此之前,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報導,溫哥華的一名本地律師認為孟晚舟獲勝的可能性很高。加拿大溫哥華的刑事辯護律師博庭,曾參與過幾百起引渡案件,他對加拿大媒體表示,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孟晚舟有較大機會勝訴,機率大約七成。
然而依然最終的結果依然是敗訴。經過一年多的庭審聽證,法官認定符合「雙重犯罪」標準,意味著其認為美國指控孟晚舟的罪名,在加拿大也當成犯罪。被扣押544天後,孟晚舟將繼續面臨被引渡到美國的風險,無法擺脫腳踝上的監視設備。
在判決消息出來之後,很多網友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網友表示,算是意料之中的結果,本質上加拿大就是美國的一個附屬國,這事根本就不是什麼法律問題,而是國際政治問題,美國把打擊華為作為消滅中國2025產業升級競爭壓力、維護本國霸權的關鍵戰役,孟晚舟只是被綁票的人質。更有網友說:「不要忘記今天,吾輩當自強。」
來源:數據寶、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