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從「想讀」變為「享讀」,香城中學的書香校園建設已初見成效。
「閱讀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是我眼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看完一本書,就能有全新的體驗與感悟。」香城中學高年級三班的董思琪翻開一本《雙城記》,對記者這樣說到。
其實,在香城中學,閱讀成為學生、老師的一項日常生活早已是校園書香建設的一個縮影。
「閱讀是多重生命體驗;閱讀能讓人熟知人生百態;閱讀使我們超越平庸之術。我們從2016年開始推廣整本書閱讀,此後,我們調整閱讀方向,歷經了很多嘗試,從最初的備課組共同體研討到藉助市級菜單培訓,從課題申請到讀書論壇籌建,從邀約作家進校園到慢慢形成一定的體系,從慢慢讀到慢慢思考、慢慢寫,從閱讀者到創造者,每一步都是挑戰,亦是調整。」香城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張世明表示。
在讓閱讀成為學生習慣的過程中,香城中學意識到書香校園是一個體系,不僅需要全校師生共同參與,而且需要打破校園「圍牆」,讓校園閱讀、家庭閱讀和社會閱讀齊頭並進。
為此,學校著力打造並推廣「樂讀者」閱讀項目。「『樂讀者』項目的打造圍繞了塑造閱讀理念,堅持閱讀原則,構建閱讀課程、打造閱讀空間四個方面進行,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張世明說。
「唯學,方能致遠;唯思,方能至深;唯行,方能至成 。我們提倡讀書不只囿於讀,還應和思考、表達關聯起來,做到閱讀、思考、表達、實踐相結合 ,所以我們將閱讀巧妙地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中,將閱讀變成學生的一種學習、生活能力。」張世明介紹了香城中學閱讀項目的特色。
同時,香城中學注意到學生的接受能力。針對不同年級推薦不同書目,在高一主要偏重於詩歌散文,高二偏重於小說、社會思考,高三年級關注科學和哲學。不僅如此,因為書香校園建設所面對群體並非只有學生,所以在香城中學,人人都是讀者。
為了鼓勵教師閱讀,學校採用了多種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體會到了閱讀帶來的快樂,有一種情感、精神上的巨大滿足,但是閱讀給教師帶來的不僅僅是心靈的滿足,還有教育意識的改變。
除此之外,記者還了解到,在香城中學書香校園建設的活動還包含了讀書分享會、閱讀課、閱讀活動等方式,鼓勵學生閱讀書籍,喜歡書籍。
「從『想讀』到『享讀』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張世明表示,學生的閱讀行為既需要內在動力,也需要外在助力,所以學校除了採用教師引領、同伴激勵、師生互助成長外,也十分注重校園閱讀文化的硬體、軟體建設,全方位營造閱讀氛圍。
張世明介紹:「硬體方面,學校打造了豐富的閱讀空間,學校有圖書館、閱覽室,教室裡也有圖書角。」全方位的開放閱讀場所,營造出了良好的閱讀氛圍,學生在課間也可以隨時讀書看報,將閱讀內化為一種行為。
在軟體建設方面,香城依託本土文化,通過「三維一體」打造閱讀空間。據了解,香城中學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結合我區升庵文化、寶光禪院文化、艾蕪文化,制定出校本課程,並開設選修課,開展課題研究,並讓學生走出去,來到升庵博物館、寶光寺和艾蕪故居,提升學生的感受力。
張世明表示,當學生知道閱讀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繫,可以通過閱讀來深入思考自己和生活時,他會更加自覺地閱讀;當學生體會到參與的快樂時,他會更加主動地閱讀;當學生理解了閱讀的意義時,他會更加享受閱讀的樂趣,成為終身的行為,所以我們要讓閱讀從「想讀」變為「享讀」,讓更多的學生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改變,在閱讀中遇見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