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品讀:莫道平生非勇士,居然此刻大丈夫

2020-12-27 謝小樓

很久以前,我不知從何處抄得兩首非常有趣的七絕,但卻不知作者,後來網絡方便了,才查的作者是廖沫沙。今天將這兩首趣詩分享給大家。

撲蚊(一)黃昏舉拍衝蚊陣,四壁紛然欲獻俘。莫道平生非勇士,居然此刻大丈夫。(二)一戰殲俘三十六,人間畢竟有英雄。諸公自此長眠後,枕簟清涼送曉風。

這兩首七絕,是當代著名作家廖沫沙所寫,詩中妙處,在於將打蚊子這樣一件小事,寫得妙趣橫生,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每年夏秋之季,蚊蟲肆虐,此時蚊蟲最讓人心煩意亂,人類與蚊蟲之間的大戰如期爆發。在廖沫沙的詩中,這場戰役無比有趣。

第一首前兩句便寫戰爭開場,說詩人黃昏之時,舉拍衝入蚊陣,「舉」、「衝」二字,寫撲蚊如戰場名將舉槍衝敵陣,氣勢非凡,嚇得蚊蟲「四壁紛然欲獻俘」,此番氣概,無異於戰神下凡,再想像撲蚊噫噫呀呀的場景,便讓人忍不住要大笑出來。

後兩句並沒寫戰況如何慘烈,而是轉而自誇起來,不要說我平生不是勇士,你看我此刻,居然可以像一個大丈夫一樣。在與蚊蟲作戰中稱英雄,其不要臉如此。

第二首詩起句細數戰果,此番大戰,拍死蚊蟲三十六隻,戰果豐厚,第二句又不禁自誇起來,人間畢竟有我這樣的大英雄。

最後兩句向「諸君」顯耀戰績,有我這樣的大英雄戰滅蚊蟲之後,諸君自此可在涼風中枕席上舒舒服服入睡。

這兩首七絕,將撲蚊寫成戰爭,而且不斷強調自己的英勇,稱自己是「勇士」,是「英雄」,在強烈的反差中營造幽默感,使得此詩富有理趣。

而當我們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之後,這兩首詩背後的意蘊,將更加豐富。

廖沫沙,是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生於1907年1月16日,逝於1991年12月27。1966年5月,廖沫沙跟吳晗、鄧拓被打為「三家村反黨集團」,從此遭受無休無止的批鬥,直到1979年,方得平反。

而這兩首七絕《撲蚊》,就寫於被批鬥期間。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再讀這兩首詩就有了非常一般的震撼力量。

試想在那絕望的生不如死的批鬥中,詩人廖沫沙依然在自嘲,在幽默。這種幽默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俏皮話,而是用來對抗苦難人生的武器。這種幽默,是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的。要知道,鄧拓跟吳晗,都在批鬥中自殺了,而廖沫沙挺住了,他挨了十多年,終於挺到了平反,還活到了84歲高齡。

再想一下,在批鬥遊行中,要受別人拳打腳踢,受盡折辱,你再讀「莫道平生非勇士,居然此刻大丈夫」,已是一種帶著血淚的自嘲與幽默。

小詩,小事,大情懷,大幽默,讀之無限感慨!

相關焦點

  • 相期無負平生——讀《戰天京》
    譚伯牛先生是湖南長沙人,自由職業者,網上可查的信息不多,但有一張肖像,眼神睥睨、顴骨頗高、嘴角似揚非揚、下巴裹著濃須。對晚清歷史研究頗深,筆下文字亦耐人尋味。 講太平天國是歷史,講湘軍和太平軍則是軍事,但全書精髓全在曾、李、左三人的交情往事以及晚清的飄搖政局。書中不用白話,而是文白夾雜。
  • 每日讀經:「作大丈夫」
    經文 時間:2019年10月4日(星期五) 讀經:《撒母耳記下》第10章 默想 「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上帝的城邑作大丈夫。
  • 草堂讀詩|朗誦:抗疫詩歌《平凡的》《此刻,人間不需要話語》《安靜...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今年的春節,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而變得特別。今天的「草堂讀詩」,我們就分享幾位詩人的「抗疫詩歌」。
  • 古人讚美「大丈夫」的4句話,充滿詩情畫意,讀罷神清氣爽
    一、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非大丈夫不能如此度量海天之寬闊任魚鳥飛躍,不是大丈夫不會有如此度量。這句話是誇讚大丈夫度量大,像大海那樣寬廣,像天空那樣遙遠。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大丈夫非常有包容心,海納百川,包容世界。
  • 此刻造句和解釋_此刻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此刻(cǐ kè),名詞。近義詞有:現在,目前,當前,如今,而今。反義詞有:從前,以前,以往。 也許此刻就在那裡哭著笑著尋媽媽!」] 此刻在教材中的例句: 1、此刻,曹小三借著給師傅倒水點菸的機會,那目光仔細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 此間少年若無功,讀罷「三國」大丈夫
    ——羅貫中 三國演義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羅貫中 三國演義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羅貫中 三國演義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每天學點國學: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原文】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孟子說:「他們怎麼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
  • 「讀了增廣會說話」,從《增廣賢文》中學為人處世之道
    24、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25、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26、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27、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28、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38、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39、求人須求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40、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41、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42、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 何謂「大丈夫?」
    中國人誇獎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大丈夫頂天立地」,鼓勵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大丈夫能屈能伸」,那,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是「大丈夫」呢?關羽 八尺男兒一個男人身材高大了,就是大丈夫嗎?非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就是說,只有身體達標不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人格。一個人一生光明磊落,有一生堅守的價值觀,多麼富貴都不亂來,多麼貧賤都不放棄,面對多大的權勢壓力都不會放下尊嚴去屈服,這樣的頂天立地的然,才是大丈夫,比如,關羽。
  • 梁山108將裡,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是誰?不是武松,而是這位僕從
    但在這梁山108將裡,誰才能稱得上是「男子漢大丈夫」呢?在筆者看來只有一位,卻不是武松?因為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要符合如下三條標準。其一:大丈夫能屈能伸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這一條,武松是不夠標準的,因為他一味剛強。整部水滸中誰看見過武松「屈」過?
  • 《大丈夫》二輪熱播 編劇:身邊很多老少戀
    隨著二輪播出回歸電視螢屏,劇中「老少戀」的話題再度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掀起討論熱潮,而《大丈夫》的導演、編劇也和觀眾一起分享他們眼中的「老夫少妻」,以及創作過程中的體會感受。   分享創作心得 編劇李瀟:我身邊有很多「老少戀」   在《大丈夫》中,李小冉飾演的顧曉珺和王志文飾演的歐陽劍在劇中相差20歲,這一對老少配的組合一經《大丈夫》的開播便引起熱烈討論,「老少戀」引發的爭議也甚囂塵上,廣大觀眾對這一敏感話題也是褒貶不一。
  • 日語中的「大丈夫」為什麼是沒關係的意思呢?
    小學生的日記用詞簡單,應該比大學論文淺顯、直白多了,怎麼會讀得懂論文卻讀不懂日記呢?這是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規律造成的。對於日本人來說,掌握的漢字的數量是隨著學齡、知識的增長而增多的(其實中國人也一樣)。日本的小孩子掌握的漢字數量極其有限,所以許多應該用漢字表記的詞彙只能寫成假名的形式(假名是日語的表音文字,有點類似中國小孩用漢語拼音代替字)。
  • 此刻,你被允許作惡——桌遊世界中的是與非
    合作遊戲中採取了玩家互相對抗,就避免了設計繁雜的AI系統,遊戲難度也是有了更多的張力(隨boss玩家強弱而定),遊戲的重玩性得到加強——做久了勇士,來噹噹惡鬼吧。但是一旦去除了內奸角色,你會發現非黑即白的三國世界,是多麼的無聊和無趣,沒有這個亦敵亦友,能黑能白的角色,遊戲一下子黯然失色,身份猜測也再無意義。洋洋灑灑說了那麼多,就是希望菜鳥們在遊戲扮演時,以遊戲性為第一,對抗其他玩家不要有憐惜和仁慈,要記住,在這個桌前,就在此刻,你被允許作惡!
  • 讀睡古詩詞 詩遇俊才常誦卷,人逢知己總開壇
    原創詩歌|讀睡詩社 配圖|網絡《歡聚》文/獨孤求敗莫道初春料峭寒,明珠北苑聚相歡。平生囊筆度春秋。詞裡遊,畫裡遊。《五律 春行即景》文/李家榮遠塢收殘雨,溪橋傍野煙。亂山青歷歷,流水綠濺濺。
  • 蘇軾最孤獨的一首詞,平生不懂孤獨,才懂孤獨,便已深入骨髓
    當我再次讀到他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才明白如此灑脫飄逸的詞人,竟有如此孤獨寂寞時。全詩如下: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為什麼說是再讀到呢?
  • 「大丈夫」——孟子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所以,我們也認為孟子是內發論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性善論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成為其教育思想的基礎。其一,性善論說明了人性是人類所獨有的、區別於動物的本質屬性。其二,性善論歸根結底也是人類學習的結果。其三,探討人性也是為了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
  • 日語乾貨 | 日本「大丈夫」的那些神奇用法!
    1、大丈夫!きっと成功するよ沒事兒!一定能成功的。2、大丈夫、明日はいい天気だ放心,明天是個好天氣。中日「大丈夫」詞性不同,意思也不同了。需要注意的是,日語中確實有對應表示中文「大丈夫」的詞語,也寫作「大丈夫」,但是讀作「だいじょうふ」,即音讀。
  • 詩詞品讀|柳永《雨霖鈴》
    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惻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讀之令人鬱悒。詞的上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捨的別情。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
  • 李商隱歷經千辛萬苦,寫下平生境界最高一首詩,靜不下來時讀一讀
    但他卻用平生600首詩,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哪怕看不懂卻一樣能流傳千年。在世人眼中,李商隱一向以詠史詩和愛情詩著稱,但卻忽視了其實他也是一個敘事詩的高手。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北青蘿》,就李商隱年少時歷經千辛萬苦遍尋高僧,大徹大悟時寫下的一首禪詩,被譽為其平生境界最高的一首詩,特別是最後一句值得一讀再讀。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北青蘿》唐.李商隱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