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不知從何處抄得兩首非常有趣的七絕,但卻不知作者,後來網絡方便了,才查的作者是廖沫沙。今天將這兩首趣詩分享給大家。
撲蚊(一)黃昏舉拍衝蚊陣,四壁紛然欲獻俘。莫道平生非勇士,居然此刻大丈夫。(二)一戰殲俘三十六,人間畢竟有英雄。諸公自此長眠後,枕簟清涼送曉風。
這兩首七絕,是當代著名作家廖沫沙所寫,詩中妙處,在於將打蚊子這樣一件小事,寫得妙趣橫生,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每年夏秋之季,蚊蟲肆虐,此時蚊蟲最讓人心煩意亂,人類與蚊蟲之間的大戰如期爆發。在廖沫沙的詩中,這場戰役無比有趣。
第一首前兩句便寫戰爭開場,說詩人黃昏之時,舉拍衝入蚊陣,「舉」、「衝」二字,寫撲蚊如戰場名將舉槍衝敵陣,氣勢非凡,嚇得蚊蟲「四壁紛然欲獻俘」,此番氣概,無異於戰神下凡,再想像撲蚊噫噫呀呀的場景,便讓人忍不住要大笑出來。
後兩句並沒寫戰況如何慘烈,而是轉而自誇起來,不要說我平生不是勇士,你看我此刻,居然可以像一個大丈夫一樣。在與蚊蟲作戰中稱英雄,其不要臉如此。
第二首詩起句細數戰果,此番大戰,拍死蚊蟲三十六隻,戰果豐厚,第二句又不禁自誇起來,人間畢竟有我這樣的大英雄。
最後兩句向「諸君」顯耀戰績,有我這樣的大英雄戰滅蚊蟲之後,諸君自此可在涼風中枕席上舒舒服服入睡。
這兩首七絕,將撲蚊寫成戰爭,而且不斷強調自己的英勇,稱自己是「勇士」,是「英雄」,在強烈的反差中營造幽默感,使得此詩富有理趣。
而當我們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之後,這兩首詩背後的意蘊,將更加豐富。
廖沫沙,是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生於1907年1月16日,逝於1991年12月27。1966年5月,廖沫沙跟吳晗、鄧拓被打為「三家村反黨集團」,從此遭受無休無止的批鬥,直到1979年,方得平反。
而這兩首七絕《撲蚊》,就寫於被批鬥期間。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再讀這兩首詩就有了非常一般的震撼力量。
試想在那絕望的生不如死的批鬥中,詩人廖沫沙依然在自嘲,在幽默。這種幽默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俏皮話,而是用來對抗苦難人生的武器。這種幽默,是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的。要知道,鄧拓跟吳晗,都在批鬥中自殺了,而廖沫沙挺住了,他挨了十多年,終於挺到了平反,還活到了84歲高齡。
再想一下,在批鬥遊行中,要受別人拳打腳踢,受盡折辱,你再讀「莫道平生非勇士,居然此刻大丈夫」,已是一種帶著血淚的自嘲與幽默。
小詩,小事,大情懷,大幽默,讀之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