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期無負平生——讀《戰天京》

2021-02-13 壹勺池畔

讀罷《戰天京》,真是大快朵頤。譚伯牛先生,在古今東西書海裡周旋之人,於故紙堆裡問成敗是非之事,此種甘辛,哪般混沌,我等只需翻看書頁,即可大飽歷史翻雲覆雨之眼福,真是抱慚羞赧矣。

 

譚伯牛先生是湖南長沙人,自由職業者,網上可查的信息不多,但有一張肖像,眼神睥睨、顴骨頗高、嘴角似揚非揚、下巴裹著濃須。對晚清歷史研究頗深,筆下文字亦耐人尋味。

 

講太平天國是歷史,講湘軍和太平軍則是軍事,但全書精髓全在曾、李、左三人的交情往事以及晚清的飄搖政局。書中不用白話,而是文白夾雜。歷史非此種語言不可讀,讀時如入其境,一讀可知當事人之情態,二讀能品出世事之雜陳,有味初苦而回甜之感。

 

史筆遑論春秋

 

曾國藩久負盛名,眾人都覺得這個曾大帥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儼然有神機妙算之才。但看罷此書,覺得曾大帥帶兵確無過人之處,書中講他初帶水師,臨陣變計,親自上陣追殺一小撮匪軍,全然不知順水順風行船的大忌,一入敵方炮火範圍,退無可退,最終官兵潰逃,他亦無地自容,幾番跳河自盡。後被親兵撈起,泥垢水草傍身,被左大帥譏笑為「豬崽子」。幾番沉著下來,才終於領會逆風逆流為行船打仗之常識。

 

當然,後人評價曾國藩的軍事才能,無外乎一是效仿明朝戚繼光建立了湘軍的營制,分級御統,使得士兵不再是國家的士兵,而是將領的士兵,打勝仗的營可以再募集再擴軍。二是「結硬寨打呆仗」,這種追求「安全邊際」的做法實在是規避戰爭中不可知風險的笨辦法、好辦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三是識人之能,作為一軍統帥,將在外而能隨時節制,靠的是則是獨特的領導力了。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曾文正公最讓後輩堪學的是他的奏摺書信公文。細細總結下來,大概有這八個字:「明罵暗誇」、「自貶求好」。

 

他當侍郎時是憤青,給自己改號「滌生」,說是「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要在自我人格修養上「每日三省吾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於是,終於有一天忍不住,不用「指東打西」、「顧左右而言他」的宦學之道,而是抓住鹹豐也是「憤青」的性格特質,就鹹豐個人修養的三條「流弊」上了一個摺子,把皇帝以聖人作比,說鹹豐小毛病不少,說不定就成了丹朱、商紂那樣的昏君、暴君,真是罵得直抒胸臆、冠冕堂皇、氣壯山河。這種高級馬屁是一種極端,一不小心就成了昏君的出氣筒,但鹹豐終究算是一代明君,或者當時年輕氣盛有逆反心理,堅決不成全諫官的死節,反倒給曾侍郎升了官。這種對皇帝的誅心之罵、聖人之誇,反而給了皇帝他是一個直臣的心理定位和忠臣的道德美名。讀完此節,我就覺得,曾侍郎的格局觀與平常人自是不同,他是站在史筆的高度,否則無關痛癢的諫言,哪能寫進歷史,哪能留下美談?

 

書中最濃墨重彩的還是「戰天京」,曾九呆子曾國荃久違南京而不下,皇帝著急,下旨請李鴻章派兵合圍。於是乎,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三人唱了一出「雙簧加一簧」。李鴻章是曾帥的門生,曾帥是李鴻章的恩師。皇帝是聖上,大臣是外官。這一番比較下來,既不能駁了聖上的旨意,也不能壞了恩師的臉面。所以,李鴻章給皇帝回了一道奏摺,三言兩語說的都是皇上如何聖明,最後在自己派兵合圍之事上,輕描淡寫說是省內戰事交困、分兵乏術,不可誤了全局。曾國藩怎麼復奏皇帝的呢?一上來就擺出自己無能的姿態,說是快請李鴻章前來助剿,但臣雖為統帥但不敢亂調派,體現中央集權的權威,並感謝聖上雖在中樞卻對前方戰事把握準確。同時又說前方將士圍了南京城二年,得體諒將士們的苦勞,不能澆滅了他們的心氣。還說將士們「師久無功、愧悚無地」,側面給將士們訴了苦、表了功,說戰士們不畏難、不卸責、敢於啃硬骨頭。正所謂正話反說,自貶才能求好。接下來,又說不是自己弟弟貪天之功,儘管李鴻章那邊情勢不妥,但為了給弟弟洗刷汙名,趕緊派淮軍前來赴援。至此,在鹹豐皇帝看來,本應擔此大任、顧盼自雄的李鴻章扭扭捏捏,而師久無功且被貪忌之譏的曾氏兄弟卻大義凌然毫無私心。一則謙近於偽、一則直近於矯。皇帝讀罷這兩封奏摺,真是不明就裡,不知所然,亦不知誰是誰的苦衷了。這種以退為進的手法與機心,與史筆論述的曾氏兄弟不盡相同,但史觀非於事實,這書中的奏摺的確能品出一些言外之意,卻是不假。

 

平生幾得志,孰與論短長

 

書中更加引人入勝的是講李鴻章、左宗棠和曾國藩的性情往事。前文所述李鴻章不貪曾氏兄弟的百年功業,敢拖皇帝的決斷、有自己的主張、顧及曾氏的臉面、成全恩師的氣節,此種作為絕非一般人可比,雖然晚年籤了好幾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好在歷史滾滾向前,現如今反而有了「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的一時之譽。

 

左大帥更是一屆人物,考不上進士的左宗棠以「今亮」自比,雖不是進士出身,但自恃才高,對販夫走卒絕不放在眼裡。當時,士林間就有「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讚譽。左大帥與曾國藩同為中興名臣,同為湘軍統帥,然而交往中秉公道、持正氣,既不講交情利益,亦不講曲直是非,不接招也不出招。援引一例,說當年曾國藩二次奔喪,皇帝奪情請他出山,他婉拒皇帝。左宗棠聞知即寫信譴責:第一,說居喪是原則,國家危難是更大的喪情,古之所謂遵禮,需要從權有善,盡為臣的本分。第二,不管你過多功寡,奪情出山有沒有用,你不出反正是沒道理,出來打仗贏了輸了都得出來。不能怕打贏而在此討價還價,也不能怕打輸而保全聲名。曾國藩收到此封罵信,自然跟左大帥絕交一時。不過,曾國藩畢竟是個講求自身修養的大家,後又保舉左宗棠,倆人生平多次齟齬,相知不比常人。左大帥在給曾國藩的輓聯這樣寫道: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這前半句是褒獎,後半句則是服膺。相期一生,正是這番你來我往,惺惺相惜。同心與攻錯,讓我不得不對「人至察則無友」的傳統產生懷疑。

 

溫情與敬意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提出「溫情與敬意」論,就是在說,國人在讀歷史時,不能僅看故事,不知故人。倘若對歷史之往事,不抱有同情和期待,不持有理性和敬畏,就很難理解歷史人物的局限性,也就很難理解這個民族的良知和劣根。

 

對歷史人物陟罰臧否易,卻感同身受難。我們在時代的泥沙俱下中,殊不知此刻當下即已成過眼雲煙,人性和妥協是否還能成全這千古的中流砥水、這後世的浪遏飛舟?

 

我之讀歷史,非讀歷史之正義,亦不讀歷史之結論。史筆不述春秋,史官不論情志。我倒覺得,從一筆一划的古舊紙堆裡,從糊塗難算的陳年舊帳中,說出點為人稱道的分析、揣度乃至臆測,這種「民間野史」比看似公論的史實更讓人覺得意味深長。

哪有直抒胸臆的歷史?全是耐人咀嚼的浮生!這是讀完《戰天京》最由衷的體會。

相關焦點

  • 左宗棠: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的輓聯也寄來了,寫的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斯人已逝,幽思長存。到今天,很多人還不相信這對聯是左宗棠的心聲。但我覺得,這恰恰是左宗棠作為知己對友人的哀悼和深深的自省。
  • 《戰天京》|勝天半子?老天喊你再下一局
    2《戰天京》這本書講述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郭嵩燾等晚清軍政名人的故事。作者在充分了解正史的基礎上,大量利用書信、奏摺、筆記等史料,抱「同情之理解」的態度,鮮活再現了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晚清名臣之間的恩怨衝突。本書語言精練,言必有據,敘事暢達,讀時雖常有對天京攻防戰正面衝突描寫不足之憾,讀罷亦覺酣暢淋漓。
  • 詩詞品讀:莫道平生非勇士,居然此刻大丈夫
    莫道平生非勇士,居然此刻大丈夫。(二)一戰殲俘三十六,人間畢竟有英雄。諸公自此長眠後,枕簟清涼送曉風。這兩首七絕,是當代著名作家廖沫沙所寫,詩中妙處,在於將打蚊子這樣一件小事,寫得妙趣橫生,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 雨蘭原創心靈美文:相期以茶,塵世裡最美好的期許,最馨香的祝福
    硯臺裡,新墨正飄香,夜空裡,明月正圓滿,用一支大號提鬥筆,在灑金的宣紙上,我寫下這幾個大字:相期以茶。哦,相期以茶。想想就覺得有一份美好,已經在心中靜靜銘刻,就覺得有一份馨香,已經在胸口悄然洶湧。相期以茶,讓薄涼的世間多了一份馨香的約定,讓自己的生命多了一份淳美的期待。相期以茶,這是美好的期許,也是真誠的祝福。塵世薄涼,讓我們對未來,心懷期許。人生有涯,讓我們對生命,心懷珍重。以茶相期,就是用清脆的鳥鳴和新鮮的春風相期,就是用林間的明月與草尖上的露珠相期,就是用山間的潺潺溪水和草木的淡淡清香相期。
  • 曉苑日曆 | 2020.04.17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最後的「平生一片心」,語淺情深,似是贈劍時的贈言,又似贈劍本身的含義——即不贈言的贈言。只說「一片心」而不說一片什麼心,妙在含渾。卻更能激發人海闊天空的聯想。那或是一片仗義之心,或是一片報國熱情。總而言之,它表現了雙方平素的仗義相期,令人咀嚼,轉覺其味深長。
  • 李商隱歷經千辛萬苦,寫下平生境界最高一首詩,靜不下來時讀一讀
    但他卻用平生600首詩,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哪怕看不懂卻一樣能流傳千年。在世人眼中,李商隱一向以詠史詩和愛情詩著稱,但卻忽視了其實他也是一個敘事詩的高手。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北青蘿》,就李商隱年少時歷經千辛萬苦遍尋高僧,大徹大悟時寫下的一首禪詩,被譽為其平生境界最高的一首詩,特別是最後一句值得一讀再讀。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北青蘿》唐.李商隱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句句都是大智慧,一蓑煙雨任平生,值得一讀
    那麼小編為大家推薦他一首非常經典的詞,可以說是句句都是大智慧,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小編要為大家推薦的這首詞,便是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相信有一些人讀過這首詞,這是宋詞裡,非常經典的一首詞,在這首詞中,蘇軾表現出了一種對於人生豁達的態度,從而使得這首詞,對於我們後人來說,起到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作用。
  • 平生無所羨 只應蘇子瞻
    平生無所羨 只應蘇子瞻自打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後,在穿梭而過的歷史文化名人中,最最欣羨的便是蘇軾蘇子瞻。記得在大學古代文學史筆記的扉頁曾自擬一句「平生無所羨,只應蘇子瞻」。甚至貶至人煙稀少的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依然把這當作人生的一種難得閱歷。蘇軾後來的《自題金山畫像》中也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概括自己的藝術成就全在人生際遇不如意之時。更見其曠達的性格,能苦中作樂,能化危為機。正如網上流傳的一句話:所謂聰明,不是看你有多大能力,也不是看你取得多大成就,而是看你如何微笑著度過難關。
  • 一擊九千仞,相期凌紫氛——我校高二年部召開「用兩年拼高考」主題學生大會
    微發布·開放,從五中開始……一擊九千仞,相期凌紫氛「一擊九千仞,相期凌紫氛。」遼闊蒼穹中飛翔的雛鷹,必是經歷了被母鷹無數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錘鍊出一雙凌空翱翔的翅膀;對生死決擇的雄鷹,必須忍受劇烈的身體創傷,才能長出新的喙和指甲,完成涅盤般的重生!一個真正有追求有志向的人就要用自己堅實的身軀去拼搏去奮鬥,才能獲得成功。 16日下午,高二年部召開了「用兩年拼高考」主題學生大會。
  • 一生不可不讀的40句經典語錄,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5.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16.不仁莫過卸磨殺驢,不義莫過凱旋斬馬。17.貶低別人不道德,抬高自己不光彩。18.只顧自己把火烤,不管別人遭煙燻。貧賤富貴能改變,讀不讀書是條件。24.鐵雖堅硬,不磨就鏽;人再聰明,不學落後。25.不學無術目光短,勤奮好學前程遠。26.字在一人之下,用在萬人之上。27.人生有限,學問無邊。
  • 17歲的王維寫下平生得意之作,張九齡讀了連連稱讚,震驚了文壇
    唐朝從來就不缺乏天才,從初唐一直到晚唐,那都有很多天才詩人,他們還在少年時代就寫下了流芳百世的和千古名篇,例如初唐時期的王勃;盛唐時期的王維;中唐時期的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和杜牧;那都是天才,他們在少年時代就已經成名成家,寫下了平生得意之作。
  • 讀而思|為官避事平生恥
    金末元初的元好問有詩云:「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古人尚且有此襟懷,一個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共產黨人豈能丟了最基本的擔當?擔當大小,體現著黨員幹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的擔當,才能幹多大的事業。1992年我從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懷著滿腔熱情和崇高理想,隻身來到西部寧夏,先後在組織部、辦公廳、新聞宣傳部門、政法紀檢等部門工作過。
  • 平生肺腑無言處,白髮吾唐一逸人:杜荀鶴《自敘》賞讀
    平生肺腑無言處,白髮吾唐一逸人[3]。【作者簡介】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臺縣)人。他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期。【簡要注釋】[1]竊祿:盜竊官俸,猶言尸位素餐。[2]救物:拯救百姓。[3]逸人:避世隱居者。
  • 紀念|蕭躍華憶邵燕祥:昏昏燈火話平生
    2019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一書,蕭躍華是邵燕祥生前這最後一本文選的編者。8月3日午間,他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在《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的序言中,邵燕祥起手寫道:「人類有記憶。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是民族的歷史。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記憶是人類史。」
  • 布袋戲用典任平生
    任平生人物出場《霹靂狼煙之古原爭霸》手持玉竹杖,喜愛踏青,更有許多自己發現的私房景點,所以常帶著朋友一同遊山玩水,也替人導覽風景名勝。任平生的真實身份,乃單鋒劍隱流右單鋒之主,劍法高深莫測。取名出自蘇軾《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