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前天上午沒醒,睡中安然離世。之前讀書寫作散步如常。清清白白如他所願,一切圓滿。遵囑後事已簡辦,待母親百年後一起樹葬回歸自然。人散後,夜涼如水,歡聲笑語從此在心中。」8月3日早7點18分,北京日報社副社長蕭躍華收到邵燕祥女兒謝田的一條簡訊,告友人書的落款為「邵燕祥子女」。2019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一書,蕭躍華是邵燕祥生前這最後一本文選的編者。8月3日午間,他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
在《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的序言中,邵燕祥起手寫道:「人類有記憶。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是民族的歷史。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記憶是人類史。」這本「舊文選」中的篇目,根據內容自幼及長排列,時間跨度數十年,內容也包含作者成長經歷、求學、工作、交遊、親情、生活趣事、憶舊等等,有反思,也不乏溫情。從個人跌宕經歷,折射出國家、時代的風雲劇變。書中還配有作者與友人照片二十多張。
邵燕祥
《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圖:方成全憑印象鉤勒出我手拿自己短詩的漫畫像,「啊,透明的心!」是我寫陽朔「透明的山,透明的水」詩中的一句。在《童年的陽光·你們就是祖國》一節中,邵燕祥深情回憶自己小學時代的老師,「孫敬修老師!您給我們講的從來都是日本佔領前的故事,您教我們唱的從來都是日本佔領前的歌。您巧妙地引導我們這些孩子從沒有外國人佔領的過去看到沒有外國人佔領的未來。您還記得嗎,日本教官被徵回國了,一天下午放學以後,您和劉牧師、魯老師們把我留下來,我們一起聽那大膽保存下來的、北平淪陷前的愛國歌曲唱片。那是一九四五年春天。」在《上路——回憶我在匯文中學的兩年》一文中,他寫道:「那時候傾向革命的學生無不是喜歡讀書的,而且很多是文學愛好者,不少人正是通過讀蘇俄文學和中國左翼文學作品,接受那影響了一兩代人的「打破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啟蒙。我愛讀又愛寫,1947年上半年起,我的文學趣味,就從原來咀嚼古典詩詞意境的描紅,跨入對革命的熱情想像、對光明和黑暗愛憎分明的詠唱。」
《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圖:一九八二年春,我以「望五」之年首次回浙江蕭山臨浦鎮下邵村,祖居老屋被日本侵略者焚毀已近四十年,至今只剩半截斷牆。
《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圖:1999年,是俄國大詩人普希金誕生二百周年。老友詩人、散文家、畫家及俄蘇文學研究家、翻譯家高莽作《普希金組畫》,邀詩人牛漢及我到他家中商量為他的畫題詩的事情。中為高莽,右為牛漢。北京生,北京長,邵燕祥的祖籍卻在浙江杭州蕭山,在這部文選中唯一一篇「談吃」的文字中,老人還是多少帶上了家鄉的風物特產,「浙江黃巖名叫水孱的魚,在自由市場上只賣八毛錢一斤,那是1988年秋天,當然不屬於珍品。但這又是我初嘗叫好的。魚肉鮮嫩滑潤,半透明如瓊脂入口即化。用筷子夾,一不小心就會弄碎的。不適於冷凍,也經不起顛簸,無怪乎成了海邊人的獨得之秘。文選中著墨最多的,自然還是北京。《北京的城牆》開宗明義:「我生在北京,七十多年,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說起北京,一座灰色的城垣就在眼前。甚至城牆下緩步著來自長城外的駱駝,也不管是黃土飛揚的春三月,還是九月涼秋天高雲淡一片晴空。」而對於之後北京城牆的拆除,痛心疾首自然見諸筆端,「這麼多年,我們不該保留的保留太多,而該保留的保留太少了。」
《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圖:1980年初,我與前輩詩人、恩師嚴辰、公木合影。文選倒數第二篇收錄的文章《落葉也非無情物》,寫於2015年11月19日。感時已暮,邵燕祥如此寫道:「公木(原名張永年,中國著名詩人)於我是前輩,他以『臨終的眼』看世界,又以臨終的心說出最後的志願。那麼晚輩如我,亦屆暮年,見葉落而不驚秋,見落葉歸土亦無傷懷,總算不負師教。我輩草芥,畢生不是紅花,因緣湊合,似曾勉為綠葉,然則葉落隨風,物情之常,終成腐殖質是必然無疑的,是否能當春護花,只看天意了。不是嗎?」
蕭躍華(左)同邵燕祥合影,2014年攝於邵家。蕭躍華口述「昏昏燈火話平生」出典王安石詩作
2008年12月14日,我陪北京大學吳小如先生去邵先生家拜訪。吳先生比邵先生大十一歲,新中國成立前,吳先生代沈從文先生編《華北日報》副刊,邵先生就向他投稿,兩人亦師亦友,我當時忝陪末座。因為喜歡收藏著名學者的籤名題跋書作,到2020年1月,我先後請邵先生給我籤名題跋了逾百部書,囊括了邵先生全部著作和版本。
相應的,見到邵先生的機會就多了,當時《文匯讀書周報》開始連載「邵書珍藏錄」,友人建議我趁熱打鐵選編《邵燕祥年度文選》。時葛劍雄先生有籤名題跋本《我們應有的反思》(樣書,無版權頁)相贈,體例恰是編年自選集,於是我向先生提出動議。先生說:「這個想法可先放一放。我的書你全有,你可考慮從中選編一本話舊類的書,書名暫叫《昏昏燈火話平生》,或可加個副題『邵燕祥話舊文選(或話舊隨筆)』。」
後來我才知道這句「昏昏燈火話平生」,出典自王安石39歲的詩作《示長安君》,其中「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這句詩,被歷代文人雅士廣為引用。豐子愷先生就曾將這兩句詩的意境引入漫畫,成為他影響較大的畫作之一。豐子愷先生也是邵先生的朋友,兩人可謂無話不談的。
邵先生著作我齊裝滿員,他自己的書找不到了,就來找我要,其中《夜讀抄》要過三次。
《八月的營火》 蕭躍華個人藏書,扉頁手寫文字為邵燕祥的籤名題跋。《昏昏燈火話平生》以憶舊為主題,掃描、校對、送審,前前後後兩年才在三聯書店出版。其以憶舊為主題的成輯或成書的文字,如《邵燕祥自述》及《沉船》《人生改筆》《找靈魂》《一個戴灰帽子的人》《我死過,我倖存,我作證》等「人生實錄」,《舊時燕子》中的「斷夢編年」「愛荷華札記」,以及大量的山水遊記等均不入選。書以短文為主,三篇字數較多的話舊文:《與其說是關於魯迅,毋寧說是關於自己的一些回憶》寫於1983年2月12日,近六千字,刊於《魯迅研究月刊》,收入《熱話冷說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審詩》寫於1986年7月1日,文長近萬字,刊於同年《人民文學》八月號,收入《舊時燕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城與年》寫於1992年11月,文長萬餘字,收入《亂花淺草》(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年版),定稿時只好忍痛割愛。
《昏昏燈火話平生》一書共收入先生話舊文103篇。篇目根據內容自幼及長排列,個別時間跨度較大、內容前呼後應者取其大意,分輯其實並不十分嚴謹。書中21幀照片時間跨度八十年,可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個人類社會的永恆話題,莊子有「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的浩嘆,蘇軾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曠達。先生呢?他有「假如生活重新開頭」「明天比昨天更長久」的祝福。讀者如果有機會翻閱這部話舊文選,就會發現它好像是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斷代史的一個小小縮影。
晚年心緒不佳,「沒有餘力編輯自己的書信」我所在的《北京日報》報社距離邵先生府上潘家園華威北裡不遠,開車坐地鐵都很方便,這些年我常常去拜訪他。一年多前見面,他就坦言自己心緒不佳。今年元月18號,我帶著兒子去看他,老人精神氣色都還很好。因為我當時剛剛結束完一輪巡視,他還開玩笑問我「感覺怎麼樣」,我回答,「就像挑您大作裡的錯別字,發現硬傷還是就很有成就感。」他聽了會心一笑。當時老伴謝文秀阿姨也在場,她是上海人,復旦新聞系畢業,兩位老人當年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時結緣相識,那時就講他們是臺裡的「金童玉女」。老人晚年生活非常簡單,每天都要散步。他們的現居地華威北裡原屬南磨房鄉,邵先生有本書就叫做《南磨房行走》。
今年6年,我想出一本邵先生的書信集。跟他提起,回覆說,「沒有餘力編輯自己的書信,每草一信當即發出,沒有存底。」邵先生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用電腦,有了自己的電子郵箱,但他電郵也發,書信也寫。書信他一般都是隨便寫的,巴掌大的紙頭、便籤條有時也拿來用,不講究紙張,讀來很有意思。7月2日,我去信跟他提到《邵燕祥書信籌集徵集》徵稿信一事,發給他沒有回音,我就隱隱覺得不好。上周還說要來看他,誰知2號晚就得知了他去世的消息…… 現在想來,先生最近幾年記憶力是在衰退,李洪林曾贈過我一幅畫,我請邵先生題詩,他題好後卻記成了另一位編輯所託,結果就送給別人了。
《歌唱北京城》 蕭躍華個人藏書,扉頁手寫文字為邵燕祥的籤名題跋。邵先生晚年留下了很多回憶北京這座城市的文章,《昏昏燈火話平生》中收錄的《北京的城牆》寫於2006年11月30日。在文章中他提到了五十年多前的成名作,長詩《歌唱北京城》,裡面有一句是「九丈九城樓披紅掛彩」。長詩是歌頌新生活,讚頌毛主席的,用現在的話講,滿滿「正能量」,當年他投給了《人民日報》,後轉由《光明日報》刊發。先生的父親曾是一名軍醫,北京淪陷後拒絕同日偽政權合作。蕭乾先生後來曾經開玩笑說,邵先生7歲前住在東四禮士胡同,「那可是有錢人住的富人區」。由於不願出任偽職,邵先生的父親後來寧願在家「吃瓦片」(滿洲旗人語,意為靠出租房屋生活),先生後來跟我們說,幸虧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要不一家人真不知道該怎麼過活。邵先生那代人,青年時代讀書都很好的,但對腐敗的國民黨政府有著天然的牴觸情緒。他曾跟我說不管是日偽時期,還是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延安的進步刊物比如《民主青年》、詩歌刊物《詩刊》都可以看到,他們私下傳閱,這萌發了他渴求光明,嚮往新政權的志向。那代人真是,為了民族解放可以拋家舍業,甚至一家子都投奔去了延安。1948年12月「圍城」前夕,邵先生曾執行中共地下黨外圍組織的任務,暗訪西頌年胡同南北兩條街道的軍政機關、哨位布防等情況,以供大軍入城之用。1949年1月30日,還是他,又站在東四牌樓人行道上,宣講解放軍「約法八章」和共產黨的城市政策。
《昏昏燈火話平生——邵燕祥舊文選》(蕭躍華,北京日報社副社長,編著有《三老吟草》《附庸風雅》及當代著名學者籤名題跋書話系列。)(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