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王維寫下平生得意之作,張九齡讀了連連稱讚,震驚了文壇

2020-12-10 塵世曉書僮

唐朝從來就不缺乏天才,從初唐一直到晚唐,那都有很多天才詩人,他們還在少年時代就寫下了流芳百世的和千古名篇,例如初唐時期的王勃;盛唐時期的王維;中唐時期的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和杜牧;那都是天才,他們在少年時代就已經成名成家,寫下了平生得意之作。

可能很多人會有一種誤解,認為古人比我們今天的人要笨,畢竟在科技和交通方面,古人明顯是不如今天,非常的落後。其實我們都錯了,古人是不是比我們聰明不好說,但是很顯然他們比我們更具有智慧。我們今天的少年可能很少會去獨立思考,一部手機已經失去了這種思考的能力,但是古人不一樣,他們很勤奮,對於做學問更是孜孜不倦,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使得他們在文學上大放異彩。

盛唐詩人王維就是一位少年天才,還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17歲時他獨自到長安求學,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相信只要上過學的人都讀過,整首詩寫得很傷感,當時詩人正是九月九日這一天,想到自己一個人獨自在外漂泊,思念起了故鄉的親人,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當時的大文豪張九齡在讀了這首詩之後,更是連連稱讚,給予了王維極高的評價,也正是這首詩,讓王維開始在大唐文壇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師。張九齡此後也是處處提攜他,兩個人的關係,也是亦師亦友,從而成為了唐朝文壇的一段佳話。

王維的詩沒有任何的技巧,也不會刻意去引經據典,只是那麼平鋪直敘,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了他過人才華,還有詩作中獨特的魅力;讀他的作品,並不需要過多的解讀,只要細細品來,自然就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還有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圖。那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一首很簡練的作品,整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這樣的作品也是很容易理解。

一個人獨自漂泊在外,再加上又是重陽佳節,這對於任何一個來說,那都會傷感,畢竟身邊沒有親人,自然而然會感動孤獨,會思念遠方的親人,所以在開篇的第一句,王維便是點明了主題,獨自在異地他鄉漂泊,每當了重陽佳節,我就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今天我要去登高望遠,可身邊卻少了親人,他們在遠方也在思念著我,頭上插滿茱萸少了我一個人。

重陽佳節原本就是要家人在一起團圓,可是王維一個人獨自在外漂泊,也就讓他傷感不已,一個人獨自去登山,於是想到了遠方的親人,然而對於家人來說,自然而然也會想到他。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對照的方式來描寫,也就使得這首詩處處充滿了詩意,字裡行間也流露出了無限的憂愁。

王維的詩其實是很具有正能量,大部分的作品都寫得很有趣,但是他在17歲時所寫下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卻又是充滿了憂愁,每一句都感人肺腑,這樣的作品其實也最是令人感動。如果你是一位同樣漂泊他鄉的遊子,相信讀這樣的作品,一定是會引起共鳴。那麼一首好的作品,它也一定是能夠打動我們,一定是能夠引起我們情感的共鳴,而王維的這首詩做到了,無論是在什麼時候讀這樣的作品,那都是會被詩人的一片深情所打動。

相關焦點

  • 王維視張九齡為伯樂,這樣一首唐詩表達對對方的知遇之恩
    其實這些詩詞作品,大多寫於王維生活的後期,也就是在他40歲之後隱居山林之時。前期的王維還是懷抱著熱切的夢想的,因為這個那個時代士大夫精神追求的主流。少年王維大概20歲左右就高中進士,少年得志更加使得他對未來充滿期待。
  • 張九齡遠望廬山瀑布,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還不忘吹自己的「牛逼」
    張九齡是唐朝開元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兼文壇的大宗師,同時也是盛唐最為重要的一位大詩人。他的詩風繼承《詩》、《騷》的比興風格,清澹醇正。架起了自陳子昂至李白、杜甫眾多偉大詩人之間的橋梁。張九齡現存的二百二十二首詩歌,四分之一是田園山水詩。其中有一首寫廬山瀑布的五律,頗能代表這位賢相瀟灑豪邁的藝術風格。
  • 王維照鏡子看到頭上長了白髮,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傷感的詩!
    整個唐朝的詩人中,王維不僅才華出眾,另外也是極為有才情,不僅文章和詩寫得好,琴、棋、書、畫,那也是樣樣精通,可以說是一位全能型的天才。早年間的王維由於受到了張九齡的賞識,著實是風光了一把,但是很快由於張九齡的失勢,他又開始受到了冷落,所以他最終還是效仿古代的先賢,去往終南山找了一個闢靜的之處隱居,這一時期由於遠離了塵世的喧囂,他在文學上又是大放異彩,寫下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譬如這首《嘆白髮》,那就是一首很趣,同時也很傷感的作品,整首詩表達出了一種悲痛的憂愁之感,詩人當時正是看到自己頭髮長了白髮
  • 大唐伶人——王維
    這其中,就有王維。大唐文壇裡,他是詩佛;大唐政客中,他是伶人。王維成名早,這是整個公認的事實。九歲時,別的小朋友還在騎馬鬥草,王維已經成了詩、書、畫、樂的行家。他朗朗如春月柳,一襲白衣彈著琵琶,可以成為許多思春少女夢中佳話。而這樣一位本可以靠顏值的天才少年,偏偏要靠才華。十五歲時,王維背上行囊去京城應試。就住在高官貴族附近的崇仁坊。
  • 王維的這首詩樸實無華,卻處處透露著真情實意,動人心弦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王維仕途的順利,離不開一個人張九齡。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的時候,他拔擢了王維為右拾遺。而在此之前,王維沒有任何政壇地位可言。所以王維一直以來就視張九齡為伯樂、恩人。當張九齡被貶荊州的時候,舉朝之士但求自保,唯獨王維不避權貴,寫下了一首詩《寄荊州張丞相》,表達對張的知遇之恩,以及抒發對張的深切懷念和自己也將要歸老田園的情懷。
  • 太守出一上聯,7歲孩子張口對出下聯,太守:真乃神童,前途無量
    唐朝宰相更換非常頻繁,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過360多位宰相,得以青史留名的卻屈指可數,張九齡就是其中之一。張九齡出生於世代仕宦的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十三歲便能寫出不錯的文章,時人無不對他稱讚有加。武則天在位期間,張九齡考中進士,從此開始踏入仕途,卻因寫奏摺怒懟皇帝的寵臣張昌宗,次年就被貶到千裡之外的嶺南,無奈之情無以言說。
  • 王維的江湖,不是與世隔絕,而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王維一生,曾積極遊走於王公大臣中間尋找做官的機會,曾跟隨著皇帝的腳步東奔西走,也曾隱居在終南山下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他最廣為傳誦的詩篇就誕生在這段隱居的日子,像《終南別業》,《積雨輞川莊作 》,讀來令人靜心澄意,甚是清淡。 但是,綜合來看,王維並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隱士,他人生的主題仍然是「做官濟世」。
  • 大詩人王維,中狀元真的走後門嗎
    王維二十歲不到,就已經是全能音樂才子了,會寫詩會作曲會彈琵琶會畫畫,唐玄宗弟弟岐王李隆範府裡的鮮肉大咖。可是,小王萬裡迢迢是來參加高考的,吃喝玩樂只是副業。聽說今年全國第一名已經提前訂好了,他是著名的美男子政治家此時是皇帝秘書後來是宰相的張九齡的親弟弟—張九皋。
  • 白居易16歲參加科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轟動了整個大唐文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學課本裡的這首《草》,千古傳誦,人人會背。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首詩乃是少年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時所寫,原詩題目並非《草》,而且還有更加精彩的後四句。但是,當白居易呈上自己剛寫的這篇《賦得古原草送別》,顧況的態度馬上變了,越讀越佩服,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他不禁改口說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意思就是,有如此才華,在長安立足那就容易了。
  • 品讀「紅豆生南國」|青燈古佛的餘生,是王維最情深入骨的相思
    但我覺得不一定,李龜年在安史之亂後唱過這詩,只能證明這詩是在天寶十四年之前所做,而李龜年兄弟三人早在開元初年起便是長安城內的著名樂師,而王維在開元九年中狀元,也就是說王維很有可能在開元年間就寫下這詩送給李龜年了,而所謂的江上贈,長安城的畫舫何其之多。
  • 詩佛王維:我用了半輩子,才讀懂自己的一生
    721年,王維二十一歲,金榜題名,大魁天下。被封太樂丞,掌宮廷禮樂。少年得志的王維,感覺人生已經走到了巔峰,幾乎沒有人能在21歲這個年紀就狀元及第。可殊不知,站得越高,風越大,摔得就越痛。21歲還沒過完,王維就因為舞"黃獅子"犯了皇上的忌而被貶。
  • 詩佛王維:隨遇而安皆有數,紅塵來去不是空
    悲劇總是這樣突如其來,在他九歲的時候父親就離他而去,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的撫養他到少年時期。他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豪爽地寫下了「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的詩句。十七歲的他在重陽節看到別人家都在登高,而自己卻孤身一人,禁不住黯然神傷,提筆寫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維: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母親帶著王維和他的弟弟妹妹,回到娘家蒲州。母親沒有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她天天刺繡拿出來賣,補貼家用。王維則每天在家門外擺攤賣畫,比他小一歲的弟弟王縉也經常私下幫人寫文章賺取稿費。他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豪爽地寫下了「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的詩句(《少年行》)。
  • 張九齡很經典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令人稱讚不已!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很經典的一首詩《望月懷遠》,來看看他是如何用月亮來表達思念之情的。既然是「望月懷遠」,說明張九齡寫這首詩的時候,遠離了故鄉和親人。事實上,這首詩寫於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以後。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張九齡勢必因複雜的心情而徹夜難眠,從而寫下了這首望月懷遠的千古名篇。
  • 王維:人生下半場,千萬別矯情
    一個15歲少年,背著一把琴,提著一支筆走進了盛世下的長安。兩年後他以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震撼整個文壇,在盛唐伊始的時候以少年才子之姿,獨步天下。他就是王維。當白居易24歲登臨大雁塔,寫下「慈恩寺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時候,王維21歲就已經狀元及第,名耀整個大唐。
  • 王維水平很高的一首五言律詩,開篇就是名句,讀完令人羨慕不已
    盛唐諸多名家詩人中,王維可算是一位異類。就才能而言,王維工於詩歌、書畫、音律,且俱都功力精神,可謂三絕。就仕途而言,王維早年與大多數文人一樣,有著積極用世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而且年僅十五歲就前往京城應試科舉。
  • 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王維詩苑
    即使遭遇變故,母親也沒有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在永濟的八個春夏秋冬,經過廢寢忘食的苦學苦練,王維已是學有成就,此時的他覺得京城長安才是那個時代的文化中心,才更有發展前途。於是十五歲上孤身到了長安,豪爽地寫下了「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少年行》其一)。可謂胸中有文墨、膽識超凡人。
  • 經典詠流傳:王維《使至塞上》| 詩佛的豪情
    其實啊,說起來少年時代的王維,丰神玉朗、姿容秀麗、多才多藝,胸中早就有一份豪俠之氣。你看他15歲入京赴試,口中吟唱的是「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義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你看那時候的他,對邊塞是充滿了嚮往,所以他說「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這是何等的豪俠之氣呀!
  • 老和尚月光下寫首詞,毫無雕琢痕跡從開篇美到結尾,蘇軾連連稱讚
    文壇有一類不起眼的詩人,對這一點把握得很好,他們就是詩僧。與一般的詩人不同,詩僧對萬物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再加上他們久處清幽之境,所以寫出來的字句也多空靈絕美。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訴衷情·寶月山作》正是如此。這首詞出自北宋僧人仲殊之手。仲殊是個半路出家的和尚,年少時考進士不第,後來在蘇杭的承天寺和寶月寺為僧。
  • 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二十一歲的王維狀元及第,懷揣積極的政治抱負和做出一番事業的遠大理想,從家鄉蒲州(今運城永濟市)施施然走進大唐的經濟文化中心長安。開始的時候,在張九齡的提攜下,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又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可謂順風順水。安史之亂中,他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