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朱邦凌
近日,滬市上市公司航民股份股東浙江航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競價交易方式增持1500萬股,股份增加1.39%,權益變動後持股比例為38.12%,本次增持耗資8204.97萬元。年報顯示,2019年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36,972,121.13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34%。
誰能想到,航民股份是一個村辦集團下屬的上市公司,他的母公司就是航民集團,而航民集團就是被稱為「浙江第一村」、「浙江首富村」的航民村辦的實體公司。也就是說,航民集團、航民村基本是一回事,是村裡的集團公司。40年間,航民集團的總資產從建廠初期的12萬元增長到現在的108億元,年工業總產值從38萬元增加到138億元,上繳稅收從1萬多元增至5億多元,利潤從12萬元增至10.5億元。現在集團已擁有全資、控股、參股工商企業28家,位列中國製造企業500強。
航民村地處錢塘江南岸,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東部,滬杭甬高速公路依村而過,距蕭山機場5公裡。航民村之所以叫航民,得因於蕭山東部有座航塢山,相傳很久以前,錢塘江流經航塢山歸入大海,越王勾踐修築都城,曾採石於此,江邊設有停泊船隻的船塢,「航民」的先民聚居在航塢山旁,故得名航民村。
航民村民很低調,一般外人知道的並不多。說起蕭山瓜瀝航民村,它是遠近聞名的浙江明星村,2003年底航民村村民的戶均淨資產超過了200萬元。現在,家家戶戶人均居住面積100平方米以上,年底能拿幾萬元的分紅「大紅包」。僅去年年底,村裡就發放了446萬元福利費。
2019年,為了紀念村集體創業40周年,航民集團還給全體村民每人發了一根金條一根銀條,按目前的金價,一根金條價值大約1.3萬。生活在村裡,除了年底能拿幾萬的「大紅包」,生活、教育也不愁。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免費,上大學還有獎學金和生活補貼;大米及菜油免費供應,節日期間,還發肉、禽、魚等。航民村先後被授予「中國經濟十強村」「中國十佳小康村」等稱號。
航民村村民幹水鳳的家是一幢漂亮的三層小樓。她說,幾十年裡,村裡的小瓦房改成了統一規劃建造的小洋樓,生活、教育、看病村裡都給包了,年底還能拿幾萬元的股權分紅。每年最開心的就是約上幾個老姐妹出門旅行。幹水鳳說,去過日本,新馬泰,韓國也去過了,我去過的地方多了。現在弄得好,生活也好了。
40多年來,航民人始終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村民人均收入從1979年的150元增加到如今的56000元,職工人數從1979年的100多人到現在的1萬多人,職工人均年收入也從當初的350元增加到65000元。航民村村民才1000餘人,而企業員工有12000多人,大多是外省務工人員。航民有個文化中心,裡面功能齊全,劇院、舞廳、網吧、遊泳池和球場等,除了面向全村,也對外開放。
解放前,航民人主要以打魚為生,當時的航民村窮得遠近聞名,俗稱「三隻半米淘籮,三十六根討飯棒」。解放後,航民人僅靠400多畝種糧地維持生活,到1978年,全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僅為148元,仍然是一個「倒掛戶多、缺糧戶多」的貧困村。
改革開放後,航民村抓住機遇,憑膽識和勤奮去開拓、去創造。1979年12月,航民人以僅有的6萬元集體積累資金,在萬分艱苦的環境下,購買國營印染廠淘汰的舊設備,買了12口大水缸作染缸,創辦了第一個村辦企業——蕭山漂染廠,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
朱重慶,瓜瀝鎮航民村的當家人、浙江航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從6萬元創辦全村第一家印染廠起,40年來,他帶領著全村群眾走上了一條共同富裕之路。1978年,朱重慶26歲,還是航民大隊的會計兼手扶拖拉機手。因為「厚道、誠心」,他被推舉為農機元釘紙製品廠廠長。
1979年,航民村以6萬元農業積累開始創辦漂染廠,三年後這個人均不到半畝田的貧窮村成了蕭山第一個「百萬富翁村」。1997年,浙江航民集團實業有限公司組建,第二年集體淨資產超過5億。航民村黨委書記、航民集團董事長朱重慶說,1999年,航民村率先在浙江省探索村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朱重慶帶出來的航民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從手工小作坊到現代化企業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航民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如今的航民村正帶著希冀,重新出發,用心打造美麗的家園。」朱重慶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