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育系統而言,2020年不僅具有裡程碑意義,而且是重要的節點。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將在2020年收官。
為此,北京晚報《教育周刊》用一組數字總結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在「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績。
4%以上
「十三五」期間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年均增長8.2%,2019年首次突破4萬億元,佔GDP比例為4.04%,連續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同時,全國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全國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均「只增不減」。2019年全國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達到3.5萬億元,是2015年的1.34倍,年均增長7.6%。
從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看,體現了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用於義務教育的經費佔到52.7%,這四年期間義務教育經費佔比始終保持在53%左右,也就是說國家財政教育經費的一半以上是用於保義務教育的。同時,學前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均增長15.4%,在各級教育中增長最快;其佔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從2015年的不到4%,提高到2019年的5%,提高幅度在各級教育中也是最高的。
98.6%
目前基本實現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全國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98.6%。
同時,通過大力推進「公民同招」改革,全面建立公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一視同仁、互不享有特權的招生入學機制,促進了公民辦學校公平發展,有效緩解了擇校熱和家長焦慮,推動民辦學校從「搶好生源」向「教好學生」的轉變,促進營造良好教育生態;並堅持「兩為主、兩納入」,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入學政策,切實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全國85.3%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含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
通過出臺減負三十條規定,明確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政府四方責任,著力構建系統化減負體系;並積極推進學校建立課後服務制度,不斷提高課後服務水平,全國36個大中城市66.2%的小學,56.4%的初中開展了課後服務,有效解決「三點半」家長接孩子難問題;全面清理規範全國性競賽活動,更加注重體現素質教育導向。
99.7%
「十三五」期間,教育信息化由起步應用階段進入融合創新階段,對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支撐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作用日益明顯,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贏得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為「十四五」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努力實現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信息化發展,離不開網絡基礎環境的支撐。「十三五」期間,教育部與工信部聯合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大力推進學校聯網和提速降費工作。目前,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已從2015年的69.3%上升到99.7%,出口帶寬達到100M的學校比例從12.8%躍升到98.7%。
1732萬人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師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由「十三五」末期的1539萬人增至現今的1732萬人,增長了12.5%。
教育部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部署開展教師教育五項重點任務和十大行動任務,完善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在質量保障上,通過實施三級五類師範專業認證,全國4000餘個師範專業納入一級質量監測,221個師範專業通過第二、三級專業認證。改革實施「國培計劃」,聚焦鄉村教師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教師,中央財政投入110億元,培訓近900萬人次。在提升層次上,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推動64所師範院校完善U-G-S協同育人機制。加大師範教育支持力度,中央高校師範生和公費師範生生均撥款標準分別提高3000元和5000元。在創新融合上,實施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實施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引導教師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
4002萬人
「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40%提高到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
研究生教育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據介紹,我國已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指標。其中,期末千人註冊研究生數目前已超過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今年將達300萬人,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佔比目前已超過60%。「十三五」期間授予博士學位33萬人,碩士學位339萬人。
追求數量增加更強調質量提升。五年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2018年,我國首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發布,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5.6萬餘個專業點。一流課程「雙萬計劃」遴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118門,示範帶動高校本科課程建設。實施「六卓越一拔尖」2.0計劃,在17個基礎學科實施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首批布局104個基地。
五年來,新工科全面深化、新醫科融合發展、新農科高位推進、新文科布局未來。「四新」建設交織融合、引領發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
106411人
「十三五」時期,思政課改革創新發生格局性變化。在頂層設計上,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多部門出臺部門規章和文件,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指導委員會,政策「組合拳」頻頻落地,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四梁八柱」基本定型。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據統計,截至2020年11月,登記在庫的全國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總數為106411人,首次突破10萬人大關,比2015年增加44290人,「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師年均增長率達14.4%。
7820.8億元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建有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聚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高校兩院院士在全國院士總數中佔比超過40%。2016至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達到7820.8億元,理工農醫類R&D(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3.5萬人年增長至28.94萬人年,增幅23%。
「十三五」期間,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和「關鍵領域自主創新五五行動」,立項建設了14個前沿科學中心和11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大力提升高校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布局,推動建立「三縱一橫」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體系,有效支撐高水平科學研究工作開展。「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60%以上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湧現。
此外,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社會服務為產業升級以及高鐵、核電、光伏、數控、高壓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十三五」以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2016至2019年,高校服務產業、企業和社會需求獲得的橫向科研經費總額超過2147億元。2019年,全國高校籤訂技術轉讓合同13918項,較2016年增長45.1%;合同總金額67.5億元,較2016年增長34.3%。高校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1.15萬所
目前,全國共有職業學校1.15萬所,在校生2857.18萬人;中職招生600.37萬,佔高中階段教育的41.70%;高職(專科)招生483.61萬,佔普通本專科的52.90%。累計培養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本專科畢業生5452萬人,開展社區教育培訓約3.2億人次。
這五年,職業學校體系結構更加合理、定位更加清晰,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大幅提升。在縱向貫通上,鞏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強化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特別是2019年以來,教育部批准22所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打破了職業教育止步於專科層次的「天花板」。在橫向融通上,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機銜接、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