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首優秀的詩篇,總讓人心潮起伏。詩歌是一種文學藝術的載體,不僅記載了生活中的苦辣酸甜,更是作者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高度濃縮。
詩人為了表達自己的複雜情感,一般都會採用比較委婉的手法,比如擬人、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段,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下面介紹偉人的三首經典之作,比喻和誇張生動形象,更充滿了豪邁氣概。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這三首小令作於1934-1935年的長徵途中,當時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途經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甘肅等省,翻越了五嶺山的越城嶺,雲貴高原的苗嶺、婁山,以及夾金山、夢筆山、岷山、六盤山等大小無數座高山峻岭,所戰勝的敵人、克服的困難,也無法計算。這三首小令字面上寫的是山,實際上是在寫紅軍的長徵和長徵中的紅軍。
詩人用「快馬加鞭」四字,彰顯出一往無前、又勢如破竹的氣概。在英雄的紅軍看來,沒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也沒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而當戰士們度過了重重危機,翻越了層層高山,回首曾經走過的路,自己也感到驚詫。
看,多麼險峻高大的山峰,離天只有三尺三,幾乎連鳥兒都難以飛越,可是廣大的指戰員卻毫不氣餒,一鼓作氣地徵服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一個「驚」字,傳達出驚喜和自豪的情感、以及勇敢向前的革命氣概!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這首詩開篇運用比喻手法,詩人把高山比作大海,遠遠望去,崇山峻岭、逶迤起伏,山中雲霧騰騰、松濤陣陣,仿佛狂風捲起巨浪,給人一種倒海翻江的氣勢。
作者連續使用「倒、翻、卷」三個動詞,描繪出千山萬壑、深山幽谷中,變幻不定的壯觀景象,可謂想像豐富、用筆靈動,真是疊峰如積浪、連山若波濤。
接下來詩人又再次使用比喻,那呼嘯的巨浪不斷地翻滾著向前奔湧,好像急速上漲的潮水,更如千軍萬馬在酣戰。詩人用一個「急」字、和一個「酣」字,淋漓盡致地抒寫出群山巍峨的雄偉氣勢,如聯翩萬馬來無數,更表達出革命者的英姿勃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
十六字令三首(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這首詩又換了一個角度描寫,作者採用誇張的藝術手法,展現出山之峻峭。它仿佛一把鋒利的寶劍,毫不費力地就刺破蒼天,但鋒刃卻完好無損。唐代詩人柳宗元曾有詩句,海畔尖山似劍鋩,也描繪了尖山的高聳突出,卻沒有這首詩如此豪邁。
而最後兩句更顯氣勢磅礴,被刺破的青天仿佛就要掉下來,幸虧這些山像一根根堅挺的柱子,牢固地支撐起天空,使之不致墜落。
古代傳說,天地之間有八根柱子,支撐著青天。而詩人則用此比喻英勇的紅軍指戰員們作風勇猛、意志堅強,從來不畏懼任何反動派。
縱覽偉人的這三首小詩,既顯得氣勢磅礴,又感覺遊刃有餘。作者分別從山的高聳、起伏以及險峻三個角度去描寫,彼此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詩人更是賦予山以象徵意義,其所向披靡、迎難而上,正是勇敢的紅軍戰士以及其領導者的人格化身。他們正是民族的脊梁、國家的棟梁,也是老百姓的穩固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