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林鄭月娥公布了新一屆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名單。名單中,「召集人」一項後顯示的名字為
「陳智思」。根據基本法的規定,行政會議成員是行政長官最重要的政策顧問。林鄭成功當選香港特首,
陳智思一下子成了香港社會炙手可熱的人物。那麼,陳智思究竟是誰?
他是一位
橫跨香港商界、政界和社會福利界等多領域備受稱譽的青年才俊,更是來自海外潮商「富過三代」典型家族的後起之秀。
三代順利傳承的不二法門
亞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陳智思出身於金融世家,爺爺
陳弼臣 曾是泰國首富,祖籍廣東
汕頭潮南峽山,是與
李嘉誠、謝國民齊名的潮商傑出代表。
與許多老一輩的創業之路一樣,最初陳氏在異國他鄉非常艱辛。
創一代陳弼臣從潮汕僑居泰國後,最開始是做雜工,後從記帳、廚師起家。
1944年他偕友人創辦泰國盤谷銀行時,收入微薄,那間開在湄南河邊的小銀行,被人笑話為「公司廊」。意思就是幾乎和廁所差不多大、不被看好的小公司。
後來的盤谷銀行,不僅是泰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東南亞最大的商業銀行,還曾一度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五大銀行之一。
直到今天,陳弼臣家族還對泰國的金融和經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陳智思的父親陳有慶,是陳氏金融家族的第二代傳人和掌舵者。
1955年,年僅23歲的陳有慶,離開了家族發展的老基地泰國,隻身進入香港商海打拼,創辦了亞洲保險公司。
1990年10月,他又將旗下的香港商業銀行與亞洲保險合併,成立了亞洲金融集團,並於同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如今,亞洲保險已成為香港著名的保險公司。
他與弟弟陳有漢一起,超越父輩,將家族金融事業發展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有人問陳有慶:有句古話說「富不過三代」,但你們的家族依然昌盛,秘訣是什麼?
陳有慶介紹稱,自己的家族,在交接班問題上是平穩和順利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
「從基層做起」。
上一代的陳弼臣,他認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一定要先了解家族整個公司的運作。
當時,他不讓兒子陳有慶直接上大學,而是要他白天到下屬的亞洲信託點鈔票,開發票,記往來帳等基層雜務。
在一個部門學好了,陳有慶又被派到下一個部門實習。
到晚上,陳有慶也不得空閒,還得去學校進修會計、金融等課程。
與哥哥一樣,陳有漢也要經過「基層鍛鍊」這一關,而且要求更嚴苛。
19歲那年,陳有漢在香港學成返回泰國後,陳弼臣沒有讓兒子立即進入家族公司,而是讓他先在外面企業「實習」5年。
此間還被安排到英國讀了4年銀行專科。
泰國盤谷銀行董事長陳有漢25歲時,陳有漢進入了父親主持下的盤谷銀行,也是先下基層,再到中層職位。
直到1980年3月,陳有漢才憑藉自己的實力,獲得了父親和董事會認可,出任銀行總裁,此時,他已在盤谷經歷了21年的磨鍊。
作為泰國華商金融家族的第三代,陳智思大學畢業後,原本懷揣著「銀行家」的夢想準備到華爾街大展身手,父親陳有慶卻要求他放棄夢想,回來幫助家族打理保險公司。
繼承家族產業從商,似乎是這個金融家族成員的使命。即使不願意,陳智思還是不得不接受父親的安排。
進入亞洲保險後,陳智思也是先「走基層」,邊學邊做。
十年間,陳智思從底層幹到副總經理,最後成為集團總裁,他成了香港金融保險界的一個強人。1998年香港特區第一屆立法會選舉時,保險界有一個席位,毫無從政經驗的陳智思脫穎而出,從此踏入政途。
此番助林鄭月娥競選成功,他又
被港人稱為女特首身邊的「4大財金智囊」之一。因為他的年輕、穩重,香港坊間盛傳,陳智思將是
下一屆特區政府行政長官的最佳候選人。
陳氏金融家族三代人接力,一代更比一代強。在安排接班方面,「從基層做起」這種傳承模式,就是在他們年青的時候,從基層做起,逐步熟悉業務,並同時體會家族事業與人生真諦相結合的使命感。
如此苦心的歷練安排,對培養下一代人的勤勉和苦學,大有裨益。
它的目標很清晰,就是要讓下一代接力家族事業,並在基層學做人、學做事中,逐漸學會和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化自身獨立判斷與決策的能力。這為日後的交接班,成為卓越的企業領導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基層歷練」是陳氏家族接班人必須經歷的錘鍊,那麼,陳弼臣家族「富過三代」的另一個傳承之道,就是「因事連接」的傳承模式。
家族企業傳承,到了下一代就可能要肩負起兩大使命:其一,是做一個繼承者,另一個使命就是做一個創業者。
創一代陳弼臣育有
六子一女,都學有所成,均被委派在家族結果內任職,並分別掌管旗下保險、醫療、房地產、酒店、百貨、倉儲等業務。
所謂「術業有專攻」, 陳弼臣辭世前,就將家族生意分給子女。
長子陳有慶接掌香港業務,他承擔著更多的是「創業者」的角色,利用香港這個國際中轉碼頭,開拓保險業。
次子陳有漢則更多側重於「繼承者」的角色,他立身泰國,接下了父親開創的盤谷銀行基業。
【聲明】網絡精選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或網友提供,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我們不對其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合法性負責,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版權屬原作者,若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想了解更多家鄉時事,關注【潮南聯盟】,潮南居家出行必備家鄉號!
生於潮南,豈能不關注「潮南聯盟「